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献:
- 《针灸神书》:[卷一·琼瑶神书天部琼瑶真人治病手法歌]转针三十四法
气上升阳按几回,半升半上气宜开,肥人要使转针法,邪气频除风不来。《针灸神书》
- 提气法歌
提气临时最有功,祛除顽痹与诸风,分明漏泄神仙诀,留此玄微在世中。 又曰:转针千遭,其病自消。作者:
- 龙虎交战
龙虎交战 针刺手法名。出《金针赋》。龙指左转针,虎指右转针,反复进行为交战。其法进针后先左转(大指向前)九次,后右转(大指向后)六次,反复交替施行。也可分浅、中、深三层重复进行。有疏通经气作用。适于疼痛性疾患。作者:
- 排阳
排阳 针灸学术语。指用针体推运摇动排开体表,使邪气随之外泄的刺法。一说作“推扬”解。孙鼎宜曰:“排阳犹推扬,谓转针也。转针得法,邪自随出。”《灵枢·九针十二原》:“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作者:
- 子午法
子午法 针刺补泻法之一。即捻转补泻法。《席弘赋》:“左右捻针寻子午。”转针时,大指向前推为从子位到午位,大指退后为从午位到子位。《医学入门》对“子午”的注释:“从子至午,左行为补;从午至子,右行为泻。”《伤寒活人书》:“凡妇人病,法当针期门,不用行子午法,恐缠脏膜引气上。”意指多用转针易致缠裹滞气。作者:
- 饿马摇铃
饿马摇铃 针刺手法名。与凤凰展翅对称。指转针时以大指向前为主,缓缓捻转,如饿马无力,故名。《针灸大成》:“其补者有饿马摇铃: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饿马无力之状,缓缓前进则长,后退则短。”大指向前使针向左转,故属补法。作者:
- 卯南卯北
卯南卯北 针刺补泻法用语。《席弘赋》:“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卯之南是午的方位,意指捻针时大指向前(左转)为补;卯之北是子的方位,意指捻针时大指向后(右转)为泻。与卯南酉北意思相仿。参见该条。作者:
- 指搓
指搓 针刺手法名。即搓法。《针灸大成》列作十二手法之一。“凡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随其气而用之。若转太紧,下入肉缠针,则有大痛之患。”参见搓法条。作者:
- 卯南卯北
卯南卯北 针刺补泻法用语。《席弘赋》:“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卯之南是午的方位,意指捻针时大指向前(左转)为补;卯之北是子的方位,意指捻针时大指向后(右转)为泻。与卯南酉北意思相仿。参见该条。作者:
- 《普济方·针灸》:[卷三针灸门]真言补泻手法
左手掏穴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声。针入腠理。复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气入针至分寸。觉针沉紧。转针头向病所。觉气至病。若觉病退。便转针头下以手循扪。觉针沉闷。令病患吹气一口。随吹气一口而徐出其针。则不闭其穴。命之曰泻。丰肥坚硬疼痛者。泻之《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
- 《针灸大成》:[卷十补遗]益
一、医官逸林刘氏云∶凡针痰气,先转针头向上,令痰散动,然后转针头向下,令气泄一、针痞块,先将痞根按之,如指大坚硬者,用针频频刺烂,庶块易消。一、太医院医官继洲杨氏云∶凡针腹上穴,令患人仰卧,使五脏垂背,以免刺患。又云∶前面深似井,后面薄似饼。用针前面宜深,后面宜浅。《针灸大成》
- 《针灸聚英》:[卷四下]提气法歌
提气临时最有功祛除顽痹与诸风。分明漏泄神仙诀。留此玄微在世中。又曰。转针千遭。其病自消。《针灸聚英》明·嘉靖八年高武公元1529年
- 《普济方·针灸》:[卷三针灸门]真言补泻手法
左手掏穴。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声。针入透于腠理。令病患吹气一口。随吹针至分寸。待针头沉紧。时转针头。以手循扪。觉气至却回。针头向下。觉针头沉紧。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出针。乃闭其穴(谓一手急捻孔是也)。虚羸气弱痒麻者。补之。《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1406年
- 候
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⑤时令名,五天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⑥切脉的部位。参“三部九候”。《素问·三部九候论》:“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生死。” ⑦气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⑧等候,等待。《素问·八正神明论》:“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作者:
- 子午补泻
