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隙神经破坏性阻滞术

目录

1 拼音

zhū wǎng mó xià xì shén jīng pò huài xìng zǔ zhì shù

2 操作名称

蛛网膜下隙神经破坏性阻滞术

3 适应证

1.神经分布区的顽固性癌症疼痛;蛛网膜下隙破坏性神经阻滞尤其适合较局限的癌性躯体性疼痛、癌性鞍区疼痛,尤其是已放置保留导尿管者。

2.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4 禁忌证

1.一般疼痛性疾病,能用药物或其他常用方法治愈的,不应采用神经破坏药物治疗。

2.穿刺部位及邻近部位有感染者。

3.有出血性疾病或出凝血功能异常者。

4.不能配合治疗或有精神异常者。

5.乙醇过敏者。

6.未经患者或家属书面同意,不应进行神经破坏性阻滞。

5 准备

治疗之前,应充分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诊断、预期疗效、原有其他器质性疾病在治疗期间可能加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并解答患者或家属提出的问题。应备有有相关的知情同意书,列明上述事项,在患者或家属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履行签字手续确认后方可治疗。

6 方法

1.患者取侧卧位于可调整角度的手术台上,妥善固定体位。

2.用乙醇阻滞时,疼痛侧在上。用酚甘油阻滞时,疼痛侧在下。

3.根据疼痛部位的神经解剖关系确认欲阻滞的范围。

4.在体表皮肤标记出穿刺点和与穿刺有关的棘突间隙;常规体表皮肤消毒;盖无菌单。

5.在脊椎的棘突间隙用腰椎穿刺针穿刺,缓慢进针,边进针,边回吸,将针刺达蛛网膜下隙后,脑脊液多能自动流出。

6.穿刺蛛网膜下隙成功后,旋转针尖斜面向患侧,注射无水乙醇时,患者改为前侧斜卧位,与手术台呈45°角,疼痛侧在上,固定体位。缓慢注射乙醇,以减少扩散,此时药液借轻比重上飘至蛛网膜下隙上部,集中在神经后根,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7.注射酚甘油时,患者改为后侧斜卧位,与手术台呈45°角,疼痛侧在下,固定体位,缓慢注射。

8.注药后需测定皮肤的触觉和痛觉,判断阻滞范围是否准确和有无异常表现,必要时调整体位再继续注药。

9.一般0.5ml无水乙醇可阻滞2个脊髓节段,疼痛区范围较广的患者,需多个穿刺点,但药量应控制在2ml以内,以避免累及前根或阻滞范围广造成循环系统抑制。酚甘油的剂量为0.5~2ml,要根据具体的病情来确定,根据颈、胸、腰段蛛网膜下隙阻滞不同的部位,选用5%~7.5%酚甘油溶液。

10.注药后保持原体位1h,目的也是减少扩散,使高浓度的药液充分作用于欲阻滞的神经根。

11.注入乙醇后,受损神经的分布区可出现灼痛或感觉异常,持续数秒,逐渐减弱。

12.双侧疼痛时一般是先施行一侧阻滞,2~3d后待阻滞平面固定、病情稳定后再阻滞对侧。若需两侧同时阻滞时,在穿刺成功后,可将患者置于俯卧位,使疼痛节段处于最高点,注入的乙醇便散布到两侧的后根。

13.拔针前,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冲洗针内腔,以防止残存于该腔内的乙醇在拔针过程中遗留在穿刺径路的组织内而造成刺激性疼痛。

14.拔针后观察1~2h,若循环系统不稳定,需静脉输液维持血压,无异常情况送返病房,继续卧床18~24h,密切观察。

7 注意事项

1.蛛网膜下隙酚甘油或乙醇阻滞的镇痛效果和持续时间都优于局部神经阻滞和神经根阻滞,但需要有经验的麻醉医师操作,治疗均应在手术室内进行。

2.酚甘油蛛网膜下隙阻滞比较常用。

3.阻滞后的并发症主要是非痛觉神经受损害所引起。双侧阻滞的并发症包括尿潴留、直肠功能障碍和肌肉瘫痪,多在1周内减轻或消失。一过性头晕,头痛多在数日内消失。

4.注射的部位最好在脊髓神经恰离开脊髓时,此处为较细的小根,乙醇能发挥最大作用。在后根进入硬膜前,乙醇的浓度仍足以破坏脊神经后根,故在此处注射药物仍是较好选择。

5.刺点应选择在疼痛脊神经分布区中点的椎间隙。

6.由于胸段蛛网膜下隙狭窄,从蛛网膜到软膜成人也只有2~3mm,故穿刺针抵达硬膜外间隙后应谨慎推进,以免穿刺时损伤脊髓。

7.L3~4间隙以下穿刺较容易,且不会损伤脊髓,但此处神经根垂直同下,集聚成束,形成马尾,注射乙醇后,在感觉丧失的同时,有膀胱和直肠括约肌受累、排尿困难及大便失禁的可能。

8.对肢体疼痛的患者,蛛网膜下腔破坏性神经阻滞可能导致肢体无力或轻瘫,应慎重选用。

9.蛛网膜下隙穿刺固有的合并症,如头痛,还有较少见的神经损伤、感染与化学性蛛网膜炎。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