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尖

目录

1 拼音

zhǒu jiān

2 英文参考

olecrano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X-UEl[中国针灸学词典]

zhǒujiā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UE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肘尖: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3.骨骼名。

4 经外奇穴名·肘尖

肘尖为经外奇穴名(zhǒujiān EX-UEl)[1][2]。出《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奇效良方》列作奇穴,名肘尖[3]。在肘后部,屈肘,当尺骨鹰嘴的尖端[3]。主治瘰疬,痈疽,肠痈,痈疔,疔疮,痈肿,霍乱等。

4.1 拼音

zhǒujiān

4.2 代号

EX-UEl

4.3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屈两肘,正灸肘头兑骨……

《奇效良方》列作奇穴,名肘尖[3]

4.4 肘尖穴的别名

大肘尖(《奇穴图谱》)。

4.5 肘尖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肘尖穴在肘后部,屈肘,当尺骨鹰嘴的尖端[3]

肘尖穴在肘后区,尺骨鹰嘴的尖端[4]

肘尖穴位于肘后区,尺骨鹰嘴的尖端[4]

肘尖穴位于肘关节后面,鹰嘴突起之尖端处,屈肘取穴[4]

一说肱骨内上踝高点处名小肘尖(《外科大成》)。

经外奇穴——肘尖穴的位置

经外奇穴——肘尖穴的位置

4.6 肘尖穴的取法

两手叉腰,屈肘约90°,于尺骨鹰嘴突起之尖端取穴[5]

快速取穴:屈肘,摸到肘关节的最尖端处,即为肘尖穴[6]

4.7 肘尖穴穴位解剖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6]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肘关节动脉网分布[6]

4.8 肘尖穴主治病证

肘尖穴主治瘰疬,痈疽,肠痈,痈疔,疔疮,痈肿,霍乱等。

肘尖穴主治瘰疬、痈疽、肠痈[6]

肘尖穴主治瘰疬、痈疔[6]

肘尖穴主治瘰疬,疔疮痈肿等[6]

外科病:瘰疬,痈疽,疔疮,肠痈[6]

胃肠病:霍乱[6]

4.9 肘尖穴的配伍

肘尖配肩尖、人迎、肩外俞、天井、骑竹马,治瘰疬沿颈生[6]

肘尖配曲池透臂臑,治颈淋巴结结核[6]

4.10 刺灸法

肘尖穴宜灸治[6]

艾炷灸7~15壮[6]

一般灸3~7壮[6]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6]

4.11 特效按摩

气血亏虚引起的淋巴结核,手术治疗后,选用由黄精、何首乌、黄芪、蜂蜜等制成的益气养血膏外敷肘尖穴,有很好的疗效[6]

4.12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瘥。

《备急灸法》:葛仙翁治霍乱已死,诸般符药不效者,云此法特异,起死回生……急灸两肘尖,各十四炷,炷如绿豆大。

《疮疡经验全书》:治瘰疬已成未成,已溃未溃,以手置肩上,微举起,则肘骨尖自现,是灸处。如患左灸左肘,患右灸右肘,左右俱患,两肘皆灸,以三四十壮为期,更服补剂。一年灸一次,三灸其疮自除。如患三四年不愈者,辰时灸起至酉时方止,三灸即愈,更服益气养荣汤。

5 经穴别名·肘尖

肘尖为经穴别名。[6]

5.1 章门穴的别名·肘尖

肘尖为经穴别名,即章门[6]。见《针灸学》。

穴位章门
汉语拼音Zhangmen
罗马拼音Changmen
美国英译名Broad Door
各国代号中国LR13
日本13
法国莫兰特氏F13
富耶氏F13
德国LE13
英国liv13
美国Li13

章门为经穴名(Zhāngmén LR13)[7]。出《脉经》。别名长平(《针灸甲乙经》),胁髎(《针灸甲乙经》),脾募(《千金翼方》),季胁(《针灸大全》)。属足厥阴肝经[7]。章门是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7][7][8]。章同“障”字,门即门户,此穴在季胁下,如同屏障内脏之门户,故名[8]。章门穴为脏会穴,统治五脏疾病,主治脾胃、肝肾等疾患: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胸胁满痛,背强腰痛,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腹痛,腹胀,泄泻,胁痛,痞块,小儿疳积,肠疝痛,胸胁痛,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脊酸痛,腰脊痛,现代又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膀胱炎,肾炎,肝脾肿大,肠炎等。

