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汤

目录

1 拼音

zhú yè tāng

2 英文参考

Lophatheri Decoctio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竹叶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五十一首。

4 《金匮要略方论》方之竹叶汤

4.1 别名

竹叶防风汤

4.2 处方

竹叶一把,葛根三两,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各一两,炮附子一枚,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1]

竹叶20克 葛根9克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3克 附子6克 大枣5枚 生姜15克

4.3 功能主治

《金匮要略方论》方之竹叶汤功能温阳益气,疏风解表[1]。主治产后中风、发热、面赤、喘而头痛者[1]

功在清太阳、阳明风热,温脾脏之虚寒。主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

4.4 用法用量

水煎,分三次服,温复使汗出[1]

上十味,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温覆使汗出。

4.5 方解

本方所治之证,属阳气不足,复感风邪所致。方中人参、附子温阳益气,竹叶、葛根轻清宜泄;桂枝、桔梗疏风解肌;甘草、生姜、大枣甘缓和中,调和营卫。配合同用,既可扶正,又可散邪。

4.6 运用

若颈项强,用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1]

4.7 各家论述

1.《金匮要略心典》:此产后表有邪而里适虚之证,若攻其表,则气浮易脱;若补其里,则表多不服。竹叶汤用竹叶、葛根、桂枝、防风、桔梗解外之风热,人参、附子固里之脱,甘草、姜、枣以调阴阳之气而使其平,乃表里兼济之法。

2.《医宗金鉴》:产后汗多,表虚而中风邪病痉者,主之竹叶汤,发散太阳、阳明两经风邪。用竹叶为君者,以发热、面正赤,有热也;用人参为臣者,以产后而喘,不足也;颈项强急,风邪之甚,故佐附子。

3.《金匮发微》:竹叶、葛根以清胃热,防风、桔梗以散风而定喘,余则仍从阳旦汤意,去芍药而加人参,所以去芍药加人参者,则以阴虚不任苦泄而急于营养之故。

4.8 附注

竹叶防风汤(《活人书》卷十九)。

4.9 摘录

《金匮要略方论》方

5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竹叶汤

5.1 组成

竹叶、麦门冬各一升,甘草二两,茯苓、生姜各三两,小麦五合,大枣十四枚[1]

竹叶3升,甘草1两,茯苓1两,人参1两,小麦5合,生姜3两,大枣14个,半夏3两,麦门冬5两。

5.2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5.3 功能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竹叶汤主治产后心中烦闷不解[1]

产后虚渴,少气力。

5.4 用法用量

先煮竹叶、小麦,后入诸药再煎,分三次服[1]

以水9升煮竹叶、小麦,取7升,去滓,纳诸药更煎,取2升半,每服5合,日3次夜1次。

5.5 运用

若心中虚悸者,加人参二两;食少加粳米五合;气逆者加半夏二两[1]

6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方之竹叶汤

6.1 别名

千金竹叶汤[1]

6.2 处方

竹叶、小麦各一升,知母、石膏各三两,茯苓、黄芩、麦门冬各二两,人参一两半,生姜五两,天花粉、半夏、甘草各一两[1]

竹叶1升,小麦1升,知母3两,石膏3两,黄芩2两,麦门冬2两,人参1两半,生姜5两,甘草1两,栝楼根1两,半夏1两,茯苓2两。

竹叶 小麦各15克 知母 石膏各9克 黄芩 麦门冬各6克 人参4.5克 生姜15克 甘草 栝楼根 半夏各3克 茯苓6克

6.3 制法

上十二味,哎咀。

6.4 功能主治

主治五心烦热,手足烦疼,口干唇燥,胸中热[1]

6.5 用法用量

先煎竹叶、小麦去滓,内诸药再煎,分三次服,老幼分五次服[1]

用水1.2升,煮竹叶、小麦,取800毫升,去滓,纳余药,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以水1斗2升,煮竹叶、小麦,取8升,去滓,纳药,煮取3升,分3服,老小5服。

6.6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竹叶石膏汤本治大病后虚羸烦渴。《备急千金要方》乃于方中除去粳米之益胃,易入小麦以清肝,加栝楼根以佐麦冬,茯苓以佐人参,黄芩以佐石膏,生姜以佐半夏,仍用白虎汤中知母以佐竹叶,以治胃气暴虚之烦渴,固为合剂。

6.7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方

7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之竹叶汤

7.1 组成

竹叶(细切)一握,小麦二合,生姜(切)一两,白马通(新者,绞取汁)一合[1]

