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血热妄行证

目录

1 拼音

zǐ diàn ·xuè rè wàng xíng zhèng

2 英文参考

purpura with syndrome of bleeding due to blood hea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紫癜·血热妄行证(purpura with syndrome of bleeding due to blood heat[1])是指血分有热,迫血妄行,以皮肤骤见青紫或鲜紫色点或癍状,此起彼伏,身热烦渴,面红目赤,便秘,伴齿衄、鼻衄,甚或便血、尿血、月经过多,舌红绛,苔黄燥,脉数有力等为常见症的紫癜证候[1]

4 紫癜·血热妄行证的症状

紫癜·血热妄行证起病较急,患者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大小不等,此起彼伏,或有发热,口渴,面红目赤,便秘,或伴有鼻衄,齿衄,甚或便血、尿血、月经过多,血色鲜红或紫红,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2][3]

5 证候分析

热壅经络,迫血妄行,血溢肌腠:热壅脉络,追血妄行,血出于肌腠之间,故见青紫斑点或斑块。若热毒极甚,损伤鼻、齿、肠、胃等处之脉络,则伴见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内热郁蒸,故发热。热盛津伤,故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为实热之征象。[3][3]

6 紫癜·血热妄行证的治疗

6.1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3][3]

6.2 方药治疗

6.2.1 主方

可用犀角地黄汤[备注]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犀角、生地黄、丹皮、芍药治疗。方中以犀角、地黄清热解毒,滋阴凉血;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为治疗血热妄行的常用有效方剂。可合十灰散[备注]十灰散(《十药神书》):大蓟、小蓟、侧柏叶、荷叶、茜草根、山栀、茅根、大黄、丹皮、棕榈皮凉血止血。热毒炽盛,发热,出血广泛者,加生石膏、龙胆草、紫草,冲服紫雪丹[备注]紫雪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滑石、石膏、寒水石、磁石、羚羊角、青木香、犀角、沉香、丁香、升麻、玄参、甘草、朴硝、朱砂、麝香、黄金、硝石。热壅胃肠,气血郁滞,症见腹痛,便血者,加白芍、甘草、木香、地榆、槐花缓急止痛,凉血止血。邪热阻滞经络,兼见关节肿痛者,酌加秦艽、木瓜、桑枝等舒经通络。[3]

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减处方: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赤芍10克,紫草10克,生石膏30克,茜草根10克,山栀10克,茅根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剂。尿血者,加大小蓟各10克。便血者,加地榆炭、槐花炭各10克。腹痛者,加白芍10克、木香6克。便秘者,加生大黄10克(后下)。

6.2.2 中成药

(1)牛黄清宫丸,口服,每次1/2~1丸,每日2~3次。

(2)牛黄清脑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口服,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

6.2.3 单方验方

白仙消癜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处方:白藓皮50克,血见愁30克,茜草根25克,仙鹤草50克,牡丹皮70克,地榆炭20克,生地黄炭20克,金银花20克,丹参30克,叁七10克,羚羊角10克(剉细末),紫草20克。水煎2次作4次服,每日1剂。

6.3 饮食疗法

6.3.1 推荐食材

紫癜·血热妄行证患者建议食用白茅根、木瓜、丹皮、生地黄、紫草、大枣、鲜藕、芦根等[3]

6.3.2 推荐食疗方

1.赤豆红枣汤(《中国食疗大全》):赤豆250g洗净,加水适量煮烂,再加入大枣100g同煮至烂,加入适量红糖。[3]

2.生地黄粥(《饮膳正要》):鲜生地黄100g切细,加水煮30分钟,取汁,再煮一次,取汁约200mL;粳米100g洗净,先武火煮沸,转文火熬至粥成时加入药汁搅拌均匀。[3]

3.芝麻拌藕片(《中国食疗大全》):鲜藕500g洗净,切薄片,油炸至六成熟捞出,芝麻100g,撒在藕片上拌匀。[3]

4.茅根生地饮:水牛角30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白茅根15克,白糖适量。水煎服,每日1剂。

7 关于紫癜

紫癜(purpura[3][4])为病名[5]。《中医内科学》称紫斑,也有称为肌衄(见《医宗金鉴·失血总括》)、葡萄疫(见《外科正宗·葡萄疫》)者[5]。是指以皮肤黏膜出现紫暗色斑块及其他部位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5]。是小儿出血性疾病中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以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者为其特征。

《医宗金鉴·失血总括》:“皮肤出血曰肌衄”

《外科正宗·葡萄疫》:“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邪毒传胃,牙根出血,久则虚人,斑渐方退”

紫癜多发于学龄儿童,常见于西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等疾病。

详见紫癜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0-101.
  3.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10-111.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9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