子位。《针灸大成》:“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故左转从子,能外行诸阳;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又:“男子……以阳为主,故左转顺阳,为之补;右转逆阳,为之泻。女子……以阴为主,故右转顺阴,为之补;左转逆阴,为之泻。此常法也。然病有阴阳寒热之不同,则转针取用出入当适宜所宜。假令病热则刺阳之经,以右为泻,以左为补;病寒则刺阴之经,以右为补、左为泻。此盖用阴和阳、用阳和阴,通变之法也。”参见捻转补泻条。作者:
- 呼吸补泻
呼吸补泻 针刺治疗补泻法之一。指进、出针时配合病人呼吸来分别补泻的方法。《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合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意指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针气相顺为补;吸气时进针,呼
- 呼吸补泻
呼吸补泻 针刺治疗补泻法之一。指进、出针时配合病人呼吸来分别补泻的方法。《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合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意指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针气相顺为补;吸气时进针,呼
- 出针
出针 将针从刺入的穴位内拔出。出《灵枢·厥病》。又称引针、去针、发针、拔针、退针,俗称起针。《流注指微赋》中指出:“出针贵缓,急则多伤。”目前一般是一手持消毒干棉球于针旁皮肤上,另一手轻转针体,轻轻退出。对于刺入较深的针,可分段退出,避免快速猛抽,以免引起出血和疼痛。如出现弯针或折针时,处理方法见各该条。作者:
- 泻方补圆
泻方补圆 刺法用语。与泻圆补方不同,系指针刺必须候气血的盛衰。《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纳)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补必用员(圆):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类经》张介宾注:“方,正也,当其正盛正满之谓也。”“圆,圆活也。行者行其气,移者导其滞。凡
- 针法歌
, 按揉令气散,掐穴故教深, 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 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 再停归地部,待气候针沉, 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 次提针向病,针退天地人。 补必随经刺,令他吹气频, 随吹随左转,逐归天地人, 待气停针久,三弹更熨温, 出针口吸气,急急闭其门。 泻欲迎经取,吸则内其针, 吸时须右转。依次进天人, 转针仍复吸,依法要停针, 出针吹口气,摇动大其门。作者:
- 减轻静脉输液疼痛的几种方法
20°,从其正上方迅速刺入血管,进入血管后平行进针,这样穿刺成功率高,疼痛轻。并且平时要细心研究,多加练习,做到熟能生巧,心中有数。 4新方法的使用 针对刺激性药物,有杂志报道,注射时翻转针柄[1],让针头斜面向下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可减轻疼痛。同时采用输液肢体用热水袋加热法,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从而减轻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达到降低疼痛的效果。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采用,对减轻患者因输
- 静脉输氯化钾稀释液时穿刺针斜面朝下的观察
其中10例传统方法针尖斜面朝上输入(传统组),10例针尖斜面朝下输入(对照组),输入液体总量均为2000ml,每500ml加10%氯化钾稀释,滴速50滴/min。1.2方法常规选择血管穿刺成功后,翻转针柄180°,使穿刺针斜面朝下,然后固定从而使针尖在血管内悬空,输入的液体不再贴着血管壁,以减轻氯化钾对血管的刺激,从而减轻液体渗漏的几率及血管疼痛等不适。2结果两组输入法结果对比见表1。表1
- 输液小组输液全程无痛技术探讨
。 3.3.5直接刺入血管法 缩短针头斜面在皮内潜行的长度,减少对皮下神经的刺激,减少皮肤机械性损伤面积,完成穿刺。对局部组织的损伤程度远远小于传统“三段式进针方法。 3.3.6翻转针柄固定法 静脉输注刺激药物时局部疼痛重,可采取翻转针柄固定法。由于人体皮肤痛觉纤维大多分布于表皮,因此表皮对疼痛感觉较为敏感,采用翻转针柄固定法可使针头斜面对着血管下壁,药物输入时,相对远离或避开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刺灸心法要诀]九、捻针歌
在手两般功,内外转移行上下,助正伏邪疾自轻。【注】[1]凡捻针时,虽一般在手,而指法不同,故功有两般也。 [2]如欲治上,则大指向外捻,外捻者令其气向上也;如欲治下,则大指 向内捻,内捻者令其气至下也。 [3]内捻为之补,外捻为之泻。 [4]如经络向下者,转针头逆之则为迎也;经络向上者,移针头顺之则为 随也。 [5]指法得宜,则正气自复,而邪气自退矣。%《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
