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丸

目录

1 拼音

zhū yú wán

2 《医心方》卷九引《深师方》

2.1 方名

茱萸丸

2.2 组成

吴茱萸2两,椒1两半,黄芩1两,前胡1两,细辛6分,皂角2枚,人参3分,茯苓1两半,附子1两,干姜6分,半夏1两。

2.3 主治

膈上冷,膈下热,宿食癖饮积聚,食不消,塞在胸中,或反胃害食消瘦。

2.4 用法用量

每服3丸,日3次,不知稍增之。

2.5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 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新效方》

3.1 方名

茱萸丸

3.2 别名

咽醋丸、茱连丸

3.3 组成

吴茱萸(去枝梗,汤煮少时,浸半日,晒干)半两,陈皮半两,黄芩半两(陈壁土炒,去土用),黄连1两(陈壁土炒),苍术7钱半(米泔浸)。

3.4 主治

郁积,吞酸吐酸。

3.5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白术汤送下。

3.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

3.7 各家论述

《医方考》:胃中湿热,抑遏肝火,令人吞酸者,此方主之。湿郁则热,热郁则酸,故夏月饮食之类,以物覆冒之,其味必酸。曰肝火者,《洪范》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故责之肝也。是方也,连、芩治热,热去则不吐酸;苍术燥湿,湿陈则不生热;陈皮理气,气行则热不郁;吴茱萸辛热而气臊,辛热可使就燥,气臊可使就肝,故能引连、芩入肝而泻肝火,此从治之义也。他如火门左金丸亦良。

3.8 附注

咽醋丸(《医学纲目》卷二十二)、茱连丸(《医学正传》卷三)。

4 《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4.1 方名

茱萸丸

4.2 组成

茱萸(汤浸7遍,焙干,微炒)1两,麝香(研)1两,当归(切,焙)半两。

4.3 主治

胁胸气妨闷疼痛。

4.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热酒送下,不拘时候。

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入麝香同研匀,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5 《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5.1 方名

茱萸丸

5.2 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炒)3分,干姜(炮)3分,赤石脂3分,陈曲(炒)3分,当归(切,焙)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

5.3 主治

脾气不足,鹜溏青黑。

5.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食前米饮送下,日3次。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6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6.1 方名

茱萸丸

6.2 组成

吴茱萸(汤浸,焙干,炒)半两,干姜(炮)半两,诃梨勒皮半两,胡粉1分,白矾灰1分。

6.3 主治

下痢脓血不止。

6.4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食前米饮送下。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 《苏沈良方》卷十

7.1 方名

茱萸丸

7.2 组成

茱萸3分(瓦上出油),胡椒5钱,人参5钱,当归5钱,甘草半两(一半生,一半纸裹5-7重,醋浸令透,火内慢煨干,又浸,如此7遍),半夏1两(用姜4两研汁,入砂罐子内用姜汁、井水煮候破,看存2分白心,取半夏研为膏子),白矾半两(炒干存性,1分)。

7.3 主治

年深膈气翻胃,饮食之物至晚皆吐出,悉皆生存不化,膈上常有痰涎,时时呕血,胸中多酸水,吐清水,无时,夜吐则至晚,日渐羸瘦,腹中痛楚,时腹冷滑,或即闭结。

7.4 用法用量

每服7丸,日3次,桑柳条各□□,最上等银器内煎汤送下。

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半夏膏为丸,如稍硬,添姜汁,如梧桐子大。

7.6 用药禁忌

忌诸毒物。惟可食油、猪胰脾、软饭。

8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8.1 方名

茱萸丸

8.2 组成

食茱萸(微炒)3分,干姜(炮裂)半两,大黄(锉,炒)半两,甘草(炙)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麦曲(炒)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分,人参1分,枳实(去瓤,麸炒)1分。

8.3 功效

温脾进食。

8.4 主治

虚劳不思饮食,胸背支满,脏气逆,羸瘦,食不消化。

8.5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日午、夜卧温酒送下。

8.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 《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六五

9.1 方名

茱萸丸

9.2 组成

吴茱萸1两(黑豆汁浸,炒干),黄连(去须)1两半。

9.3 主治

产后赤白痢日久,脐腹冷疼。

9.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食前煎芍药汤送下。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6 附注

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吴茱萸丸”。

10 《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10.1 方名

茱萸丸

10.2 组成

吴茱萸(汤洗7遍,焙)1两半,硇砂半两(用醋浆水淹搅500-700度,用纸滤过,瓷器内侵火逼令干),木香1两,京三棱3两(炮熟,捣),青橘皮(汤浸,去白)1两半,干姜(炮裂)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半夏(汤洗10遍,微炒)1两半,巴戟天(去心,酒浸1宿)1两,茴香子1两(微炒),硫黄1两(甘草水洒研7日)。

10.3 功效

补虚,下气去痰。

10.4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空心盐汤送下。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先用硫黄末,以精羊肉15两细切,拌和令匀,淹1宿,便用好醋1升半,煎汁尽,醋刮在臼内,后将药末并硇砂同入皿内,杵1000下,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全生指迷方》卷三