5.1.1 章门穴的别名

长平(《针灸甲乙经》),胁髎(《针灸甲乙经》),脾募(《千金翼方》),季胁(《针灸大全》)。

5.1.2 出处

《脉经》:脾部……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曰章门。

5.1.3 穴名解

章同“障”字,门即门户,此穴在季胁下,如同屏障内脏之门户,故名[8]

章,障也。山丘上平者亦曰章,又是障的意思。犹云障碍也。门,禁要守护也。《广雅·释诂》:“门,守也。”《难经·第四十五难》:“脏会季肋。”注:“季肋,章门穴。”本穴既是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脾之募穴,五脏皆禀于脾。脏病取此穴治之,其效显明,取之,犹开四章之门,以通痞塞之气也,故名章门。穴在腋中线,当第11浮肋游离端,穴处犹如平顶之山丘,正当古代章服启闭之处。[9]

5.1.4 特异性

章门是脾的募穴[9][9][9]

八会穴之脏会[9][9][9]

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9][9][9]

5.1.5 所属部位

季肋[10]

5.1.6 章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章门穴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10]

章门穴位于侧腹部,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际,侧卧,举臂取之[10]

章门穴位于侧腹部、腋中线直下,当第十一肋游离端之际;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针灸甲乙经》)[10]

一说“在季肋前一寸半”(《脉经》)。

章门穴在足厥阴肝经的位置

章门穴在季肋部的位置

章门穴在季肋部的位置

章门穴在季肋部的位置(肌肉)

章门穴在季肋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5.1.7 章门穴的取法

章门穴位于侧腹部,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际。侧卧,举臂取之[10]

仰卧位或侧卧位,在腋中线上,合腋屈肘时,当肘尖止处是该穴。

侧卧举臂,从腋前线的肋弓软骨缘下方向前触摸第11肋骨游离端,在其下际取穴;或在腋中线上肢合腋屈肘时,当肘尖所止处取穴[11]

章门穴的取法[11]

5.1.8 章门穴穴位解剖

章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分布。以上诸肌均由第五至十二对胸神经前支和髂腹下社经、髂腹股沟神经支配。穴位下腹腔内相对应器官为升结肠、小肠(右)、降结肠(左)。

5.1.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11]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12]

5.1.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0、第1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分布;深层有第10、第11肋间神经和肋间动脉分布[12]

其稍下方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并有第十肋间动脉末支通过[12]

5.1.9 章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章门穴有健脾消痞、利腰强膝的作用[12]

章门穴具有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清利湿热的功效。

章门穴为足厥阴脉与五脏之气盛会,为脏气出入之门户,是主治脏病之要穴,故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作用[13]

本穴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健脾燥湿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胆疾患和脾胃病变[13]

章门穴有疏调肝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功[13]

5.1.10 章门穴主治病证

章门穴为脏会穴,统治五脏疾病,主治脾胃、肝肾等疾患: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胸胁满痛,背强腰痛,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腹痛,腹胀,泄泻,胁痛,痞块,小儿疳积,肠疝痛,胸胁痛,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脊酸痛,腰脊痛,现代又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膀胱炎,肾炎,肝脾肿大,肠炎等。

章门穴主治脾胃、肝肾等疾患: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等[13]

章门穴主治腹痛、腹胀、泄泻、胁痛、痞块[13]

章门穴主治腹痛,腹胀,痞块,肠鸣,泄泻;黄疸,胁痛;腰脊痛[13]

现代又多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肠疝痛、膀胱炎、肾炎等[13]

章门穴主治胸胁满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痞块,背强腰痛,以及肝脾肿大,消化不良等[13]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炎泄泻,肝炎黄疸,肝脾肿大,小儿疳积。

其他疾病:高血压,胸胁痛,腹膜炎,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脊酸痛。

5.1.11 刺灸法

5.1.11.1 刺法

一般斜刺0.5~0.8寸[13][13]

直刺0.8~1寸,侧腹部有酸胀感,并可向腹后壁放散[13]

直刺或斜刺0.5~1寸,不宜深刺[13]

注意:章门穴右侧为肝右叶前,左侧为脾下方,不可向内上方深刺[13]

章门穴右侧深部当肝脏的下缘,左侧深部为脾脏的下缘,因此,针刺时针尖不宜向肝脏或脾脏方向深刺,以免造成肝、脾损伤[13]

该穴所处部位深层为肝脾所在,故肝脾肿大患者,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肝脾。

5.1.11.2 灸法

可灸[13][13][13]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3]