- 《神应经》:[补泻手法]补诀直说
等疾,明见其为邪热所致,可专行泻法。其余诸疾,只宜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其邪,后补真气。此乃先生不传之秘诀也。如人有疾,根据前法针,用手法催气、取气,泻之既毕,却行补法。令病患吸气一口,随吸转针,如针左边,捻针头转向右边,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使真气深入肌肉之分。如针右边,捻针头转向左边,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
- 《普济方·针灸》:[卷二针灸门]论补泻说
邪气在经。其病如何。取之奈何。岐伯对曰。邪之在经。如水得风。波涌陇起。其行脉中。循循然其中手也。时大时小。动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纳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候。故呼引针。呼尽乃去。火气皆出。故命曰泻。帝又问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对曰。先必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纳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
- 《疡医大全》:[卷二十五腿膝部]黄鳅痈门主论
红肿,坚硬如石,约长七八寸,大者为头,小者为尾。鳅头向上者防毒内攻小腹,难治;鳅头向下,毒虽凶不伤命,名为顺证。凡医必寻其头,用三棱针先针住鳅肚,次针鳅尾,再用小针针住鳅头两边,当用艾灸三十壮,左右转针,先起尾针,视鳅形不动,是鳅已死。如动再根据前法灸之。内服内托流气饮,或真人活命饮,外以姜汁猪胆汁好醋同调,铁箍散敷之。(《启玄》)《心法》曰∶黄鳅痈生小腿肚里侧硬肿,长有数寸,形如泥鳅,其色微红,
- 《针灸甲乙经》:[卷五]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病亦去矣。因持其尺,察其肉之坚脆、大小、滑涩、寒热、燥湿。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视其血脉,察其五色,以知寒热痹痛。曰∶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持骨,右手循之,无与肉裹。泻欲端正,补必闭肤。转针导气,邪气不得淫,真气以居。曰∶捍皮开腠理奈何?曰∶因其分肉,左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也。《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公元256年
- 《鸡峰普济方》:[卷第三伤寒中暑附]牛黄丸
治伏暑气不问新久曾经取转针灸不效卧床危困及伤寒余毒并四时山岚之气皆治大黄(好者)白不灰木(好者各一两)黑牵牛(一两半用一半炒一半生)粉霜(光明者一分上除粉霜别研外余为末入粉霜同拌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随证服之每服三五丸食后以生姜汤《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960-1279年
- 《针灸大成》:[卷三]针法歌
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穴故教深,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再停归地部,待气候针沉,气若不来至,指甲切其经,次提针向病,补必随经刺,令他吹气频,随吹随左转,逐归天地人,待气停针久,三弹更熨温,出针口吸气,急急闭其门。泻欲迎经取,吸则内其针,吸时须右转,根据次进天人,转针仍复吸,根据法要停针,出针吹口气,摇动大其门。《针灸大成》
- 《针灸聚英》:[卷三]八法
。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三曰阳中之阴。先寒后热。浅而深。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四曰阴中之阳。先热后寒。深而浅。以九六之法。则先泻后补也。补者。直须热至。泻者。务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在浅则用浅法。在深则用深法。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五曰子午捣臼。水蛊隔气。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千遭自平。六曰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
- 《卫生宝鉴》:[卷二十针法门]针有补泻法
问邪气在经。其病何如。取之奈何。对曰。邪之在经。如水得风。波涌陇起。其行脉中循循然。其中手也。时大时小。动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市。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一作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
