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阴虚火旺证

目录

1 拼音

zǐ diàn ·yīn xū huǒ wàng zhèng

2 英文参考

purpura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紫癜·阴虚火旺证(purpura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1])是指阴虚火旺,迫血妄行,以皮肤出现青紫癍点或瘀块,时发时止,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紫癜证候[1]

4 紫癜·阴虚火旺证的症状

紫癜·阴虚火旺证患者皮肤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宁,舌质红,苔少,脉细数[2][3][3]

5 证候分析

虚火内灼,灼伤脉络,血溢肌腠:阴虚则火旺,而火旺更易伤阴,虚火伤及脉络,故见肌衄或他处出血。水亏不能济火,心火扰动,故心烦。火热逼津液外泄则盗汗,阴虚火旺,故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为火旺而阴液不足之象。[3][3]

6 紫癜·阴虚火旺证的治疗

6.1 治法

紫癜·阴虚火旺证治宜滋阴降火,宁络止血[3][3]

6.2 方药治疗

6.2.1 主方

紫癜·阴虚火旺证可用茜根散[备注]茜根散(《景岳全书》):茜草根、黄芩、阿胶、侧柏叶、生地黄、甘草加减治疗。方中用茜草根、侧柏叶、黄芩清热凉血止血;生地、阿胶滋阴养血止血;甘草调中解毒。阴虚较甚者,酌加玄参、龟版、女贞子、旱莲草等养阴清热。[3]

对于阴虚火旺证中之肾阴亏虚而火热不甚,症见腰膝酸软,头晕、乏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数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备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诳直诀》):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滋补肾阴,加茜草根、紫草、仙鹤草凉血止血。[3]

大补阴丸(朱丹溪《丹溪心法》)处方:生地黄15克,知母10克,牡丹皮10克,玄参10克,龟板20克(先煎),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茜草根10克,侧柏叶10克,阿胶10克(烊冲),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低热者,加鳖甲15克(先煎)、地骨皮10克。盗汗者,加五味子6克、牡蛎30克(先煎)。

6.2.2 中成药

(1)大补阴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

(2)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3)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次。

6.2.3 单方验方

滋阴茜地汤(梁剑波《儿科百例》)处方:茜草根8克,生熟地黄各10克,焦山栀、黄柏、知母、黄芩各5克,阿胶4克,炒龟板、煅牡蛎各20克,牡丹皮、地榆炭各6克,当归3克。水煎服,每日1剂。

6.2.4 饮食疗法

6.2.4.1 推荐食材

紫癜·阴虚火旺证患者建议食用旱莲草、甲鱼、阿胶、龟肉、枸杞子、青螺肉等[3]

6.2.4.2 推荐食疗方

1.百合粥(《本草纲目》):鲜百合50g,洗净去皮,粳米洗净,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文火煮半熟加入百合,再熬成粥。[3]

2.虫草炖龟(《中国食疗大全》):龟杀后洗净,冬虫夏草洗净,将龟肉放入钵内,虫草放在四周,加入葱、姜、料酒、盐,蒸烂。[3]

3.龟肉百合汤(《中国食疗大全》):龟肉150g洗净,切小块,百合30g,红枣10个洗净。放入砂锅,加葱、姜、料酒、盐,文火煮烂。[3]

4.茜根水鱼汤:水鱼(鳖)1只,茜根10克,仙鹤草10克,调料适量。将水鱼劏净,茜根、仙鹤草煎汤去渣,入水鱼炖熟。

7 关于紫癜

紫癜(purpura[3][4])为病名[5]。《中医内科学》称紫斑,也有称为肌衄(见《医宗金鉴·失血总括》)、葡萄疫(见《外科正宗·葡萄疫》)者[5]。是指以皮肤黏膜出现紫暗色斑块及其他部位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5]。是小儿出血性疾病中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以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者为其特征。

《医宗金鉴·失血总括》:“皮肤出血曰肌衄”

《外科正宗·葡萄疫》:“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邪毒传胃,牙根出血,久则虚人,斑渐方退”

紫癜多发于学龄儿童,常见于西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等疾病。

详见紫癜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0-101.
  3.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10-111.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9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