7.2 用法用量

用水三盏,先煮小麦,煮取二盏,去麦下竹叶、生姜,煎至一盏半,去渣,人白马通汁和匀,分二次服[1]

7.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之竹叶汤主治走马黄,病人眼黄面赤,狂言骂詈,努目高声,起卧不安,发即狂走[1]

8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方之竹叶汤

8.1 组成

生干地黄五两,芍药四两,黄芪、茯苓、泽泻、炙甘草、麦门冬各三两[1]

生干地黄5两,芍药4两,黄耆3两,茯苓3两,泽泻3两,甘草3两(炙),麦门冬(去心)3两。

8.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末[1]

8.3 功能主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方之竹叶汤主治精实极,眼视不明,齿焦发落,形衰,通身虚热,甚则胸中㾓痛,烦闷,泄精[1]

8.4 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加生姜三片、淡竹叶十片,水煎,不拘时服[1]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淡竹叶10片,煎7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9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方之竹叶汤

9.1 组成

竹叶(切)1升,小麦半升,甘草2两,黄芩2两,栝楼根2两,泽泻2两,茯苓2两,知母2两,白术2两,大黄2两,桂心2铢,生姜1两半,人参1两,麦门冬1两,半夏1两,当归18铢。

9.2 功能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方之竹叶汤主治5-6岁儿温壮,腹中急满,息不利,或有微肿,极羸,不下饮食,坚痞,手足逆冷。

9.3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小麦、竹叶,取4升,去滓,纳药煎取1升6合,分4服。

10 《备急千金要方》卷九方之竹叶汤

10.1 组成

竹叶2把,人参2两,甘草2两,半夏半升,石膏1斤,麦门冬1升,生姜4两。

10.2 功能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九方之竹叶汤主治伤寒发汗后,表里虚烦,不可攻者。

10.3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6升,去滓,纳粳米半升,米熟去之,每服1升,日3次。

11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名见《普济方》卷一八○方之竹叶汤

11.1 组成

小麦1升,地骨白皮1升,竹叶(切)3升,麦门冬4两,茯苓4两,甘草3两,生姜5两,栝楼根5两,大枣30个。

11.2 功能主治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名见《普济方》卷一八○方之竹叶汤主治下焦虚热,注脾胃,从脾注肺,好渴利。

11.3 用法用量

先以水3斗,煮小麦,取1斗,去滓澄清,取8升,去上沫,取7升,煮药,取3升,分3服。

12 《圣济总录》卷二十八方之竹叶汤

12.1 组成

苦竹叶2两(切),小麦2两,石膏(碎)3两。

12.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

12.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二十八方之竹叶汤主治伤寒时气,发疮如豌豆,烦闷。

12.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3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方之竹叶汤

13.1 组成

淡竹叶(切)1两,柴胡(去苗)2两,犀角(镑屑)1两半,芍药1两半,黄芩(去黑心)半两,大黄(锉,炒)半两,栀子仁7枚。

13.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

13.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方之竹叶汤主治脾瘅。

13.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下朴消半钱匕,温服。

14 《圣济总录》卷四十九方之竹叶汤

14.1 组成

竹叶1握,麦门冬2两(去心,焙),白茯苓2两(去黑皮),栝楼实2两(炒),地骨皮2两,生姜2两,甘草(炙)3两,大枣5两,小麦(淘)6合。

14.2 制备方法

如麻豆大。

14.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四十九方之竹叶汤主治膈消烦渴,津液燥少。

14.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后温服。

15 《圣济总录》卷五十八方之竹叶汤

15.1 组成

青竹叶1两(锉碎),白茯苓1两(去黑皮),地骨皮1两(锉),栝楼根1两,桂半两(去粗皮),甘草(炙,锉)半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

15.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

15.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五十八方之竹叶汤主治积年消渴,好食冷物。

15.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入小麦1撮,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日2次。

