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

目录

1 拼音

zǐ diàn

2 英文参考

purpur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urpur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紫癜(purpura[1][2])为病名[3]。《中医内科学》称紫斑,也有称为肌衄(见《医宗金鉴·失血总括》)、葡萄疫(见《外科正宗·葡萄疫》)者[4]。是指以皮肤黏膜出现紫暗色斑块及其他部位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是小儿出血性疾病中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以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者为其特征。

《医宗金鉴·失血总括》:“皮肤出血曰肌衄”

《外科正宗·葡萄疫》:“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邪毒传胃,牙根出血,久则虚人,斑渐方退”

紫癜多发于学龄儿童,常见于西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等疾病。

4 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紫癜是指以皮肤黏膜出现紫斑为主要表现的血证[4][4]

《中医药学名词》(2010):紫癜是指以皮肤黏膜出现紫暗色斑块及其他部位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4]

5 紫癜的病因病机

紫癜的发生,主要由外感邪热、脾虚气弱、肝肾阴亏而致。外感邪热,热毒炽盛,内伏血分,则迫血妄行;脾虚气弱,脾不统血,气不摄血,则血不循经;肝肾阴亏,阴虚火旺,血随火动,均使血离常道,外溢肌表而成紫癜。

6 诊断要点

1、起病较急,紫癜反复出现,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皮肤、粘膜。皮疹多样,小者如针尖样,大者则成瘀斑或血肿,亦可融合成片。皮疹颜色初起淡红或鲜红,压之不退色,数日后转成淡紫淡青而逐渐消退。急性起病时,常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呕吐、腹痛、关节肿痛等症状。

2、紫癜属于血证范畴,应与温热病所出现的斑疹作鉴别。温热病的发生多与四时不正之气有关,每有传染性,先见高热、头痛,后见斑疹,起病急,传变快,甚则昏迷、抽搐。

3、实验室检查:若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血块收缩不良,抗血小板抗体测定阳性,束臂试验阳性,则提示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若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和血块收缩等均正常,则提示为过敏性紫癜。

7 紫癜的辨证治疗

紫癜的治疗总原则:血分实热者,治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阴虚内热者,治宜滋阴降火;气不摄血者,治宜益气摄血;兼有血瘀者,治当兼用活血化瘀之品。

紫癜的辨证应首辨病情之缓急,继辨证之虚实。病发初期,病情发展较急,斑疹量多,斑色鲜红,常见发热面赤,口渴烦躁,舌红脉数等候,此属血热内壅的实证。如症情发展缓慢,紫斑时现时隐,并见低热、盗汗,手足心热,舌尖红,苔少,脉细数者,多为阴虚火旺之侯。如病程较长,斑块色淡,面色白光白或萎黄,神疲乏力者,则为气血俱虚之候。

7.1 风热伤络

紫癜·风热伤络证(purpura with syndrome of wind-heat injuring collaterals[4])是指风热袭表,灼伤血络,起病较急,以皮肤紫癍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伴发热,腹痛,关节酸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紫癜证候[4]

7.1.1 症状

起病较急,斑多发于四肢,以下肢及臂部为甚,皮肤紫癍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成丘疹或红斑样,大小不一,或融合成片,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伴发热,腹痛,关节酸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4]

7.1.2 治法

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7.1.3 方药治疗

7.1.3.1 主方

银翘散(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处方: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10克,黑荆芥10克,薄荷6克(后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生地黄15克,蝉蜕8克,白茅根20克。水煎服,每日1剂。皮肤搔痒者,加白藓皮10克、地肤子10克。关节肿痛者,加秦艽10克、防己10克。尿血者,加大小蓟各10克、旱莲草10克。便血者,加地榆炭10克、苦参10克。

7.1.3.2 中成药

(1)银翘解毒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3次。

(2)羚翘解毒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3次。

7.1.3.3 单方验方

疏风止斑汤(朱大年《实用中医儿科手册》)处方:防风6克,荆芥6克,薄荷3克(后下),山栀子6克,牡丹皮4.5克,丹参6克,鲜生地黄12克,白芍6克,茜草6克,茯苓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7.2 血热妄行

