走马牙疳

目录

1 拼音

zǒu mǎ yá gān

2 英文参考

nom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中医·走马牙疳

走马牙疳(noma[1])为病证名[2]。是指以牙龈紫黑,腐败溃烂,甚则穿腮破唇,龈脱骨暴,进展急如走马,病势速而险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见《外科启玄》。走马牙疳简称走马疳[2]

3.1 症状

患牙疳而发病迅速,势如走马者[2]。《景岳全书·杂证谟》:“走马牙疳,牙床腐烂,齿牙脱落,谓之走马者,言其急也,此盖热毒蕴蓄而然。”多见于小儿,初起齿龈边缘或颊部结硬,红肿疼痛,继之腐烂,色灰白,随即变为黑色,流出紫黑血水,气味臭恶,此时因其气味臭秽,故亦有称之为臭息者[2]。局部微痛而痒,若溃烂渐深,则见鼻及鼻翼两旁或腮和口唇周围出现青褐色,甚则唇腐腭破,齿落腮穿,鼻梁塌陷[2]。《焦氏喉科枕秘》:“此症食炙煿醇酒肥甘,以致阳明胃经火动而生湿热,故发。牙龈作烂,顷刻腐黑沿开,其患迅速,故名走马。甚者牙龈脱落,根柯污黑,不数日,以致穿腮破唇,沿及满口,走入喉中。”

3.2 病因病机

多因胎毒、大病后、时行疫疠或疹痘余毒未清,复感外邪,积毒上攻齿龈所致[2]

3.3 治疗

治宜解毒,清热,祛腐[2]。可选用芦荟消疳饮加减[2]。脾虚者,兼服人参茯苓粥(人参、茯苓共为细末,同捣为末熬成粥),先以盐汤漱口,后食粥,或以绿豆煎汤常服[2]

3.4 关于牙疳

牙疳是指以牙龈红肿,溃烂疼痛,流腐臭脓血等为主要表现的牙病[2]

3.4.1 症状

以牙龈红肿,溃烂疼痛,流腐臭脓血为主症[3]。见《儒门事亲》卷五:“牙疳者,龋也。龋者,牙龂腐烂也。”

3.4.2 辨证分型

据病因及其特点分为:风热牙疳、青腿牙疳、走马牙疳三种[3]。其中以风热牙疳较为多见;青腿牙疳因其下肢兼见青色肿块而故名;走马牙疳多发生在小儿,因发病急骤,故名走马,是一种较危重的急性口腔病,临床可见于急性溃疡性口炎,坏死性龈、口炎[3]

3.4.3 治疗

治以清泄毒火为主,内服凉膈散加减;外用锡类散,时时敷涂[3]

4 西医·走马牙疳

走马牙疳即坏疽性口炎的别名。

坏疽性口炎(gangrenous stomatitis)为急性进行性病变,是某局部组织发生急性坏死后,合并腐败菌感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病理过程,即组织的腐败性坏死,病变主要发生在颊部,使颊部组织形成腐肉而脱落,露出颌骨及牙齿,造成面部缺损,称为坏疽性口炎(gangrenous stomatitis)或走马牙疳(noma)、口颊坏疽。坏疽性口炎主要发生在贫血、营养不良及严重传染病的衰弱儿童,成人极少见。致病菌种有梭状杆菌、奋森螺旋体、产气荚膜杆菌、恶性水肿杆菌等厌氧菌。坏疽性口炎容易与重症坏死性龈炎混淆,也有人认为是坏死性龈炎的严重型或恶性变。

樊尚螺旋体和梭形杆菌为坏疽性口炎的主要致病菌,还合并产气荚膜杆菌与化脓性细菌的感染。坏疽性口炎与机体状态有密切关系,儿童多在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黑热病后期发生。成人则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如白血病、糖尿病、结核病等全身营养极差,抵抗力极度低下的病例。

坏疽性口炎初起时常在单侧颊黏膜上出现紫红色硬结,迅速变黑脱落遗留边缘微突起的溃疡面,向深层扩展,并有大量坏死组织脱离,同时,颊部皮肤肿胀发亮,腐烂脱落,终至内外贯通,“穿腮露齿”。病程中有特异性腐败恶臭,但病员疼痛感轻微。病情恶化,可致死亡,死亡原因多为并发症所致。如治疗及时,痊愈后常遗留颜面部及牙颌系统的严重缺损。

坏疽性口炎的病损多发生在牙龈边缘或牙龈乳头之间,若未采用特效治疗,病情常很快蔓延,并破坏牙龈软组织或骨质。坏死部位覆盖由坏死组织形成的黄白色假膜,并有顽固性疼痛及反复出血。病程长短不定。症状有轻有重,重者可伴发热等全身症状,急性期近一步发展时可扩散到口腔粘膜的其它部位。

