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肌瘤剜出术

目录

1 手术名称

子宫颈肌瘤剜除术

2 别名

子宫颈肌瘤剜出术

3 分类

妇产科/妇科手术/腹部手术/良性疾病手术/子宫肌瘤手术治疗

4 ICD编码

67.3908

5 概述

子宫颈肌瘤剜除术用于子宫肌瘤的手术治疗。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在中年妇女。按肌瘤生长部位可分为子宫颈部肌瘤和子宫体部肌瘤。按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又可分为肌壁间子宫肌瘤(Intramural Myoma)、浆膜下子宫肌瘤(Subserous Myoma)和黏膜下子宫肌瘤(Submucous Myoma)(图11.1.4.1.3.3-0-1)。治疗方法可采取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应根据肌瘤大小、部位、临床症状、病人年龄、生育需要以及病人的全身情况等综合判断确定治疗。手术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其适应证有①月经过多,阴道不规则出血;②有明显压迫症状;③肌瘤超过妊娠12周大小;④肌瘤生长迅速,有恶变可能;⑤黏膜下有蒂肌瘤,特别已突出于子宫颈口以外者;⑥宫颈肌瘤;⑦肌瘤合并有并发症,如蒂扭转、退行性变或发生感染等。子宫肌瘤手术方法有多种,包括阴道内有蒂肌瘤摘除术;带蒂的浆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腹式子宫肌瘤剜除术;阔韧带肌瘤切除术;宫颈肌瘤切除术;次全子宫及全子宫切除术等。

子宫颈肌瘤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见下图(图11.1.4.1.3.3-1,11.1.4.1.3.3-2)。

6 适应症

子宫颈肌瘤剜除术适用于:

1.肌瘤较大或产生压迫症状者,可行肌瘤剜除术或同时切除子宫。突出于阴道的宫颈肌瘤,亦可从阴道内进行剜除术。

2.病人年轻,无子女,迫切希望保留生育功能者。

7 禁忌症

1.怀疑肌瘤恶变者。

2.合并有子宫内膜病变者。

3.宫颈有严重病变。

4.肌瘤较大,或数目较多,已有子女者。

5.虽无子女,但肌瘤大,数目多,子宫已无法保留者。

6.有急性感染。

8 术前准备

1.同妇科腹部手术。

2.了解对生育的要求,夫妇双方进行不孕检查,并对病人及家属谈清子宫能否保留的可能性,及子宫肌瘤复发的可能。

3.宫颈刮片检查癌细胞。

4.术前做诊断性刮宫术,特别有月经异常者,以排除子宫内膜病变。

5.大的宫颈肌瘤,术中会遇到一定困难,必要时在术前安放输尿管导管,做好肠道消毒准备。

9 麻醉和体位

一般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全身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手术体位取仰卧位。

10 手术步骤

10.1 1.膜壁切开。

10.2 2.探查

探查肌瘤的部位(系起自宫颈前壁、后壁或侧壁)、大小、数目及与子宫的关系,并了解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10.3 3.剪开膀胱腹膜反折

如肌瘤长在子宫颈前壁,先辨清覆盖在肌瘤上的膀胱腹膜反折,以弯血管钳提起,做横切口,向两侧延伸剪开达圆韧带处(图11.1.4.1.3.3-3)。推开膀胱,并向两侧推开直达瘤壁边缘(图11.1.4.1.3.3-4)。

10.4 4.切开肌瘤包膜

肌瘤暴露后,于其包膜上做横切口,伸入手指行钝性剥离(图11.1.4.1.3.3-5)。为避免损伤邻近的输尿管或血管,在直视下进行操作更为安全。

10.5 5.剥出肿瘤

大部分肌瘤与包膜分离后,以组织钳夹持肌瘤,向上提拉,继续向其底部分离(图11.1.4.1.3.3-6),如粘连不重,肌瘤可完整剥出,如底部组织较多较紧,可用血管钳夹住切断,且勿硬行撕拉,以免损伤血管造成出血(图11.1.4.1.3.3-7)。剥除时尽量不穿透宫颈黏膜。

10.6 6.闭合空腔

肌瘤剥除后,检查空腔内有无活动出血,确切处理后,以2-0肠线或4号丝线间断或褥式缝合1~2层,闭合空腔(图11.1.4.1.3.3-8)。

10.7 7.缝合膀胱腹膜反折

空腔闭合后,检查无渗血,以中号丝线连续缝合膀胱腹膜反折(图11.1.4.1.3.3-9)。

10.8 8.缝合腹壁

见腹壁切开及缝合。

11 术中注意要点

11.1 1.脏器损伤

子宫颈肌瘤较大时,可塞满盆腔,使膀胱、直肠、输尿管及大血管位置变异,有时膀胱扯得很高,有时输尿管可被挤到肌瘤前,或被压成扁片状,如不仔细辨认则可误伤。必要时可向上延长剪开阔韧带,找到输尿管,在直视下进行操作。分离中遇有可疑组织应辨认清楚后始可剪断或结扎。

11.2 2.出血

肌瘤较大时,血管充盈,剥离中容易出血,如血管较粗,可先将血管切断结扎以免撕断出血。

11.3 3.分离和缝合时尽量不穿透宫颈内膜和子宫内膜。

12 术后处理

子宫颈肌瘤剜除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1.同妇科一般腹部手术后处理。

2.应长期随诊,注意有无复发肌瘤。

3.嘱病人坚持避孕2年,以免过早怀孕增加子宫破裂的机会。

4.术后加用抗生素以防感染。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