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百补丸

目录

1 拼音

zī yīn bǎi bǔ wán

2 处方

香附子5C0克(炒,去毛,分四制,酒浸125克,盐水浸125克,醋浸125克,童便浸125克,俱炒,焙干)益母草250克(端牛:日采,去土)当归180克(酒洗)川芎120克 熟地黄120克(酒洗)芍药90克(炒)白术120克 人参 茯苓 玄胡索(炒)各60克 甘草(炙)30克

3 制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4 功能主治

治妇人劳伤,气血不足,阴阳不和,乍寒乍热,心腹疼痛,不思饮食,尫羸乏力。

5 用法用量

每服50~60丸,空腹时用缩砂汤、或醋汤、或酒、或滚水任下。

6 摘录

《摄生众妙方》卷十

7 年氏《集验良方》卷二

7.1 方名

滋阴百补丸

7.2 组成

鱼鳔1斤(蛤粉炒成珠,极焦为度),菟丝子(酒煮透,晒干)4两,沙菀蒺藜(洗净,焙)4两,枸杞子(酒拌,焙)4两,肉苁蓉(酒煮透,晒干)4两,女贞子(酒浸)4两,覆盆子(酒浸,去底,焙)4两,锁阳(酒浸)4两,知母(酒浸)4两,麦门(去心)4两,远志肉(甘草水泡,去骨)4两,当归身(酒洗)4两,牛膝(酒浸)4两,柏子仁(去油)4两,枣仁(去壳,炒黑)4两,巴戟(酒浸去骨,焙)4两,莲须4两,芡实(去壳)4两,丹皮(酒浸,炒)4两,山萸肉(酒浸蒸,去核)4两,白茯苓4两。

7.3 功效

养心神,清诸热,调和血气,疏肝明目。

7.4 主治

一切阴虚、肾水不足之证。阴亏热炽,咳嗽,眩晕。

7.5 用法用量

每服3钱,空心白汤送下。

7.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8 《仙拈集》卷三

8.1 方名

滋阴百补丸

8.2 组成

香附(酒,醋,盐,童便四制)1斤,益母草半斤,芍药3两,人参2两,茯苓2两,元胡2两,甘草1两。

8.3 主治

妇女虚劳,经水不准,心腹疼痛,尪瘦。

8.4 用法用量

每服50-60丸,水酒送下。

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 《活人书》卷三

9.1 方名

滋阴百补丸

9.2 组成

熟地5两,杜仲3两,牛膝3两,枸杞子3两,当归2两5钱,茯苓2两5钱,山萸肉2两5钱,鹿角胶2两5钱,人参2两,黄耆2两,白术2两,白芍2两,肉苁蓉2两,龟板胶2两,锁阳1两5钱,知母1两5钱,黄柏1两5钱,肉桂1两。

9.3 主治

脏腑不和,营卫不调,精神不足,气血不充,以致形衰色萎,骨软筋枯,腰膝痠痛,步力艰难,饮食减少,嗜卧懒言,皮寒内热,精寒阳痿。

9.4 用法用量

每服4-5钱,早晨空心白汤吞服。

9.5 制备方法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

10 《宋氏女科秘书》

10.1 方名

滋阴百补丸

10.2 组成

香附8两(4两新汲水浸,自辰至酉,取起晒干用之,4两童便制),破故纸(炒)1两,当归1两5钱,山药(酒浸)1两,杜仲(姜汁炒)1两,荆芥穗(炒焦)1两,续断1两,白茯苓2两(去皮)。

10.3 主治

血崩日久,血水淋沥不止;及妇人年过五十而经血过多者。

10.4 用法用量

上为末,米糊为丸。空心米汤送下。

10.5 加减

更加人参5钱尤妙。

11 《便览》卷三

11.1 方名

滋阴百补丸

11.2 组成

枸杞(甘州)2两,杜仲(姜炒,断丝)2两,当归(酒洗)2两,南知母(去毛,酒炒)2两,生地(酒洗)2两,熟地(酒洗)2两,人参(去芦)2两,牛膝(酒洗,焙)2两,干山药1两,山茱萸(去核)1两,菟丝子(酒煮)1两,黄柏(酒炒)3两,琐阳(酥炙)1两5,麦冬(去心)1两,天冬(去心)1两。

11.3 功效

扶阴助阳,健脾胃。

11.4 主治

诸虚百损。

11.5 用法用量

每服50-60丸,盐汤或盐酒送下。

11.6 加减

如心神不宁,眩晕恶逆,加菖蒲、茯神、远志,莲肉,姜半夏各1两。

11.7 制备方法

上各制净,称足分量,为细末;外将好白术1斤,去梗,水洗2-3次,切成片,水7-8碗,熬至2碗,留汁,再将滓用水5碗,熬至2碗,去滓不用,将前后汁4碗,共熬至2碗半,如稀糊,和前药末,丸如梧桐子大。

12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12.1 方名

滋阴百补丸

12.2 组成

熟地128两,山药128两,泽泻128两,茯苓32两,山萸肉(炙)32两,巴戟肉(炙)32两,苁蓉(炙)32两,补骨脂(炒)32两,杜仲炭32两,莲须32两,丹皮32两,枸杞子96两,牛膝64两。

12.3 功效

滋阴益气,补肾壮阳。

12.4 主治

肾水不足,筋骨痿弱,腰痛耳鸣,气虚自汗。

12.5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

12.6 制备方法

上为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3钱。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