16 《圣济总录》卷一○二方之竹叶汤

16.1 处方

淡竹叶 犀角屑 木通(锉,炒)黄芩(去黑心)各30克 玄参 黄连(去须)车前子各33克芒消60克 大黄(微炒)细辛(去苗、叶)各3克

16.2 制法

上十味,粗捣筛。

16.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二方之竹叶汤主治肝脏实热,眼赤疼痛。

16.4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一日二次。

16.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

17 《圣济总录》卷一○六方之竹叶汤

17.1 组成

苦竹叶(切)1升,柴胡(去苗)2两,蛇衔2两,黄连1两(去须),芒消1两(研),细辛(去苗叶)1两。

17.2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

17.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六方之竹叶汤主治目暴肿痛。

17.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后温服。

18 《圣济总录》卷一○八方之竹叶汤

18.1 组成

黄芩(去黑心)1两,黄连(去须)1两,升麻1两半,甘草(炙)半两。

18.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

18.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八方之竹叶汤主治时气病后目赤涩痛。

18.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入竹叶10片,煎至8分,去滓,入芒消半钱匕,温服,如人行5里再服。通利即止。

19 《圣济总录》卷一三一方之竹叶汤

19.1 组成

竹叶1握(净洗,锉,煎取汁3盏),生地黄2两,黄芩1两(去黑心),人参1两,芍药1两,知母1两,甘草1两(炙),赤茯苓(去黑皮)1两,升麻1两半,黄耆1两半,栝楼根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

19.2 制备方法

上药除竹叶外,锉如麻豆大。

19.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三一方之竹叶汤主治痈疽发背,四肢虚热,大渴。

19.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竹叶汁1盏,加大枣3个(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次,早晨、午时、夜卧各1。

20 《圣济总录》卷一六二方之竹叶汤

20.1 组成

淡竹叶半两(切),人参1两,芍药1两,黄芩(去黑心)1两,石膏1两,麦门冬1两(去心,焙),甘草(炙)1两。

20.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

20.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六二方之竹叶汤主治产后伤寒,烦躁迷闷,热渴头痛。

20.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个(擘破),同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1 《普济方》卷三十六引《卫生家宝》方之竹叶汤

21.1 组成

竹叶半斤,白茯苓1两(锉),珍珠小半夏(洗)1两,生姜4两(切)。

21.2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三十六引《卫生家宝》方之竹叶汤主治热吐翻胃,及伤寒遍身发热,冷吐。

21.3 用法用量

以水10碗,煎1碗,去滓温服,每服1盏,不拘时候,连服亦可。

22 《普济方》卷七十三方之竹叶汤

22.1 组成

淡竹叶(洗净)3握,黄连1两,青钱2-7文,大枣10个(去核),车前子(切)5合。

22.2 制备方法

上锉。

22.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七十三方之竹叶汤主治眼赤痛。

22.4 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煎取1升,去滓,微热淋洗眼。冷重暖,不拘次数,以愈为度。

23 《普济方》卷二四四方之竹叶汤

23.1 组成

麦门冬3两(去心),小麦5合(绵裹),竹叶(切)1升,生姜2两,石膏(碎,棉裹)、茯苓2两。

23.2 制备方法

上切。

23.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二四四方之竹叶汤主治脚气冲心,心闷风热,多唾,或唾觉心忪者。

23.4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1升2合,食后再服,相去7-8里久。

24 《外台秘要》卷三引《深师方》之竹叶汤

24.1 组成

竹叶1把,小麦1升,甘草1两(炙),石膏2两(碎),茯苓2两,半夏1升(洗去滑),前胡2两,知母2两,黄芩2两,人参2两,生姜4两,大枣20个(擘)。

24.2 制备方法

上药切。

24.3 功能主治

《外台秘要》卷三引《深师方》之竹叶汤主治天行后虚热牵劳食复,四肢沉重,或一卧一起,气力吸吸羸弱。

24.4 用法用量

以水1斗2升,煮竹叶、小麦减4升,去滓,纳药,煮取3升,分3服。

24.5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醋物、羊肉、饧等物。

25 《外台秘要》卷三引《崔氏方》之竹叶汤

25.1 组成

甘草2两(炙),枣15枚(擘),半夏1两(洗),芍药3两,前胡1两,黄芩1两,小麦5合,人参2两,粳米1升,知母2两,麦门冬4合(去心),栝楼1两,生姜4两,竹叶1把。