- 《重楼玉钥》:[卷下行针次第法十二歌]九捻针歌
捻针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两般功。内外转移行上下。助正驱邪疾自轻。凡捻针时。虽一般在手。而指法不同。故功有两般也。如欲治上。则大指向外捻。外捻者。令其气向上也。如欲治下。则大指向内捻。内捻者。令其气至下也。内捻为之补。外捻为之泻。如经络向下者。转针头逆之。则为迎也。经络向上者。移针头顺之。则为随也。指法得宜。则正气自复。而邪气自退矣。《重楼玉钥》清·乾隆年间郑梅涧公元1838年
- 《普济方·针灸》:[卷三针灸门]呼吸补泻法
其气以至。适而自获。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是取其气而不令气大出也。当泻之时从荣置其气。而不用也。故素问曰。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泻者。是置其气而不用也。若阳气不足。而阴气血有余者。当先补阳而后泻阴。阴血不足而阳气有余者。当先补阴而后泻阳。以此阴阳调和。荣卫自然通行。此为针
- 《金针秘传》:[八、针法秘传](四)古针法歌
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穴故教深,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声,随嗽归天部。停针再至人,次提针向病,针退天地人,补必随经刺,令他吹气频,随吹随左转,逐归天地人,待气停针久,三弹更熨温,出针口吸气,急急闭其门。泻欲迎经取,吸则内其针,吸时须右转,根据次进天人,转针仍复吸,根据法要停针,出针吹出气,摇动大其门。《金针秘传》
- 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
血后停止进针,固定牢固,将静脉输液管固定于患儿枕后。穿刺成功后指导家属如何抱患儿,使穿刺处不易脱出,输液时加强巡视。4点滴不畅检查以下方面:针头有无脱出移位;输液器有无扭曲;抬高输液架,增大压力;反转针柄法;调节针头角度,如下垫棉球;挤压有无回血,有回血,挤压针管冲击法;输液器排气孔有无通畅。5输液后注意事项输液毕拔针时先固定好患儿再分离胶布,胶布分离要干净避免硬拉而划伤患儿,留下输液贴用手指轻压
- 儿科临床护理情况浅析——小儿静脉输液液体不滴现象分析
析鼓针的原因是针尖刺破血管,针头滑出血管外,造成液体外渗,液体不滴。对于这种情况处理的方法是:针尖已经滑出血管外,只要把针头往外稍稍平行退出一点,观察液体滴不滴,如果不滴,再轻轻退出一点点,也可以翻转针柄,轻轻挤捏与针头连接的细管,见回血,且液体开始滴入,观察鼓起的包没有再继续变大,证明针尖已回到血管内,可以继续输,不用把针头拔出来,再重新穿刺。这种处理方法,在临床上应用时成功率在百分之九十,这样
- 快薇乔缝线皮内缝合腹壁切口380例观察
用快薇乔可吸收合成缝合线皮内缝合。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及手术方式上具有均衡性。 1.2方法两组术前准备、麻醉及术式均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组:皮下组织用快薇乔缝合线连续缝合不留死腔,到头后不打结返转针皮内水平褥式连续缝合。术后抗感染治疗同对照组。 2结果 2.1两组术后感染率及平均住院天数比较治疗组发生感染3例,感染率0.79%。对照组发生感染6例,感染率1.7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水封针梗法”用于肌内注射长效青霉素
吸入空气,如确有空气吸入,应排尽后再注射。2.3“水封针梗法”原理初探(1)排气后再吸入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形成水封针梗的状态,使局部药液浓度大为降低,因此可有效避免针梗处药液发生阻塞。(2)即使倒转针头再次排气,因水的浓度小于混悬液浓度,针头的水封状态不会有改变,局部药液浓度很小,不会造成阻塞。笔者在临床中对此法进行了反复实践,护患双方均感觉良好。不仅能提高长效青霉素的注射成功率,而且能减轻患者
- 席弘赋
其宜。 肩上痛连脐不休,手中三里便须求。 下针麻重即须泻,得气之时不用留。 腰连胯痛急必大,便于三里攻其隘。 下针一泻三补之,气上攻噎只管在。 噎不住时气海灸,定泻一时立便瘥。 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 逼针泻气令须吸,若补随呼气自调。 左右捻针寻子午,抽针泻气自迢迢。 用针补泻分明说,更用搜穷本与标。 咽喉最急先百会,太冲照海及阴交。 学者潜心更熟读,席弘治病最名高
-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写。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
- 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缘作一长弧形切口,骨膜下剥离后暴露骨折端,远骨折端逆行转入2.5mm克氏针,锁骨远端穿出并针尾与远骨折端平齐,复位后,再将穿出之克氏针反方向钻入骨折近端,刚穿出骨皮质为佳,剪除锁骨远端多余克氏针并弯转针尾,对于粉碎骨折,再加用组丝线或细钢丝捆扎,术后仍用锁骨带固定3周。 1.3结果本组46例随访2~8个月,平均5个月,45例手术后8~12周复查示骨折线消失,骨痂生长良好,另3例(全为粉碎性骨折)
