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痈

目录

1 拼音

zǐ yōng

2 英文参考

epididymitis and orchit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cute or chronic orchitis and epididymitis[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cute orchitis and epididymiti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esticular absces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epididy mitis and orchit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子痈(testicular abscess;epididy mitis and orchitis)为病名[1]。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是指以肾子肿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2]。为皋丸及附睾的感染性疾病。中医称皋丸和附皋为肾子,故以名之。子痈分急性子痈与慢性子痈,两者都有睾丸或附皋肿胀疼痛的特点。临床表现以一侧或双侧睾丸、附睾急性肿痛、拒按为特征。急性子痈急性发病,睾丸或附皋红肿热痛,并伴有全身热证表现;慢性子痈多继发于急性子痈后,或并发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精囊炎,仅表现为睾丸或附皋的硬结,微痛或微胀,轻度触痛等。

《外科全生集》:“子痈,肾子作痛而不升上,外观红色者是也。迟则成患,溃烂致命;其未成脓者,用枸橘汤一服即愈。”

子痈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附睾炎或睾丸炎[2]。(包括腮腺炎性皋丸炎)。

4 子痈的病因病机

子痈多由感受寒湿,郁而化热,壅而作痛;或嗜食肥甘,湿热下注,结于睾丸、附睾;或房事不节,忍精不泄,瘀精浊血与湿热交作,结而成痈;或房事不洁,或应用不洁尿道器械,为毒邪污染,发为痈肿。

肝脉循会阴,络阴器,肾子属肾。子痈的发病与肝肾有关。

一、湿热下注外感六淫,如坐卧湿地,郁化湿热;或过食辛辣炙博,湿热内生,湿热下注肝肾之络,结于肾于,阻隔经络,凝滞气血,郁久则热胜肉腐。或因不洁房事,外染湿热秽毒,郁滞化火成脓,脓腐肉溃,经精道逆传肾子,浊毒壅结而成。亦有跌仆挫打,肾子受损,络伤血瘀,瘀久化热,腐化血肉,终致酿脓,发为本病。

二、瘟毒下注时毒痄腮余毒未尽,邪毒从胆经传人肝经,壅结肾子而发。

三、气滞痰凝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结,经脉不利,血瘀痰凝,发于肾子,延成硬块,则为慢性子痈。

子痈有急慢之分[2]

急性子痈多因湿热下注,气滞血凝所致[3]

慢性子痈为肝肾阴亏,痰湿之邪凝聚而发[3]

5 子痈的诊断

5.1 诊断要点

1、睾丸附睾一侧或双侧突发肿痛,轻角即有剧痛,畏寒,发热,小便涩痛等者,可诊断为子痈。

2、本病应与卵子瘟、囊痈、腹股沟斜疝嵌顿、水疝、子痰、精液囊肿相鉴别。

5.2 急性子痈

附睾或睾丸肿大疼痛,突然发作,疼痛程度不一,轻者仅有不适,重者痛如刀割,行动或站立时加重。痛域可为局限性,也可沿输精管放射至腹股沟、宜肠及下腹部。伴有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食欲不振,口苦,口渴欲饮,尿黄,便秘等全身症状。附睾或睾丸拒按,触摸时痛觉敏锐,触痛常传导至患侧精索附近的下腹部。化脓性急性子痈溃脓后疼痛程度减轻,但脓毒波及阴囊,可引起阴囊红肿,甚至化脓,脓肿自溃或切开引流后,脓出毒泄,症状消退迅速,疮口容易愈合。

因外伤瘀血引起者,有明显外伤史,初起肿痛较剧,但全身症状不显,以后仅有皋丸、附睾肿硬隐痛。如因继发感染,才会出现阴囊红肿和全身发热。

痄腮并发的子痈(腮腺炎性睾丸炎),多在痄腮消退后又突然发热,同时皋丸肿痛,一般不会化脓,病程多为7~10天。

5.3 慢性子痈

临床较多见。大部分慢性子痈无急性子痈病史,但常伴有邻近性腺的慢性感染,如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精囊炎。患者常有阴囊疼痛、发胀、下坠感,疼痛可放射到下腹部及同侧的大腿根部。检查时可触及附皋增大,变硬,有结节,伴轻度压痛,同侧输精管增粗。