25.2 制备方法

上切。

25.3 功能主治

《外台秘要》卷三引《崔氏方》之竹叶汤主治天行虚羸,烦躁而渴不止,恶寒仍热盛者。

25.4 用法用量

以竹(艹条)饮1斗5升,煮取5升,分3服。

25.5 运用

若非天行而虚羸久病,胸生痰热,加黄耆2两,除黄芩、栝楼,减知母1两。

25.6 用药禁忌

忌羊肉、海藻、菘菜、饧。

26 《外台秘要》卷六引《小品方》之竹叶汤

26.1 组成

竹叶1虎口,小麦1升,生姜10两,甘草1两(炙),人参1两,附子1两(炮),肉桂2两,当归2两,芍药1两,白术3两,橘皮2两。

26.2 功能主治

《外台秘要》卷六引《小品方》之竹叶汤主治热毒霍乱、吐痢。

26.3 用法用量

以水1斗半,先煮小麦、竹叶,取8升汁,去滓,纳诸药,煮取2升半,分3次服。

26.4 运用

吐痢后腹满,加炙厚朴2两;上气,加吴茱萸半升。

26.5 用药禁忌

忌生葱、海藻、菘菜、猪肉、桃、李、雀肉。

26.6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金匮》竹叶汤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用人参、桂心、附子以救本虚,即兼甘草、生姜、竹叶以散标热,彼以草蓐中发露得风,故用葛根、防风、桔梗、大枣,此以吐利后余热不解,故用归、芍和营,术、橘健胃,小麦以助生阳之气,《金匮》一脉相承,分支异治。

27 《外台秘要》卷十六引《删繁方》之竹叶汤

27.1 组成

竹叶(切)1升,麦门冬(去心)1升,小麦1升,生地黄(切)1升,生姜6两,干枣10枚(擘,去核),麻黄3两(去节),甘草1两(炙)。

27.2 制备方法

上切。

27.3 功能主治

《外台秘要》卷十六引《删繁方》之竹叶汤主治气极。

27.4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分为3服。

27.5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芜荑。

27.6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气极伤肺而致喘乏、唾血,用越婢全方以治旺气,惟恐津血愈伤,故加竹叶以清喘乏,冬、地以滋津血,小麦以除脏躁,然小麦入于越婢方中,则与厚朴麻黄汤中匡佐麻黄、石膏发越内动肝风无异。

28 《外台秘要》卷三十八方之竹叶汤

28.1 组成

淡竹叶(切)5升,茯苓3两,石膏3两(碎),小麦3升,栝楼2两。

28.2 制备方法

上切。

28.3 功能主治

《外台秘要》卷三十八方之竹叶汤主治石发热渴。

28.4 用法用量

以水2斗,煮竹叶,取8升,下诸药,煮取4升,去滓温服。

29 《千金翼方》卷十八方之竹叶汤

29.1 组成

竹叶(切)5升,小麦1升,麦门冬1升(去心),知母3两,茯苓3两,石膏4两(碎),芍药2两,栝楼2两,泽泻2两,人参2两,甘草(炙)2两。

29.2 功能主治

《千金翼方》卷十八方之竹叶汤主治胃虚,阳气外蒸,泄津液,口干苦渴,气喘呕逆,涎沫相连。

29.3 用法用量

以水2斗,煮竹叶、小麦,取1斗,去滓,纳药,煮取4升,分4服。

30 《千金翼方》卷二十二方之竹叶汤

30.1 组成

淡竹叶3升,小麦3升,生姜6两(切),大枣14个(擘),茯苓2两,麦门冬2两(去心),枳实2两(炙),芍药2两,人参2两,黄耆3两,前胡3两,干地黄3两,升麻3两,射干3两,黄芩3两,芎3两,甘草(炙)3两。

30.2 功能主治

《千金翼方》卷二十二方之竹叶汤主治痈、发背、诸客热肿始作。

30.3 用法用量

以水1斗7升,先煮竹叶、小麦,取1斗2升,去滓,纳诸药,煮取4升,分5服。

30.4 运用

若热盛秘涩不通者,加大黄2两,已下勿加。

31 《医心方》卷二十引《深师方》之竹叶汤

31.1 组成

生竹叶2两,甘草1两,黄芩1两,大黄1两,栀子10枚,茯苓1两,干地黄6分。

31.2 功能主治

《医心方》卷二十引《深师方》之竹叶汤主治上气。

31.3 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1合,每服7合,日3次。

32 《医心方》卷二十引《古今录验》方之竹叶汤

32.1 组成

竹叶2两,甘草10两,白术1两,大黄2两。

32.2 功效主治

《医心方》卷二十引《古今录验》方之竹叶汤功在除胸中热,益气。

32.3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2升半,分5合1服。

33 《太平圣惠方》卷十六方之竹叶汤

33.1 组成

竹叶2两,石膏1两,麦门冬半两(去心),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人参半两(去芦头),甘草1分(炙微赤,锉),陈橘皮1分(汤浸,去白瓤,焙),生姜半两。