紫癜·血热妄行证(purpura with syndrome of bleeding due to blood heat[4])是指血分有热,迫血妄行,以皮肤骤见青紫或鲜紫色点或癍状,此起彼伏,身热烦渴,面红目赤,便秘,伴齿衄、鼻衄,甚或便血、尿血、月经过多,舌红绛,苔黄燥,脉数有力等为常见症的紫癜证候[4]

7.2.1 症状

起病较急,患者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大小不等,此起彼伏,或有发热,口渴,面红目赤,便秘,或伴有鼻衄,齿衄,甚或便血、尿血、月经过多,血色鲜红或紫红,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4][5]

7.2.2 证候分析

热壅经络,迫血妄行,血溢肌腠:热壅脉络,追血妄行,血出于肌腠之间,故见青紫斑点或斑块。若热毒极甚,损伤鼻、齿、肠、胃等处之脉络,则伴见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内热郁蒸,故发热。热盛津伤,故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为实热之征象。[5][5]

7.2.3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5][5]

7.2.4 方药治疗

7.2.4.1 主方

可用犀角地黄汤[备注]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犀角、生地黄、丹皮、芍药治疗。方中以犀角、地黄清热解毒,滋阴凉血;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为治疗血热妄行的常用有效方剂。可合十灰散[备注]十灰散(《十药神书》):大蓟、小蓟、侧柏叶、荷叶、茜草根、山栀、茅根、大黄、丹皮、棕榈皮凉血止血。热毒炽盛,发热,出血广泛者,加生石膏、龙胆草、紫草,冲服紫雪丹[备注]紫雪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滑石、石膏、寒水石、磁石、羚羊角、青木香、犀角、沉香、丁香、升麻、玄参、甘草、朴硝、朱砂、麝香、黄金、硝石。热壅胃肠,气血郁滞,症见腹痛,便血者,加白芍、甘草、木香、地榆、槐花缓急止痛,凉血止血。邪热阻滞经络,兼见关节肿痛者,酌加秦艽、木瓜、桑枝等舒经通络。[5]

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减处方: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赤芍10克,紫草10克,生石膏30克,茜草根10克,山栀10克,茅根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剂。尿血者,加大小蓟各10克。便血者,加地榆炭、槐花炭各10克。腹痛者,加白芍10克、木香6克。便秘者,加生大黄10克(后下)。

7.2.4.2 中成药

(1)牛黄清宫丸,口服,每次1/2~1丸,每日2~3次。

(2)牛黄清脑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

7.2.4.3 单方验方

白仙消癜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处方:白藓皮50克,血见愁30克,茜草根25克,仙鹤草50克,牡丹皮70克,地榆炭20克,生地黄炭20克,金银花20克,丹参30克,叁七10克,羚羊角10克(剉细末),紫草20克。水煎2次作4次服,每日1剂。

7.2.5 饮食疗法

7.2.5.1 推荐食材

紫癜·血热妄行证患者建议食用白茅根、木瓜、丹皮、生地黄、紫草、大枣、鲜藕、芦根等[5]

7.2.5.2 推荐食疗方

1.赤豆红枣汤(《中国食疗大全》):赤豆250g洗净,加水适量煮烂,再加入大枣100g同煮至烂,加入适量红糖。[5]

2.生地黄粥(《饮膳正要》):鲜生地黄100g切细,加水煮30分钟,取汁,再煮一次,取汁约200mL;粳米100g洗净,先武火煮沸,转文火熬至粥成时加入药汁搅拌均匀。[5]

3.芝麻拌藕片(《中国食疗大全》):鲜藕500g洗净,切薄片,油炸至六成熟捞出,芝麻100g,撒在藕片上拌匀。[5]

4.茅根生地饮:水牛角30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白茅根15克,白糖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

7.3 阴虚火旺

紫癜·阴虚火旺证(purpura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5])是指阴虚火旺,迫血妄行,以皮肤出现青紫癍点或瘀块,时发时止,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紫癜证候[5]

7.3.1 症状

皮肤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宁,舌质红,苔少,脉细数[5][5][5]

7.3.2 证候分析

虚火内灼,灼伤脉络,血溢肌腠:阴虚则火旺,而火旺更易伤阴,虚火伤及脉络,故见肌衄或他处出血。水亏不能济火,心火扰动,故心烦。火热逼津液外泄则盗汗,阴虚火旺,故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为火旺而阴液不足之象。[5][5]

