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朱震亨 (最后修订于2016/3/24 13:30:26)[共2745字]
摘要:朱震亨(1281-1358年),为元代医学家,金元四家之一。“滋阴派”的创始人。字彦修,又称丹溪。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三十岁后才开始学医。他遍走江苏、浙江、安徽各地访求名医,后从罗知悌学医。认真钻研《内经》等古医书,学术上受到刘完素、李杲等影响较大,并对刘完素火热学说有进一步发展,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根据《内经》论证“相火”有常有变,认为人体有赖于“相火”以温养脏腑和推动功能活动,但“相火”易于妄动,一旦相火妄动就会耗伤精血发生病变。在养生方面,主张节制食欲,色欲,以保养阴分。临床治疗上主张滋阴降火,善用滋阴降火药,后世称其学术派别为养阴派(或滋阴派)。他所创用的越鞠丸、大补阴丸、琼玉膏等至今仍为常用方剂。主张临证时要灵活用药,反对当时一些医家忽视辨证,机械地搬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滥用辛燥药的做法。著有《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等书。他的学说不仅在国内受医者推重,对国外(如日本等国)也有较大影响。因世居丹溪,人又称丹溪先生、丹溪翁,是元代婺州羲乌(今浙江义乌)人。初业儒,攻就徐谦学性理之学。徐氏系得朱熹四传之学,震......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试析朱震亨的养生学思想及其养老论
积累了丰富的论治气血痰郁杂病的临床经验,还阐述了以注重保养阴血为特点的养生学理论,成为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1]。朱震亨儒学与医学并通,理学与医学互用,堪称一代理学大家。朱丹溪以《内经》为指导思想,以顾护阴精为核心,探索了养生的方法宜忌,提出了不少有益的主张[2]。他一生身体力行,布衣蔬食,勤于临床,重视养生,虽年过七十,依然“神茂色泽,精力充沛,足见其修身
- 朱震亨
朱震亨 元代医学家(1281-1358年)。字彦修。因世居丹溪,人又称丹溪先生,义乌(今属浙江)人。初业儒,攻就徐谦学性理之学。徐氏系得朱熹四传之学,震亨尽得其传。后徐罹疾,医皆不能疗,三十岁时因母病,遂决心学医,弃举子业。其时盛行南宋《和剂局方》,温燥之药几乎溢用,朱氏于此颇有异议。乃四出求师,企能纠正时弊。曾周游天下,遍访名师,后闻武林罗知悌为金刘完素之再传弟子,集张从正及李杲两家之长,拟
- 温胆汤刍议
代江西南丰人,将祖上五世累积的经验方剂“依按古方,参之家传”的方法,于天历元年(1328年)开始,至元三年(1337)撰成本书,至正五年(1345年)刊行。 其后明成化17年(1481)复刊行元朱震亨(1281~1358)所著《丹溪心法》时,将苍术、黄柏组成的苍术散改名为二妙散。在该书卷4“痛风”中载:“二妙散,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有气加气药,血虚者加补药,痛甚者加生姜汁,热辣服之。黄柏(炒)
- 养阴派
养阴派 金、元时期的医学派别。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因而在治疗中善用滋阴降火,后世称之为“养阴派。”参见朱震亨条。作者:
- 《医经小学》
《医经小学》 综合性医书。六卷。明·刘纯撰。刊于1388年。作者参阅上自《内经》、《难经》、张仲景、王叔和,下迄刘河间、张洁古、朱震亨等诸家医论,集其精要,并以韵语等形式编纂成帙。全书分述本草、脉诀、经络、病机、治法和运气。卷首列医学指南总诀,以刘氏为朱震亨再传弟子,故书中反映朱氏学术经验尤多。现有四种明刻本,二种日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作者:
- 《医经小学》
《医经小学》 综合性医书。六卷。明·刘纯撰。刊于1388年。作者参阅上自《内经》、《难经》、张仲景、王叔和,下迄刘河间、张洁古、朱震亨等诸家医论,集其精要,并以韵语等形式编纂成帙。全书分述本草、脉诀、经络、病机、治法和运气。卷首列医学指南总诀,以刘氏为朱震亨再传弟子,故书中反映朱氏学术经验尤多。现有四种明刻本,二种日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作者:
-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 指金元时期(公元1115-1368年)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四位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代表了四个不同的学派。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的胃气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
- 《产宝百问》
《产宝百问》 产科著作。五卷。原题元·朱震亨纂辑,明·王肯堂订正。本书系书商将宋·齐仲甫《女科百问》更改书名,托名朱氏而予刊行者。现存四种明刻本、及日刻本、清刻本。作者:
- 《丹溪先生医书纂要》
《丹溪先生医书纂要》 综合性医书。简称《丹溪纂要》,或名《医书纂要》二卷。明·卢和编注。刊于1484年。卢氏根据世传题名朱震亨撰的各种医著予以删正裁取编成此书。全书收载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感、外伤、妇人小儿等病证共78门,论述简要,方治详备,并附医案。现存多种明刻本。作者:
- 章楠
章楠 清末医家。字虚谷。浙江会稽人。少多病,潜心研究医理二十余年,曾游广东、河北、苏州等地,拜访名家。遂精医术,以医闻名。于温病证治颇有研究,推崇叶天士、薛生白。对刘河间、李东垣、朱震亨、张景岳等,善于撷取精粹,并提出评论。著有《医门棒喝》四卷(1825年)。作者:
-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 脉学著作。一卷。元·李杲撰(旧题元·朱震亨撰,系后人所误)。本书以三部九候、五运六气、十二经脉等为理论依据,论述脉证诊法,辨析男女各种病脉之异同。并附图表说明。今所通行为明·吴勉学校刻本(见《医统正脉全书》六十一卷)。作者:
- 钱国宾
钱国宾 明代医家。字君颖。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临证多有奇效。著有《女科百病问答》四卷、《女科百病补遗》一卷、《备急良方》一卷及《寿世堂医案》。然考其《女科百病问答》与题为朱震亨纂辑之《产宝百问》内容相同。作者:
- 中医理论的核心价值
病由邪生,“邪去而正安,创攻邪祛病的汗、吐、下三法为去邪的要法,为攻邪论的宗师,后世称之为攻邪派。 2.3养阴家朱震亨朱震亨,字彦真,公元1281~1358年,元代金华(浙江义乌县)人,世居县之丹溪,学者尊称为丹溪翁。著《素问·纠略》一卷。朱丹溪倡“相火论,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为养阴派。 2.4脾胃家李杲李杲,字明之
- 朱丹溪医学全书——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
版纸出版日期:2006-1-1字数:847000版次:1a内容提要: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因世居丹溪,故人称朱丹溪,或尊称为丹溪翁,公元1281~1358年(元至元18年~至正18年),元代金华(今浙江省义乌县)人,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的创始人。朱震亨自幼好学,初习举子业。奋发学医,并深入研究《素问》、《难经》等古典医
-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 综合性医书。五卷(一作三卷)。元朱震亨著述,明·程充校订。刊于1481年。此书并非朱氏自撰,由他的学生根据其学术经验和平素所述纂辑而成。明初的两种刻本(其一,景泰年间杨林玉收集本书流行之遗稿予以刊行;其二,成化初王季献增加一些附方,重刊于西蜀)均有后世医家增附的一些内容,程氏为了尽可能恢复原著面貌,予以删订校正,亦即当前的流传本。卷首有“十二经见证”“不治已病治未病”等六篇医论;
- 《丹溪先生医书纂要》
《丹溪先生医书纂要》 综合性医书。简称《丹溪纂要》,或名《医书纂要》二卷。明·卢和编注。刊于1484年。卢氏根据世传题名朱震亨撰的各种医著予以删正裁取编成此书。全书收载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感、外伤、妇人小儿等病证共78门,论述简要,方治详备,并附医案。现存多种明刻本。作者:
- 赵道震