6 需要与子痈相鉴别的疾病

6.1 睾丸扭转

睾丸扭转所引起的阴囊内剧烈疼痛,并放射至腹股沟或下腹部,局部压痛,与急性子痈很类似,但睾丸扭转的发病过程更为急骤,常有剧烈运动或阴囊损伤的诱因,疼痛呈绞窄状,无发热。托起阴囊可使疼痛加剧(子痈则减轻)。阴囊触诊检查发现睾丸上移或呈横位,可扪及精索呈麻绳状扭曲。

6.2 子痰

附皋有痛性肿块,但自觉疼痛轻微,仅有触摸时感觉隐痛。同时,子痰一般为慢性病程,常有结核病史,易出现局灶性冷性脓肿,溃破,窦道形成,病灶与阴囊壁层粘连,输精管增粗,或形成串珠状结节。

7 子痈的治疗

7.1 辨证论治

子痈有急慢之分[3]

急性子痈多因湿热下注,气滞血凝所致[3]。多为一侧睾丸肿硬,疼痛剧烈、灼热,阴囊皮肤紧张光亮[3]。治宜清利湿热,疏肝理气[3]。宜龙胆泄肝汤加橘核、荔枝核、川楝子,或服枸橘汤加柴胡、黄芩、山栀,外用金黄膏[3]。若不消散,成脓破溃,按外痈治疗[3]

慢性子痈为肝肾阴亏,痰湿之邪凝聚而发[3]。睾丸大,形成硬结,疼痛不著,阴囊不红不热,病程较长,数月乃至数年,亦有成脓破溃、脓稀而成窦道者,缠绵难愈[3]。治宜滋阴除湿汤加小金丹,外用冲和膏[3]

子痈按病理进程,结合病因可分为初期、酿脓期、溃脓期及慢性期等四期。初期伴有恶寒发热、小便短赤等。酿脓期伴有阴囊焮红灼热、壮热不退等。溃脓期伴有肿痛大减、收口而愈、热退等。慢性期伴有结块,按之较硬而痛,阴囊下坠等。总的治法是清热解毒,活血透脓,益气养阴,化瘀散结。

7.1.1 湿热下注

子痈·湿热下注证(testicular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diffusing downward)是指湿热下注,以睾丸或附睾肿大疼痛,阴囊皮肤红肿,皱折消失,焮热疼痛,少腹抽痛,脓肿形成时,按之应指,伴有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子痈证候[3]

7.1.1.1 症状

多见于成人。皋丸或附睾肿大疼痛,阴囊皮肤红肿,皱纹消失,掀热疼痛,少腹抽痛,局部压痛明显,脓肿形成时,按之应指;伴恶寒发热;苔黄腻,脉滑数。

7.1.1.2 辨证分析

湿热下注肾子,气血壅阻,经络不畅,故见睾丸或附睾肿大疼痛,阴囊皮肤红肿,皱纹消失,掀热疼痛,少腹抽痛,局部压痛明显;热盛肉腐,则局部形成脓肿,按之应指;正邪相争,营卫不和,故见恶寒发热;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象。

7.1.1.3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7.1.1.4 方药治疗

枸橘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金铃子;已成脓者,加透脓散。

7.1.2 瘟毒下注

7.1.2.1 症状

多见于儿童。常因患痄腮并发(又称卵子痈),睾丸肿大疼痛,一般不化脓;伴恶寒发热;苔黄,脉数。

7.1.2.2 辨证分析

多在痄腮消退之后,瘟毒下注肾于,气血壅阻,经络不畅,故见睾丸肿大疼痛;正邪相争,营卫不和,则恶寒发热;苔黄、脉数为瘟毒热胜之象。

7.1.2.3 治法

清热解毒。

7.1.2.4 方药治疗

普济消毒饮合金铃子散加减。

7.1.3 气滞痰凝

子痈·气滞痰凝证(testicular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phlegm coagulation)是指气滞痰凝,以附睾结节,子系粗肿,触痛轻微,牵引少腹不适,一般无全身症状,舌苔薄腻,脉滑为常见症的子痈证候[3]