-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帝曰:余闻补写,未得其意。岐伯曰:写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写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帝曰:妙
- 《金针秘传》:[八、针法秘传(六)今世所传之针法]宏纲陈氏补泻针法
,用左手大指掐穴,右手置针穴上,令嗽一声,随嗽内针,至分寸候,针数穴毕。停少时,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约行五六次,觉针下沉紧,却用泻法。令病患呼气一口,随呼转针,如针左边,以右手持针,大指推前,食指向后,轻提针头左转,如针数处,具根据此法。转毕,仍用右大指食指持针,却用食指连搓三下,谓之飞。却轻提住针头左转,略退半分许,谓之三飞一退。根据此行至五六次,觉针
- 《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针灸失传论
荥、输、经、合最重。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凡只言某经,而不言某穴者,大者皆指井荥五者为言。今则皆不讲矣,此三失也。补泻之法《内经》云∶吸侧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为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为补。又必迎其经气,疾内而徐出,不按其为泻;随其经气,徐内而
- 《针灸聚英》:[卷三]补泻
。动气至。而急出其针。按咒法非素问意。补注又王氏辈为之。未足信。但针工念咒。则一心在针。故曰。如待所贵。不知日暮也。济生拔萃云。泻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声。捻针入腠理得手转针头向病所。以手循经络扪循至病所。以合手以回针。引气过针三寸。随呼徐徐出针。勿闭其穴。命之曰泻。补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声。捻针入腠理得穴。令病患呼气一口。将尽纳针至八分。
- 《针灸易学》:[卷上一手法]四明高氏补泻
。病患吸气一口,针至六分,觉针沉涩,,引气直过针所三寸,随呼徐徐出针,勿闭其穴,(令走气也。)命之曰泻。补法,令病患咳嗽一声,捻针入腠理,病患呼气一口,纳针至八分,觉针沉紧,复退一分,更觉沉紧,仰手转针头向病所,根据前循扪其病所,气至病所,随吸而走出针,速按其穴,(恐走气也。)命之曰补。(上言沉紧者,气至也。古云∶气至速而效速,气至迟而效迟,候之不至病危。)又云∶呼不过三,吸不过五。《明堂》云∶当
- 《针灸大成》:[卷四]四明高氏补泻
。按∶法非《素问》意,但针工念则一心在针。《拔萃》云∶泻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声,拈针入腠理,令病患吸气一口,针至六分,觉针沉涩,复退至三分,再觉沉涩,更退针一豆许,仰手转针头向病所,以手循经络,扪循至病所,以合手回针,引气直过针所三寸,随呼徐徐出针,勿闭其穴,命之曰泻。补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声,拈针入腠理,令病患呼气一口,纳针至八分,觉针
- 郑毓琳和他创立的热凉补泻与针刺八法
系指施针时操作手法似老驴拉磨一样的动作,故名老驴拉磨。操作方法:施针时用推盘手法(与古法盘针术相似)。如针头维穴时,左手食指紧按穴,右手持针速刺或捻转进入穴,得气后,将针提到皮下,似推磨一样的推转针体,可连续推转几次。热补法推转9次,推转的角度小;凉泻法推转6次,推转的角度大。此法针头维穴治疗头痛,针期门穴治疗肝气郁滞,针章门穴治疗痞块。虚证用热补法,实证用凉泻法。 4.金钩钓鱼 系指施针
- 体针疗法(一)
),慢出针(分部出针)捻转法左转拇指向前,示指向后右转拇指向后,示指向前提插法插针重(紧按),提针轻(慢提)插针轻(慢按),提针重(紧提)迎随法针尖顺经行方向称随针尖逆经行方向称迎呼吸法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开阖法出针后速按针孔出针时摇大其孔.不按压(六)针刺异常现象的处理及预防针刺治病比较安全,但如果盲目操作或手法不当,也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 方磊:针灸推拿各自特点与优势比较分析
只需调节频率高低,刺激强度大小和波形即可。在针刺手法上也比推拿量化如子午捣臼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下针得气后分三部每部紧按慢提81次,退针分二部每部紧提慢按64次,同时每度行针时三进二退紧按慢提结合左转针,紧提慢按结合右转针。要在五个部分内提插捻转371次,三度行针共1131次,在行针次数上有明确的标准规定。而推拿手法的量化问题现在还处于研究阶段没有统一标准。有的以减轻疼痛为度.有的以手法作用于局部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