33.2 制备方法

上锉细,和匀。

33.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十六方之竹叶汤主治时气表里未解,烦躁不可忍者。

33.4 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以水1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4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竹叶汤

34.1 组成

淡竹叶50片,赤茯苓1两,石膏1两(捣碎),小麦1合,甘草1两(生用),栝楼根1两,麦门冬1两(去心),芦根1两。

34.2 制备方法

上锉细,和匀。

34.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竹叶汤主治乳石发动,烦热大渴。

34.4 用法用量

每服1两,以水1大盏,煎至7分,去滓,分2次温服,日3-4次。

35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七,名见《圣济总录》卷四十方之竹叶汤

35.1 组成

竹叶1握。

35.2 功能主治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七,名见《圣济总录》卷四十方之竹叶汤主治霍乱吐泻,烦热躁渴,卧不安。

35.3 用法用量

以水1大盏,煮取汁5升,分2次温服。

36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之竹叶汤

36.1 组成

小麦1两,竹叶1握,生姜半两(切)。

36.2 功能主治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之竹叶汤主治走马黄。

36.3 用法用量

以水1大盏半,煎至8分,去滓,入马粪汁1合搅匀,分为2服,如人行2-3里服尽。

36.4 附注

走马黄,速宜点烙肝俞二穴、百会穴、风府穴、关元穴、肾俞二穴、下廉二穴、上管穴、中管穴,次烙手足心,并服本方。

37 《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伤寒括要》方之竹叶汤

37.1 组成

竹叶2-7片(细切),石膏2两,麦冬1两(去心),半夏1两(汤洗7次),人参1两,甘草半两(炙)。

37.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

37.3 功能主治

《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伤寒括要》方之竹叶汤主治虚烦病。

37.4 用法用量

如桂枝汤法煎服。

38 《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神巧万全方》之竹叶汤

38.1 别名

竹叶石膏汤

38.2 组成

竹叶2-7片(细切),石膏2两,人参1两,麦门冬1两(去心),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甘草1两(炙微赤)。

38.3 制备方法

上药为末。

38.4 功效主治

《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神巧万全方》之竹叶汤功在益气。主治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其身不疼痛,不恶寒,脉不紧数;暑热烦躁。

38.5 用法用量

每服4钱,用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8.6 附注

竹叶石膏汤(《玉机微义》卷十一)。

39 《鬼遗》卷三方之竹叶汤

39.1 组成

淡竹叶(切)3升,小麦2升,干地黄2两,人参2两,黄芩2两,前胡2两,升麻2两,麦门冬(去心)3两,生姜3两,黄耆3两,芍药3两,大枣14枚,桂心半两,远志半两(去心),当归1两,甘草(炙)。

39.2 制备方法

上切。

39.3 功能主治

《鬼遗》卷三方之竹叶汤主治发痈疽取利,热小便退,不用食物。

39.4 用法用量

先以水1斗8升煮竹叶、小麦,取1斗,去滓,纳诸药,又煮取3升,分2服,羸者分4服,日3次,夜1次。

39.5 附注

方中甘草用量原缺。

40 《幼幼新书》卷十八引《全生指迷方》之竹叶汤

40.1 别名

竹叶石膏汤

40.2 组成

石膏4两,知母2两,麦门冬1两(去心),甘草(炙)1两。

40.3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

40.4 功能主治

《幼幼新书》卷十八引《全生指迷方》之竹叶汤主治小儿痘疹虚热,烦渴,小便赤。

40.5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加竹叶1握,煎至7分,去滓温服。

40.6 附注

竹叶石膏汤(《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41 《三因》卷十七方之竹叶汤

41.1 别名

麦门冬汤、竹叶麦冬汤

41.2 制备方法

上锉散。

41.3 组成

防风(去叉)3两,黄芩3两,麦门冬(去心)3两,白茯苓4两。

41.4 功能主治

《三因》卷十七方之竹叶汤主治子烦。

41.5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水1盏半,加竹叶10数片煎,去滓温服。

41.6 附注

麦门冬汤(《明医指掌》卷九)、竹叶麦冬汤(《顾氏医径》卷四)。

42 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鸡峰普济方》卷十七方之竹叶汤

42.1 别名

竹叶橘皮汤

42.2 组成

竹叶3斤,橘皮3两。

42.3 功能主治

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鸡峰普济方》卷十七方之竹叶汤主治大走马及奔趁喘乏,便饮冷水,因得上气发热。

