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地丁

目录

1 拼音

zǐ huā dì dīng

2 英文参考

Tokyo violet herb[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hinese violet[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violae,herb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a Violae(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okyo violet herb[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为中药名,出《本经逢原》。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Viola yedonensis Makino 的干燥全草[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别名

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米布袋。

地丁草、箭头草、堇菜地丁[2]

5 来源

紫花地丁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Viola yedonensis Makino 的干燥全草[2]

紫花地丁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 Viola yedoensis Mak.的全草[2]

6 产地

紫花地丁主产江苏、浙江、安徽等地[2]

7 性味归经

紫花地丁味苦,性寒;入心、肝经[2]

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无毒。

8 紫花地丁的功效与主治

紫花地丁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的功效[2]

紫花地丁治疔疮,痈肿,丹毒,瘰疬,毒蛇咬伤:内服并捣敷[2]

紫花地丁治目赤肿痛,咽炎,黄疸型肝炎,肠炎,痢疾:煎服,15~30g(鲜品,30~60g)[2]

紫花地丁治黄疸内热:用紫花地丁研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紫花地丁治痈疽恶疮:用紫花地丁(连根)、苍耳叶等分,捣烂,加酒一杯,搅汁服下。

紫花地丁治痈疽发背:用三伏天收取的紫花地丁草,捣碎,和白面,放醋中泡一夜,贴疮上,极有效。

紫花地丁治疔疮肿毒:用紫花地丁草捣汁服。又方:用紫花地丁草、葱头、生蜜一起捣烂贴患处。又方:用紫花地丁根、去粗皮,同白蒺藜共研为末。加油调匀涂患处。

紫花地丁治喉痹肿痛:用紫花地丁叶,加酱少许,研成膏,点入喉部。取吐为效。

紫花地丁为眼科常用清热解毒药,具有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的功效。本品为治疗疮要药。用于治疗火毒炽盛所致的目赤肿痛,目疡,眼丹,眼疽,漏睛疮,风赤疮痍等化脓性疾患。常与金银花、野菊花等药配伍,鲜品可捣汁内服,亦可捣烂贴敷患处。

9 紫花地丁的化学成分

紫花地丁含苷类、黄酮类、蜡(为虫蜡酸及不饱和酸等的酯)[2]

预试还含大量黏液质和有弱的溶血作用的物质[2]

紫花地丁全草含棕榈酸、琥珀酸、双羟基苯甲酸、地丁酰胺、磺化聚糖、多糖等。

10 紫花地丁的药理作用

体外试验对结核杆菌、葡萄球菌与卡他球菌有某些抑菌作用[2]

紫花地丁可增强免疫功能[2][2]

11 紫花地丁的药典标准

11.1 品名

紫花地丁

Zihuadiding

VIOLAE  HERBA

11.2 来源

本品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的干燥全草。春、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11.3 性状

本品多皱缩成团。主根长圆锥形,直径1~3mm;淡黄棕色,有细纵皱纹。叶基生,灰绿色,展平后叶片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6cm,宽1~2cm;先端钝,基部截形或稍心形,边缘具钝锯齿,两面有毛;叶柄细,长2~6cm,上部具明显狭翅。花茎纤细;花瓣5,紫堇色或淡棕色;花距细管状。蒴果椭圆形或3裂,种子多数,淡棕色。气微,味微苦而稍黏。

11.4 鉴别

(1)本品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较大,切向延长,外壁较厚,内壁黏液化,常膨胀呈半圆形;下表皮细胞较小,偶有黏液细胞;上、下表皮有单细胞非腺毛,长32~240um,直径24~32μm,具角质短线纹。栅栏细胞2~3列;海绵细胞类圆形,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1~40μm。主脉维管束外韧型,上、下表皮内方有厚角细胞l~2列。

(2)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热水10ml,搅拌使溶解,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紫花地丁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10μl、对照药材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一乙酸乙酯一甲酸(5:3: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3个相同颜色的荧光主斑点。

11.5 紫花地丁饮片

11.5.1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切碎,干燥。

11.5.2 性味与归经

苦、辛,寒。归心、肝经。

11.5.3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毒蛇咬伤。

11.5.4 用法与用量

15~30g。

11.5.5 贮藏

置于燥处。

11.6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2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0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