艾炷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5.1.12 章门穴的配伍

章门配足三里、梁门,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腹胀。

章门配足三里、阴陵泉、公孙,治腹胀[13]

章门配内关、阳陵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章门配外关、阳陵泉、足临泣,治胸胁痛[13]

章门配足三里、太白,有健脾和胃止呕的作用,主治呕吐。

章门配内关、足三里、太白,治呕吐[13]

5.1.13 文献摘要

《脉经》: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胃不足,宜服平胃丸、补脾汤,针章门补之。

《针灸甲乙经》:奔豚,腹胀肿,章门主之。腹中肠鸣盈盈然,食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中,不嗜食,胸胁支满,喘息而冲膈,呕,心痛,及伤饱,身黄疾,骨羸瘦,章门主之。腰痛不得转侧,章门主之。腰清脊强,四肢懈惰,善怒,咳,少气,郁然不得息,厥逆,肩不可举,马刀瘘,身𥆧,章门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心痛而呕。主四肢懈惰,喜怒。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热中,不嗜食,若吞,而闻食臭伤饱,身黄酸痛羸瘦。

《类经图翼》:主治两胁积气如卵石,膨胀肠鸣,食不化,胸胁痛。

《医宗金鉴》:主治痞块多灸左边,肾积灸两边。

《胜玉歌》:经年或变劳怯者,痞满脐旁章门决。

《百症赋》: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容细寻。

5.1.14 章门穴研究进展

5.1.14.1 治疗第11肋间综合征

取患侧章门。用5 mL注射器接7号针头,抽取0.75%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2咄和曲安奈德注射液40 mg混合。腧穴常规消毒,直刺得气后抽吸无回血再缓慢注入药液,出针后立即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1~2 min,避免出血及药液外溢,并用胶布固定无菌干棉球2d以防感染。每周治疗1次,2周后统计疗效。共治疗50例,治愈42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1例。[13]

5.1.14.2 治疗残胃排空延迟症

主穴选用膈俞、章门、上脘、足三里,腹胀甚者加气海,急性呕吐者加合谷、内关,虚寒者加艾灸,先泻邪后补正,留针30 min,每5 min行针一次。每日2次,20次为一疗程。耳穴压丸法:取胃、贲门、食道、交感、皮质下等穴,操作时用小胶布粘住王不留行,尽量选颗粒饱满的贴在耳穴敏感之处,每穴按压约3 min,并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4~5次。治疗中还可配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维持营养及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高渗水洗胃等方法。共治疗7例,每次针刺期间,恶心、呕吐症状均在5 min内减轻或消失。其中显效4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13]

5.1.14.3 治疗胃痛

以中脘和章门(双侧)为主。寒邪客胃型,加气海、命门;肝气犯胃型,加内关、期门;瘀血停滞型,加血海、膈俞;饮食停滞型,加足三里、然谷。以1.5~2.5寸毫针视患者身体胖瘦酌定针刺深度。瘦者可于主穴进针1寸左右,胖者可进针2寸左右,以得气为宜。中脘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章门于针刺得气后先泻后补。配穴可依病情行先泻后补法或行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15~20 min,每日针1次,7次为一疗程。共治69例,治愈39例,有效2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8.4%。[13]

5.1.14.4 治疗慢性胆囊炎

取章门、期门、日月、阳陵泉、足三里、合谷、太冲、肝俞、胆俞、膈俞,以上腧穴分2组2次治疗。章门、期门、日月取右侧,阳陵泉、足三里、太冲、合谷取双侧,仰卧位治疗。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2寸毫针快速刺入皮肤,行平补平泻法,待产生酸、麻、胀感后,留针30min,5min捻转一次。出针后再取俯卧位,取双侧肝俞、胆俞、膈俞,针刺方法同前,10次为一疗程。在针刺的同时服用下方:柴胡30g,郁金15g,木香5g,半夏15g,白芍20g,鸡内金50g,黄芩15g,丹参25g,陈皮15g。每日1剂水煎,分早饭前、晚饭后2次服用,10剂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共治疗28例,治愈20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4%。[13]

5.1.14.5 治疗急性机械性肠梗阻

针刺用泻法或电针治疗,用疏密波,每日1~2次,每次持续20分钟至1小时,经治疗114例,疗效较好。

5.1.14.6 治疗肝脾肿大

针刺章门,治疗肝脾大,有不同程度缩小,常配肝俞、脾俞、期门。

5.1.14.7 抗组织胺作用

电针家兔双侧章门、足三里,有减轻组织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高,减轻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为17.4%~51%,66.6%~75%,表明具有明显的抗组织胺作用。