7.3.3 治法

滋阴降火,宁络止血[5][5]

7.3.4 方药治疗

7.3.4.1 主方

可用茜根散[备注]茜根散(《景岳全书》):茜草根、黄芩、阿胶、侧柏叶、生地黄、甘草加减治疗。方中用茜草根、侧柏叶、黄芩清热凉血止血;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甘草调中解毒。阴虚较甚者,酌加玄参、龟版、女贞子、旱莲草等养阴清热。[5]

对于本证候中之肾阴亏虚而火热不甚,症见腰膝酸软,头晕、乏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数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备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诳直诀》):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滋补肾阴,加茜草根、紫草、仙鹤草凉血止血。[5]

大补阴丸(朱丹溪《丹溪心法》)处方:生地黄15克,知母10克,牡丹皮10克,玄参10克,龟板20克(先煎),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茜草根10克,侧柏叶10克,阿胶10克(烊冲),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低热者,加鳖甲15克(先煎)、地骨皮10克。盗汗者,加五味子6克、牡蛎30克(先煎)。

7.3.4.2 中成药

(1)大补阴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

(2)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7.3.4.3 单方验方

滋阴茜地汤(梁剑波《儿科百例》)处方:茜草根8克,生熟地黄各10克,焦山栀、黄柏、知母、黄芩各5克,阿胶4克,炒龟板、煅牡蛎各20克,牡丹皮、地榆炭各6克,当归3克。水煎服,每日1剂。

7.3.4.4 饮食疗法
7.3.4.4.1 推荐食材

紫癜·阴虚火旺证患者建议食用旱莲草、甲鱼、阿胶、龟肉、枸杞子、青螺肉等[5]

7.3.4.4.2 推荐食疗方

1.百合粥(《本草纲目》):鲜百合50g,洗净去皮,粳米洗净,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文火煮半熟加入百合,再熬成粥。[5]

2.虫草炖龟(《中国食疗大全》):龟杀后洗净,冬虫夏草洗净,将龟肉放入钵内,虫草放在四周,加入葱、姜、料酒、盐,蒸烂。[5]

3.龟肉百合汤(《中国食疗大全》):龟肉150g洗净,切小块,百合30g,红枣10个洗净。放入砂锅,加葱、姜、料酒、盐,文火煮烂。[5]

4.茜根水鱼汤:水鱼(鳖)1只,茜根10克,仙鹤草10克,调料适量。将水鱼劏净,茜根、仙鹤草煎汤去渣,入水鱼炖熟。

7.4 气不摄血

紫癜·气不摄血证(purpura with syndrome of failure of qi to keep blood[5])是指气虚不能摄血,以病程较长,皮肤紫癍反复发作,色暗呈乌青癍块,面色晄白,神倦乏力,气短懒言,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紫癜证候[5]

7.4.1 症状

患者久病不愈,反复发生皮肤紫斑,色暗呈乌青癍块,久病不愈,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目眩,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5][5][5]

7.4.2 证候分析

中气亏虚,统摄无力,血溢肌腠:气虚不能摄血,故反复出血,久病不愈。气血亏耗,筋脉百骸失于濡养,故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脾虚不能运化水谷,故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为气血亏虚之象。[5][5]

7.4.3 治法

补气摄血[5][5]

7.4.4 方药治疗

7.4.4.1 主方

可用归脾汤[备注]归脾汤(《严氏济生方》):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术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加味。可酌情选加仙鹤草、棕榈炭、地榆、蒲黄、茜草根、紫草等,以增强止血及化瘀消斑的作用。若兼肾气不足而见腰膝酸软者,可加山茱萸、菟丝子、续断补益肾气。[5]

归脾汤(严用和《严氏济生方》)加减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熟地黄15克,阿胶10克(烊冲),芍药10克,仙鹤草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瘀点、瘀斑多者,加血余炭10克、茜草10克。肢冷便溏者,加熟附子10克、肉桂6克(焗)。出血多、汗出厥逆者,加人参10克(另煎)。

7.4.4.2 简易方

①红枣20枚。煎汤连枣服,可常服。[5]

②大枣4份,藕节1份,先加水煮藕节至水成粘胶状,再加入大枣同煮,每天吃适量大枣。[5]

③连翘30克,水煎,分三次服。[5]