42.4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分为3服,3日1剂。

42.5 附注

竹叶橘皮汤(《普济方》卷一六三)。

43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五方之竹叶汤

43.1 组成

竹叶20个(揉),防风8分,黄芩8分,栀子仁8分,白茯苓1钱,当归1钱,麦门冬(去心)1钱半。

43.2 功能主治

《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五方之竹叶汤主治子烦。

43.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44 《嵩崖尊生》卷十四方之竹叶汤

44.1 组成

人参1钱,白术2钱,当归2钱,川芎7分,甘草4分,陈皮3分,黄芩8分,枣仁1钱,麦冬1钱,远志8分,生地5分,竹叶10个。

44.2 功能主治

《嵩崖尊生》卷十四方之竹叶汤主治妊娠心惊胆怯,烦闷不安。

44.3 运用

渴,加竹茹7分。

45 《女科撮要》卷下方之竹叶汤

45.1 组成

白茯苓3两,麦门冬3两,黄芩3两。

45.2 功能主治

《女科撮要》卷下方之竹叶汤主治子烦。

45.3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加竹叶5片,水煎服。

45.4 运用

若因血虚烦热,宜兼用四物;若因中气虚弱,宜兼四君。

46 《不知医必要》卷四方之竹叶汤

46.1 组成

当归1钱,川芎5分,黄芩1钱,熟地1钱,麦冬(去心)1钱,白芍(酒炒)1钱,茯苓1钱,竹叶5片。

46.2 功能主治

《不知医必要》卷四方之竹叶汤主治子烦。

46.3 运用

如胃寒,去黄芩。

47 《医学集成》卷三方之竹叶汤

47.1 组成

茯神4钱,麦冬2钱,黄芩2钱,知母2钱,竹叶14片。

47.2 功能主治

《医学集成》卷三方之竹叶汤主治子烦。

48 《女科切要》卷五方之竹叶汤

48.1 组成

淡竹叶、麦冬肉、黄芩、人参、茯苓、防风、知母。

48.2 功能主治

《女科切要》卷五方之竹叶汤主治子烦。

48.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49 《医林纂要》卷八方之竹叶汤

49.1 组成

麦门冬1钱5分,茯苓1钱,黄连1钱,人参5分,淡竹叶10片。

49.2 功能主治

《医林纂要》卷八方之竹叶汤主治子烦。

49.3 运用

相火重,加知母;有痰,加竹沥。

49.4 各家论述

麦门冬甘淡微苦,以补心泻火,且以清金保肺;茯苓宁心安神,且去胸膈积湿;黄连降泄心火,兼能泻肝胆火。妊娠之火,虚火也,火必伤肺,伤肺则气不足,人参、麦冬以补之。淡竹叶升肝胆之阳于膈上而舒散之。故能治惊怯,解心烦。

50 《叶氏女科》卷二方之竹叶汤

50.1 组成

白茯苓2钱,麦门冬1钱5分(去心),黄芩1钱5分,淡竹叶7片,灯心10茎。

50.2 功能主治

《叶氏女科》卷二方之竹叶汤主治子烦。

50.3 用法用量

水煎服,日2次。

51 《医方集解》方之竹叶汤

51.1 组成

麦冬1钱半,茯苓、黄芩1钱,人参5分,淡竹叶10片。

51.2 功效主治

功在清心解烦,养正补虚。主治子烦。

51.3 各家论述

此手太阴、少阴药也。竹叶清烦.黄芩消热,麦冬凉肺,茯苓宁心,人参补虚,妊娠心烦,固多虚也。

51.4 附注

方中茯苓用量原缺。

52 《银海精微》卷下方之竹叶汤

52.1 组成

淡竹叶、黄芩、升麻、木通、车前子、黄连、玄参、芒消、栀子、大黄(炒)。

52.2 功能主治

《银海精微》卷下方之竹叶汤主治肝脏实热,眼赤肿痛。

52.3 用法用量

食后服。

53 《魏氏家藏方》卷九方之竹叶汤

53.1 组成

苦竹叶不拘多少。

53.2 功能主治

《魏氏家藏方》卷九方之竹叶汤主治齿衄。

53.3 用法用量

水煎浓汤,漱之。

54 《广嗣纪要》卷九方之竹叶汤

54.1 组成

白茯苓1钱,防风1钱,麦门冬1钱,条芩1钱,知母1钱,淡竹叶10片。

54.2 功能主治

《广嗣纪要》卷九方之竹叶汤主治子烦,气实体壮者。

54.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55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2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