赵道震 明初医家。字处仁,金华(今属浙江)人。精于医术。精研古代医书,曾学医于名医朱震亨,得其传。1389年迁居安徽定远县。永乐四年(1406年)参与并督管编修《永乐大典》中有关运气方面的内容,卒年84岁,著《伤寒类证》,已佚。作者:
- 《产宝百问》
《产宝百问》 产科著作。五卷。原题元·朱震亨纂辑,明·王肯堂订正。本书系书商将宋·齐仲甫《女科百问》更改书名,托名朱氏而予刊行者。现存四种明刻本、及日刻本、清刻本。作者:
-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 脉学著作。一卷。元·李杲撰(旧题元·朱震亨撰,系后人所误)。本书以三部九候、五运六气、十二经脉等为理论依据,论述脉证诊法,辨析男女各种病脉之异同。并附图表说明。今所通行为明·吴勉学校刻本(见《医统正脉全书》六十一卷)。作者:
- 喘证
有痰停胃脘,痰与气搏,肺道壅塞,亦令人上气—宋•严用和《济生方》中医对喘证的认识-2金元时期,以朱丹溪为代表的诸多医家充实了“内伤致喘的证治明代张介宾将喘证分为“虚实两证,明确了本病的辨证纲领明清医家在虚喘实喘的基础上,多有发挥朱震亨论喘证病因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又或调摄失
- 《丹溪心法》
《丹溪心法》 综合性医书。五卷(一作三卷)。元朱震亨著述,明·程充校订。刊于1481年。此书并非朱氏自撰,由他的学生根据其学术经验和平素所述纂辑而成。明初的两种刻本(其一,景泰年间杨林玉收集本书流行之遗稿予以刊行;其二,成化初王季献增加一些附方,重刊于西蜀)均有后世医家增附的一些内容,程氏为了尽可能恢复原著面貌,予以删订校正,亦即当前的流传本。卷首有“十二经见证”“不治已病治未病”等六篇医论;
- 《丹溪治法心要》:[卷六]吐虫(第九十九)
用黑锡炒成灰,槟榔末同和,米饮下。《丹溪治法心要》元朱震亨、公元1279-1368年
- 《丹溪治法心要》:[卷八·小儿科]口噤(第十四)
搐鼻药,用郁金、黎芦、瓜蒂等分,为末,用水调,搐鼻内。《丹溪治法心要》元朱震亨、公元1279-1368年
- 《金匮钩玄》:[卷之三小儿科]口噤
郁金藜芦瓜蒂为末,搐鼻。《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金匮钩玄》:[卷第二]惊悸
(血虚,用朱砂安神丸。)《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金匮钩玄》:[卷第二]面寒面热
火起,寒郁热。面寒,退胃热。《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金匮钩玄》:[卷第二]手心热
栀子香附苍术白芷川芎半夏(生用)为末,曲糊丸。《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金匮钩玄》:[卷第二]手木
东垣云∶麻木,气不行也。补。肺中之气是湿痰死血。十指麻是胃中有湿痰死血。《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金匮钩玄》:[卷之三小儿科]吃泥
(胃热故也。)软石膏甘草黄芩陈皮茯苓白术煎服。《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金匮钩玄》:[卷之三妇人科]胎漏
(气虚、血虚、血热。)戴云∶胎漏者,谓妇人有胎,而血漏下也。《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金匮钩玄》:[卷之三小儿科]瘾疹
(黑斑、红斑、疮痒。)用通圣散调服。《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丹溪治法心要》:[卷六]冻疮(第一百十三)
用煎熟桐油,调密陀僧末敷之。《丹溪治法心要》元朱震亨、公元1279-1368年
- 《金匮钩玄》:[卷第二]吐虫
以黑锡炒成灰,槟榔末、米饮、调下。《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金匮钩玄》:[卷之三小儿科]咯红
戴云∶咯红者即唾内有血,非吐血与咳血。黑豆甘草陈皮煎服。《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金匮钩玄》:[卷第二]手麻
此是气虚也。《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金匮钩玄》:[卷第二]肠风
(独在胃与大肠出。)黄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金匮钩玄》:[卷之三小儿科]赤瘤