11.1 方名

茱萸丸

11.2 组成

苁蓉(洗切,酒浸,焙)、五味子(炒)、山茱萸、干山药各等分。

11.3 主治

消中,肾气败。其人素渴饮水,一旦不饮不渴,小便日夜数十行,气乏肉消脱。

11.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饮送下。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2 《丹溪手镜》卷四

12.1 方名

茱萸丸

12.2 组成

六一散1料加吴茱萸1两(煮过)。

12.3 主治

湿热滞气,吞酸,自利。

12.4 附注

本方改为散剂,名“茱萸六一散”(见《医方考》)。

13 《普济方》卷六十七

13.1 方名

茱萸丸

13.2 组成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分,夜明沙(炒)1分。

13.3 主治

牙齿风龋。

13.4 用法用量

绵裹1丸,于痛处咬,勿咽津。

1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蟾酥为丸,如麻子大。

14 《普济方》卷三九七

14.1 方名

茱萸丸

14.2 组成

吴茱萸1两,黄连1两(去须)。

14.3 主治

冷热不调,赤白五色,诸般痢,腹痛后重。

14.4 用法用量

赤白痢2药俱用,赤痢多用茱萸,并米汤送下。

14.5 制备方法

上药同炒香熟,各分为二,加甘草同为末,各以酸醋为丸。

15 《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仙传济阴方》

15.1 方名

茱萸丸

15.2 组成

吴茱萸1两(盐汤洗),苍术1两,陈皮(去白)半两,麦芽半两,肉桂半两,神曲半两。

15.3 主治

妇人有积饮痰证,在脾胃间,时时酸心或吐水。

15.4 用法用量

米饮送下。

15.5 制备方法

上药水煮面糊为丸。

16 方出《千金》卷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九十五

16.1 方名

茱萸丸

16.2 组成

吴茱萸1升,干姜2两,大黄2两,当归2两,桂心2两,芍药2两,甘草2两,芎藭2两,人参1两,细辛1两,桃白皮1把,真朱半两,雄黄18铢。

16.3 主治

腹胁胀满,关格,大小便不通。

16.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纳雄黄、真朱末,酒1升,微火煮3沸,服1升。得下即止。

17 《圣惠》卷五十

17.1 方名

茱萸丸

17.2 组成

食茱萸3分,干姜2分(炮裂,锉),川椒3分(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桂心3分,人参3分(去芦头),细辛3分,赤茯苓半两,白术半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

17.3 主治

五噎。胸中寒,呕逆气隔,饮食不下。

17.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1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8 《元和纪用经》

18.1 方名

茱萸丸

18.2 组成

白附子1两,吴茱萸(炒香)3两,草乌头(去皮尖,称2两,入好净白盐中拌炒,令裂,去盐,取)1两。

18.3 功效

散寒湿及肠中风冷阴邪之气。

18.4 用法用量

每服7-15丸,温酒或盐汤送下。

1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9 《外台》卷七引《必效方》

19.1 方名

茱萸丸

19.2 组成

吴茱萸1斤,桂心2两,当归2两。

19.3 主治

蜎心痛。心中寒,心背彻痛。

19.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酒送下,日2次。渐加至40丸,以知为度。

19.5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0 《外台》卷七引《延年秘录》

20.1 方名

茱萸丸

20.2 组成

吴茱萸1两半,干姜1两半,桂心1两,白术2两,人参1两,橘皮1两,附子1两半(炮),蜀椒1两(出汗),甘草1两(炙),黄芩1两,当归1两。

20.3 主治

心痛。

20.4 用法用量

每服5丸,日3次,稍加至15丸,药尽更合,酒、饮无拘,食前后任意。

20.5 制备方法

上为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0.6 用药禁忌

忌猪肉、生葱、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21 《外台》卷三十三引《经心录》

21.1 方名

茱萸丸

21.2 组成

吴茱萸1升,蜀椒1升(去目汗,末)。

21.3 主治

妇人阴寒,十年无子。

21.4 用法用量

绵裹,导子肠中,日再易。无所下,但开子脏,令阴温,即有子也。

21.5 制备方法

炼蜜为丸,如弹子丸。

22 《圣惠》卷五十九

22.1 方名

茱萸丸

22.2 别名

变通丸、茱连丸

22.3 组成

吴茱萸2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黄连2两(去须,微炒)。

22.4 主治

水泻不止。赤白痢,腹脐痛,日夜无度,脓血相杂,里急及肠风下血。

22.5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22.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软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22.7 附注

变通丸(《医方类聚》卷一三九引《澹寮》)、茱连丸(《万氏家抄方》卷一)。本方改为汤剂,名“茱萸汤”(见《圣济总录》);改为散剂,名“二宜散”(见《普济方》)。

23 《魏氏家藏方》卷十

23.1 方名

茱萸丸

23.2 组成

猪脏头1个,吴茱萸3两(汤泡7次,炒)。

23.3 主治

小儿脾脏虚,泄泻不止。

23.4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米饮送下。

23.5 制备方法

上将吴茱萸纳在猪脏内,两头紧紧系定,用好酒3升煮令极烂,入沙盆内研细,为丸,如绿豆大。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