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痰丸

目录

1 拼音

zhuì tán wán

2 《丹台玉案》卷四:坠痰丸

2.1 处方

大黄(酒煨)30克 贝母(去心)胆星 青礞石(煅过)石菖蒲各30克 麝香3克 蛇含石(煅红,醋淬七次)15克

2.2 制法

上药为末,姜汁为丸。

2.3 功能主治

治痰火凝结于胸膈,以致癫狂,谵语妄言。

2.4 用法用量

每服3克,空腹时用白滚汤送下。

2.5 摘录

《丹台玉案》卷四

3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王氏手集》

3.1 组成

半夏1两(生姜制),天南星(米泔浸,切作片子,炙)半两,杜薄荷半两,白茯苓半两,白矾灰半两,人参半两。

3.2 主治

小儿痰实咳嗽,壮热生惊,呀呷喘满,头痛心松,胸膈不利,心嘈恶心。

3.3 用法用量

每服5、7-10丸,生姜、薄荷汤送下。

3.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生姜汁打面糊为丸。

4 方出《中藏经·附录》,名见《卫生宝鉴》卷九

4.1 别名

逐痰丸

4.2 组成

天南星(9蒸9晒)。

4.3 主治

风痫。

4.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人参、菖蒲汤或麦门冬汤送下。

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4.6 附注

逐痰丸(《医统》卷十)。

5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5.1 组成

白矾8两(于瓦器上枯过,研细,以纸裹埋黄土内1宿,出火毒后入药),半夏(汤洗7遍,焙干,杵末,以生姜汁和作饼子,再焙干称)2两,槐花3两(炒),甘草1斤(慢火炙,锉)。

5.2 功效

止呀呷,化风痰,利咽膈。

5.3 主治

涎嗽。

5.4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白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6 《丹溪心法》卷二

6.1 组成

黑丑(头末)2两,枳实(炒)1两半,白矾3钱(枯1半),朴消2钱(风化),枳壳1两半(炒),猪牙皂角2钱(酒炒)。

6.2 主治

食积痰饮,咳嗽,痞满气逆。

6.3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鸡鸣时服。初则有粪,次则有痰。

6.4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萝卜汁为丸。

7 《医钞类编》卷六

7.1 组成

黑牵牛4两(炒,取头末1两),大皂角(去皮弦及子,酥黄)4钱。

7.2 主治

一切痰饮,胸膈壅塞。

7.3 用法用量

每服1钱,病稍重者2钱,空心生姜汤送下。久病之人,5日、10日1服,病缓者,半月1服。痰涎经大便出。

7.4 制备方法

上为末,米糊为丸。

8 《活人方》卷五

8.1 组成

半夏2两(姜矾制净),乌梅肉2两(焙枯),广橘红2两,明矾2两(童便、姜汁3大茶杯,萝卜汁3饭碗煮枯,焙干),薄荷叶2钱5分,青礞石2钱5分(煅红)。

8.2 主治

浮痰积饮,灌注膈中,不惟食饮阻碍,白反胃而渐成噎膈,汤药不分补泻,并为隔塞,而难展其力者。

8.3 用法用量

每服3丸。

8.4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姜汁调稀糊为丸,如芡实大。

9 《玉案》卷四

9.1 组成

大黄(酒煨)1两,贝母(去心)1两,胆星1两,青礞石(煅过)1两,石菖蒲1两,麝香1钱,蛇含石(煅红,醋淬7次)5钱。

9.2 主治

痰火凝结于胸膈,以致癫狂,谵语妄言。

9.3 用法用量

每服1钱,空心白滚汤下。

9.4 制备方法

上为末,姜汁为丸。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