鲻鱼

目录

1 拼音

zī yú

2 注解

3 概述

鲻鱼属鲻形目鲻科鱼类,全世界鲻科鱼类有70多种,我国沿海已发现20多种,鲻科鱼类是常见的海产鱼类,分布极广,遍及热带、亚热带、温带水域,鲻鱼虽产于海中,但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海水、咸淡水中均能正常生活,有些种类能完全适应淡水生活,是沿海海水养殖和咸淡水池塘养殖的主要鱼类,养殖的主要品种有鲻(俗称乌头鲻、青鲻)、梭鱼(俗称赤眼鲻、黄鲻)、棱梭(俗称棱鲻)等。

鲻鱼体型细长,呈棒棰型,沿海群众又称其为"棰鱼"。

鲻鱼栖息于浅沿海或河口咸淡水交界处,有时亦上溯至淡水的江河中,分布很广,我国从辽宁到广东沿海均有。

4 鲻鱼的别名

马鱼、白眼梭鱼、乌头鱼

5 《*辞典》:鲻鱼

5.1 出处

《开宝本草》

5.2 拼音名

Zī Yú

5.3 别名

子鱼(《纲目》),白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梭鱼(《脊椎动物分类学》)。

5.4 来源

为鲻科动物鲻鱼的肉。

5.5 原形态

体粗壮,呈圆筒形,前部平扁,入后渐侧扁。体长约40厘米。头短,平扁,背部宽阔,两侧略凸,向腹面倾斜。吻宽而短。眼大,外被一层厚的脂膜。眼间隔宽阔平坦。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大,三角形。口小,下位,略呈人字形。口唇发达,下颌前端有一凸起,可嵌入上颌相对的凹陷中。上下颌边缘具绒毛状细齿。鳃孔大,鳃耙细密如篦状。鳞大,圆形,除吻部外,全体皆被鳞:第一背鳍基部两侧及胸鳍的腋部有尖瓣状大鳞,腹鳍间有1三角形瓣状大鳞,侧线不明显,体侧纵列鳞42~43。背鳍Ⅳ,Ⅰ8,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距离的正中;第二背鳍上缘微凹。臀鳍Ⅲ8,与第二背鳍同形,起点在第2背鳍的稍前方或与之相对。胸鳍短宽,16~17,位高。腹鳍15。尾鳍大,叉形,后缘缺刻较深。头及体背青黑色,腹部白色。体侧上半部有7条黑色纵条纹,各条纹间有银白色斑点。各鳍浅灰色。

栖息于浅海或河口咸淡水交界处;有时亦上溯至淡水的江河中。以泥土中有机质为食。产卵期3~4月,卵产于近海之河口。

5.6 生境分布

分布很广,我国从辽宁至广东沿海均有。

5.7 性味

①《开宝本草》:"味甘,平,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咸,平。"

5.8 归经

《本草撮要》:"入足阳明经。"

5.9 功能主治

①《开宝本草》:"主开胃,通利五脏,久食令人肥健。"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助脾气,令人能食,益筋骨,益气力,温中下气。"

5.10 摘录

《*辞典》

6 鲻鱼使用提示

每餐约80克

7 鲻鱼的营养价值

鲻鱼富含蛋白质、脂肪酸、B族维生素、维生素E、钙、镁、硒等营养元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特别是冬至前的鲻鱼,鱼体最为丰满,腹背皆腴,特别肥美,常被作为宾馆酒楼的海鲜佳肴。

8 鲻鱼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都可食用

尤适宜体质虚弱,营养不良,脾胃气虚,不思饮食、小儿疳积、贫血等病症人群食用。

9 鲻鱼的食疗功效

鲻鱼肉性平,味甘咸;

具有补虚弱,健脾胃的作用;

对于消化不良、小儿疳积、贫血等病症有一定辅助疗效。

10 鲻鱼的食用建议

1. 鲻鱼肉细嫩,味鲜美,多供鲜食,食法与梭鱼类似;

2. 鱼卵可制做鱼子酱。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