坏疽性口炎早期绝大多数出现坏死性龈口炎的症状,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大意义,可避免发展为坏疽性口炎。

病程中坏疽性口炎患儿极度衰弱而出现无炎症反应,体温不高,若未及时治疗,常全身中毒,呼吸衰竭而死亡。坏疽性口炎除累及口腔外,还可发生于新生儿鼻腔、肛门区。偶尔累及眼睑和直肠,发生坏疽性病变。

4.1 疾病名称

坏疽性口炎

4.2 英文名称

gangrenous stomatitis

4.3 别名

走马牙疳;口颊坏疽;noma

4.4 分类

口腔科 > 口腔黏膜病 >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4.5 ICD号

K12.1

4.6 流行病学

目前,国内仅偶有个别坏疽性口炎病例发生,经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仍时有发病。

4.7 坏疽性口炎的病因

樊尚螺旋体和梭形杆菌为坏疽性口炎的主要致病菌,还合并产气荚膜杆菌与化脓性细菌的感染。坏疽性口炎与机体状态有密切关系,儿童多在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黑热病后期发生。成人则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如白血病、糖尿病、结核病等全身营养极差,抵抗力极度低下的病例。

4.8 发病机制

从坏疽性口炎的病变组织取材作镜检或培养,可检出Vincent梭形杆菌或Vincent螺旋体。

4.9 坏疽性口炎的临床表现

坏疽性口炎初起时常在单侧颊黏膜上出现紫红色硬结,迅速变黑脱落遗留边缘微突起的溃疡面,向深层扩展,并有大量坏死组织脱离,同时,颊部皮肤肿胀发亮,腐烂脱落,终至内外贯通,“穿腮露齿”。病程中有特异性腐败恶臭,但病员疼痛感轻微。病情恶化,可致死亡,死亡原因多为并发症所致。如治疗及时,痊愈后常遗留颜面部及牙颌系统的严重缺损。

坏疽性口炎的病损多发生在牙龈边缘或牙龈乳头之间,若未采用特效治疗,病情常很快蔓延,并破坏牙龈软组织或骨质。坏死部位覆盖由坏死组织形成的黄白色假膜,并有顽固性疼痛及反复出血。病程长短不定。症状有轻有重,重者可伴发热等全身症状,急性期近一步发展时可扩散到口腔粘膜的其它部位。

坏疽性口炎早期绝大多数出现坏死性龈口炎的症状,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大意义,可避免发展为坏疽性口炎。

4.10 坏疽性口炎的并发症

病程中坏疽性口炎患儿极度衰弱而出现无炎症反应,体温不高,若未及时治疗,常全身中毒,呼吸衰竭而死亡。坏疽性口炎除累及口腔外,还可发生于新生儿鼻腔、肛门区。偶尔累及眼睑和直肠,发生坏疽性病变。

4.11 坏疽性口炎的诊断

1.有抵抗力降低的因素存在,患有营养不良、口腔卫生不良、急性传染病的幼儿多见。

2.口腔急性广泛的组织坏死伴恶臭,疼痛不明显。

4.12 鉴别诊断

1.急性坏死性龈口炎:病损从龈缘、龈乳头开始,呈水平消失,局部疼痛,可发热,疼痛明显。

2.结核:病程长,溃疡基底不平,有倒凹,疼痛明显,活检为结核性肉芽肿。

3.腺周口疮:有复发史,疼痛明显,无口臭,可自愈。

4.口腔鳞癌:溃疡基底硬,早期疼痛不明显,发展缓慢,组织病理可助鉴别。

5.炭疽坏死性皮肤溃疡:有牧场、畜产品加工的工作接触史,有碳磨黑色干痂,实验室检查可找到炭疽杆菌。

4.13 坏疽性口炎的治疗

1.1.5%~3%过氧化化氢溶化氢溶液(双氧水)清洗患部,现用氯己定液拭洗,每1~2小时1次。仔细除去坏死组织。

2.青霉素、链霉素联合肌注,必要时应采取静脉滴注,每日量青霉素可达300万~800万U,链霉素1~2g,亦可用头孢菌素类。

3.甲硝唑(灭滴灵)口服或静脉滴注,每天用量口服1g,分次口服。静滴每瓶0.5g(溶于5%葡萄糖液250ml中),首次15mg/kg,以后每6小时用7.5mg/kg。

4.补液,输血,给足量维生素B、C。

4.14 相关药品

氧、过氧化氢、过氧化氢溶液、氯己定、青霉素、链霉素、甲硝唑、葡萄糖

5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1.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