生地黄木通荆芥苦药带表之类。用巴蕉油涂患处。《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金匮钩玄》:[卷第二]肺痿
专主养肺、养血、养气、清金。《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金匮钩玄》:[卷之三小儿科]蛔虫
楝树根为君,佐以二陈汤,煎服。《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手厥阴别脉经见证(心主)
笑不休,手心热,心中大热,面黄目赤,心中动。《丹溪心法》元末明初朱震亨、戴思恭公元1347年
- 《金匮钩玄》:[卷第一]伤风
戴云∶新咳嗽,鼻塞声重者是也。属肺者多,散宜辛温或辛凉之剂。《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金匮钩玄》:[卷第一]嗳气
(胃中有火、有痰。)南星、半夏、软石膏、莎草根,或汤、或丸。《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金匮钩玄》:卷第二
(大率与痫病相似。)多是血虚有火兼痰,人参、竹沥之类。不用兼风药。《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金匮钩玄》:[卷第二]咯血
姜汁、童便、青黛入血药中用之,加四物汤、地黄膏、牛膝膏之类。《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金匮钩玄》:[卷第二]肠痈
作湿热食积治,入风难治。治漏外塞药∶芦甘石小便,牡砺粉。《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金匮钩玄》:[卷之三妇人科]泄
川芎黄芩白术茯苓干姜滑石白芍(炒)陈皮咀,煎汤服。《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中国医籍考》:[卷五十四]方论(三十二)
百病钩玄〕二十卷佚〔医韵统〕一百卷佚按上三书。见于医史补传。〔戴氏(原礼)证治要诀〕十二卷存医史补传略曰。戴思恭字原礼。以字行。婺州浦江人也。家世儒业。究心医术。而志在泽物。少随父尧徒步至乌伤。从朱丹溪先生游。先生见其颖悟绝伦。乃尽授其术。原礼以之治疗诸病。往往奇验甚众。当时游丹溪之门者。弟子颇多。惟原礼父子最得其传。父早卒。原礼盛行浙之东西。晚年遭际圣明。以名医被征。为御医。积官至太医院使。宋
- 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试题
内容预览:一、A型题:共70小题,每小题1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试题要求的。1.提出“邪祛则正安”观点的医家是A.张子和B.李杲C.刘完素D.朱震亨E.李时珍2.下列除哪项外,都体现了阴阳的互根关系?A.阴在内……你还没注册?或者没有登录?这篇文章要求至少是本站的注册用户才能阅读!如果你还没注册,请赶紧点此注册吧!如果你已经注册但还没登录,请赶
- 【越鞠汤丸】
以致胃郁不思饮食,脾郁不消水谷,气郁胸腹胀满,血郁胸脯刺痛,湿郁痰饮火郁为热,及呕吐恶心,吞酸吐酸,嘈杂嗳气,百病丛生,故用香附以开气郁,苍朮以除湿郁,抚芎以行血郁,山栀以清火郁,神曲以消食郁,此朱震亨因五郁之法而变通者也,五药相须,共收五郁之效然当问何郁病甚,便当以何药为主,至若气虚加人参,气痛加木香,郁甚加郁金,懒食加谷蘗,胀加厚朴,痞加枳实,呕痰加姜夏,火盛加萸连,则又存乎临证者之详审也。
- 高武
年专门研究医学,尤精针灸。据《内经》、《难经》摘编成《针灸节要》(又作《针灸素难要旨》、《针灸要旨》)三卷(1519年)。又总结明以前针灸文献十余种,编成《针灸聚英》(又作《针灸聚英发挥》)四卷。该书以经络穴法类聚,各病取穴治法,诸论针灸法,针灸歌赋等各为一卷。其中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又撰《痘疹正宗》,阐发张仲景、钱仲阳、张洁古、李明之、王海藏、朱震亨及王节斋诸家之说。尚著有《射学指南》等。作者:
- 序
非人勿言,故扁鹊仓公,皆称禁方,不轻授人,诚重之也。后汉张机着伤寒杂病论,始立众方,公之天下,故建安以前苦于无方,元丰而后,虽有局方,漫无指归,不可为法。今博集金匮千金外台诸书,及王好古李杲刘完素朱震亨张从政薛已诸方之佳者,采录成编。然方论始于成无己,近代则吴琨季中梓柯琴汪昂诸家,于医方虽各有发明,但其间或有择焉未精语焉未详者,复推其立方之意,综其简要,删繁补阙,归于明显,名之曰删补名医方论,以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