7.1.3.1 症状

见于慢性子痈。附睾结节,子系粗肿,轻微触痛,或牵引少腹不适;多无全身症状;苔薄腻,脉弦滑。

7.1.3.2 辨证分析

肝气郁结,痰凝阻滞,局部经络不畅,气血不利,到肾子处凝结成块,故见附睾结节,局部触痛;病变波及子系,而见子系粗肿,牵引少腹不适;苔薄腻、脉弦滑为气滞痰凝之象。

7.1.3.3 治法

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7.1.3.4 方药治疗

橘核丸加减。

7.1.4 阳虚寒凝

子痈·阳虚寒凝证(testicular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yang deficiency and cold congelation)是指阳虚寒凝,以附睾结节,子系粗肿,无触痛感,阴囊寒冷,可有腰酸,阳痿,遗精,舌质淡或有齿痕,脉沉或细为常见症的子痈证候[3]

7.1.5 初期

7.1.5.1 证见

一侧或双侧睾丸、附睾肿痛,质硬,拒按,恶寒发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7.1.5.2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7.1.5.3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处方参见“阳强”肝胆湿热型方药。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口眼,每次2片,每日3次。

(2)西黄丸,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3)复方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清热泻火汤(余孟学验方)处方:龙胆草20克,茯苓20克,荔枝核20克,橘核20克,川楝子20克,昆布20克,海藻20克,生牡蛎20克(先煎),海浮石20克(先煎),柴胡15克,黄芩15克,白术15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桅子10克,沉香2克(研未冲服)。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7.1.6 酿脓期

7.1.6.1 证见

睾丸、附睾肿硬剧痛,或有跳痛,阴囊掀红、灼热,脓成,按之中软,有波动感,壮热不退。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7.1.6.2 治法

清热解毒,活血透脓。

7.1.6.3 方药

1、主方:仙方活命饮(陈自明《妇人良方》)处方:金银花15克,甘草6克,防风6克,陈皮9克,当归尾6克,乳香6克,没药6克,贝母6克,天花粉15克,穿山甲6克,皂角刺6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2)活血消炎丸,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加味活血消痈汤(赵炳南验方)处方:夏枯草9克,紫草9克,牡丹皮9克,红花9克,桃仁9克,泽兰叶9克,叁棱9克,莪术9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小茴香6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7.1.7 溃脓期

7.1.7.1 证见

穿溃流脓,其色黄稠,睾丸、附睾肿痛大减,继出黄色脂水,收口而愈,热退,微热,脓出清稀,身困乏力。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7.1.7.2 治法

益气养阴,清热除湿。

7.1.7.3 方药

1、主方:滋阴除湿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处方:当归12克,川芎9克,熟地黄24克,炒白芍15克,知母12克,黄芩9克,柴胡10克,地骨皮15克,泽泻10克,贝母10克,陈皮6克,生姜3片,甘草5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7.1.8 慢性期

7.1.8.1 证见

睾丸、附睾有结块,或大或小,按之较硬而痛,阴囊下坠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涩。

7.1.8.2 治法

软坚散结,化瘀止痛。

7.1.8.3 方药

1、主方:橘核丸(严用和《严氏济生方》)处方:橘核10克,木香6克(后下),川楝子12克,桃仁9克,延胡索9克)桂心3克(冲服),枳实9克,厚朴9克,海藻9克,昆布9克,海带9克,木通9克,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橘荔散结片,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

(2)橘核丸,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其他疗法外治疗法: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每日更换1次,并用阴囊托带托起阴囊,若脓已成,则应及时切开排脓,畅通引流。必要时可行病睾切除。脓腐未去者,可用红粉纱条引流,外盖黄连膏纱布;脓尽而渐生新肉者;则用生肌玉红膏纱布换药,直至伤口愈合。

7.2 外治法

7.2.1 急性子痈

未成脓者,可用金黄散或玉露散水调匀,冷敷。病灶有波动感,穿刺有脓者,应及时切开排脓引流。脓稠、腐肉较多时,可选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液已净而溃口未愈时,外用生肌白玉膏。

7.2.2 慢性子痈

葱归溻肿汤坐浴,或冲和膏温敷。温热药液的局部应用,如时间较长,对睾丸曲细精管的生精功能有一定影响,因此未生育患者不宜采用。肿块日久,治疗无效,尤其是诊断不明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8 子痈患者日常保健

1.外生殖器部位有包茎、龟头炎、尿道狭窄,以及炎性疾患,应及时治疗。

2.急性子痈患者,应卧床休息,抬起阴囊。对已切开排脓者,要注意引流通畅。

3.饮食清淡,忌烟禁酒。

9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0.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