④肌衄而兼有齿衄较甚者,可合用漱口药:生石膏30克,黄柏15克,五倍子15克,儿茶6克,浓煎漱口,每次5~10分钟。[5]

7.4.4.3 中成药

(1)归脾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

(2)人参归脾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

7.4.4.4 单方验方

阿芪景天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处方:阿胶、党参、当归、熟地黄各10克,制首乌、黄芪各12克,黄精、景天叁七、槐花炭、炒白术、莲子肉、山药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0剂为1疗程。

7.4.5 饮食疗法

7.4.5.1 推荐食材

紫癜·气不摄血证患者建议食用党参、茯苓、龙眼、花生、豆腐、仙鹤草等[5]

7.4.5.2 推荐食疗方

1.仙鹤草茶(《中国食疗大全》):仙鹤草15g研末,加红糖,用沸水冲泡,或加水煎煮饮。[5]

2.黄精鸡骨酱(《中国食疗大全》):黄精30g,仔母鸡1只。将母鸡剁成3cm见方的块,放入沸水锅内烫3分钟捞出,洗净血沫,装入汽锅内,加入姜、葱、盐等调料,再将洗净切好的黄精放入,上笼蒸3小时即可。[5]

3.龙眼肉粥(《老老恒言》):粳米100g洗净,与龙眼肉15g同放入锅内,武火煮沸,文火熬成粥。[5]

4.归参鸡(《中国食疗大全》):母鸡1只,当归15g,党参15g。把当归、党参、葱、姜、料酒、精盐放入洗净的鸡腹内,入锅加水,小火煨炖至肉熟烂即成。[5]

5. 花生衣红枣汤:花生衣5~10克,红枣10枚,党参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7.5 血瘀气滞

7.5.1 证见

瘀斑色深而暗,时有腹痛,伴恶心呕吐,大便下血,或有关节肿痛,或有腹中积块。舌质暗紫,有瘀点,脉弦或涩。

7.5.2 治法

活血理气,消瘀止血。

7.5.3 方药

1、主方:桃红四物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处方:桃仁10克,红花6克,生地黄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延胡索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短气乏力者,加党参10克、黄芪10克。时有腹痛者,加木香6克(后下)、枳壳6克。关节肿痛者,加桑枝10克、牛膝10克。舌质紫暗者,加乳香6克、没药6克。便血者,加地榆炭10克,侧柏炭10克。

2、中成药

(1)景天叁七糖浆,口服,每次10~15毫升,每日3次。

(2)活血丸,口服,每次3克,每日2次。

(3)叁七粉,口服,每次1.5~3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活血化瘀方(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处方:川芎5克,丹参、赤芍、鸡血藤各10克,益母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脾胃虚弱者,加山楂、麦芽、陈皮、白术、厚朴各10克。出血较多者,加生地黄、牡丹皮各10克,小蓟15克。感染明显者,加麝香少许,山豆根10克,黄芪、连翘各15克,板蓝根20克,大黄5克。

7.6 其他疗法

7.6.1 针灸治疗

(1)针刺取足叁里、曲池、合谷、血海等穴。适用于过敏性紫癜。

(2)耳针取脾、内分泌、肾上腺、肺等。适用于过敏性紫癜。

7.6.2 饮食疗法

红枣生地饮:红枣10枚,生地黄30克,紫草10克,甘草10克,水煎当茶饮之。

8 紫癜患者饮食禁忌

紫癜患者禁忌大寒大热的食物,如葱、蒜、辣椒、生鱼蟹等,慎啤酒及各种冷饮[6]

9 关于血证

血证(blood disease[6]、blood syndrome[6])为病证名[7]。见清·唐容川著《血证论》。是出血性疾病的统称[7][7]。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8]。如吐血、呕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外伤出血、妇科经带胎产出血等[8]。其中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为内科所常见。

血证可由外感、内伤的多种原因引起,而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火热薰灼及气虚不摄两大类。在火热之中有实火、虚火之分,在气虚之中有气虚及气损及阳之别。证候的虚实方面,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属虚证。治疗血证主要应掌握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基本原则。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8]

现中医临床也有将血液系统疾病作血证专科者[8]

详见血证条。

10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98.
  4.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0-101.
  5. ^ [5]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10-111.
  6. ^ [6]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03.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58.
  8. ^ [8]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3-10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