5.2 曲池穴的别名·肘尖

肘尖为经穴别名,即曲池[13]。见《类经图翼》。

穴位曲池
汉语拼音Quchi
罗马拼音Chuchih
美国英译名Bent Pond
各国代号中国LI11
日本11
法国莫兰特氏GI11
富耶氏GI11
德国DI11
英国Li11
美国LI11

曲池为经穴名(Qūchí LI11)[14]。代号LI11[15]。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阳泽、鬼臣、鬼腿。属手阳明大肠经[15][15]。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合穴,五行属土[15]。曲即弯曲,池即池塘,指体表凹陷,屈肘取穴,在肘横纹桡侧端陷中,故名曲池[15]。主治热病,半身不遂,风疹,手臂肿痛无力,臂肘疼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瘰疬,伤寒,发热,流感,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胸中烦闷,咳嗽,气喘,肺炎,扁桃体,颈肿,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齿痛,目不明,目赤痛,腹痛,吐泻,泄泻,痢疾,便秘,肠痈,高血压,消渴,水肿,月经不调,丹毒,疮疡,疔疮,疥疮,湿疹,瘾疹,荨麻疹,麻疹,皮肤干燥,癫狂,瘛疭,善惊,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

5.2.1 别名

鬼臣(《备急千金要方》),阳泽(《千金翼方》),鬼腿[15]

5.2.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

5.2.3 特异性

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土。

5.2.4 穴名解

曲即弯曲,池即池塘,指体表凹陷,屈肘取穴,在肘横纹桡侧端陷中,故名曲池[15]

《书·洪范》“木曰曲直。”曲有屈曲不直之义;《广韵》:“停水曰池。”穴在肘外侧,屈肘时当肱骨外侧与肘横纹桡侧端之中点陷凹中,屈肘穴处凹陷,其形如池,故名曲池。[15]

5.2.5 所属部位

[16]

5.2.6 定位

标准定位:位于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屈肘取穴[16][17]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17]

曲池在肘区,尺泽( LU5)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17]

曲池位于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屈肘取穴[17]

曲池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曲池穴的位置

曲池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曲池穴的位置(肌肉)

曲池穴的位置(骨骼)

5.2.7 取法

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

在肘区,尺泽( LU5)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17]

屈肘成直角,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18]

5.2.8 穴位解剖

曲池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长、短伸肌、肱桡肌、肱肌。有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皮肤由臂后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还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经前臂筋膜,深进桡侧腕长、短伸肌,由肱桡肌的后而进入该肌肉,穿过桡神经干可抵肱肌。以上诸肌除肱肌由肌皮神经支配外,其他肌肉则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5.2.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肱桡肌[18]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短伸肌→肱桡肌→肘肌[18]

5.2.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千经过,并有桡神经肌支、肌皮神经肌支、桡侧副动脉(肱深动脉分支)和桡侧返动脉分布[18]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并有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通过[18]

5.2.9 功效与作用

曲池有清热和营,降逆活络的作用。

曲池有清邪热、调气血、祛风湿、利关节的作用[18]

阳明经多气多血,阳气隆盛,曲池穴为手阳明经合穴,行气活血、通调经络的作用较强,又本穴配五行属土,土乃火之子,泻之具有清热作用,所以本穴既可清本经之热,治疗头面五官病,清大肠腑热,治泄泻、痢疾、肠痈等,又可清全身之热而用于热病[18]

阳明经多气多血,又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故曲池可调和气血、疏风解表,治疗风邪蕴于肌肤所引起的瘾疹等皮肤病[18]

曲池有疏风解表、调和气血之功,治偏风、喉咽、肩臂肘腕等处之症,以经络之所过也[18]

癫狂多由于心肝火盛,挟痰上攻所致,阳明经属燥金,金克木,曲池穴配五行属土,乃火之子,故调之可化痰浊之邪,泻之可去心肝之火,故有清心、抑肝、化痰的作用,可用于癫狂的治疗[18]

曲池还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以治疗手臂肿痛、半身不遂等[18]

5.2.10 主治病症

曲池穴主治热病,半身不遂,风疹,手臂肿痛无力,臂肘疼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瘰疬,伤寒,发热,流感,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胸中烦闷,咳嗽,气喘,肺炎,扁桃体,颈肿,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齿痛,目不明,目赤痛,腹痛,吐泻,泄泻,痢疾,便秘,肠痈,高血压,消渴,水肿,月经不调,丹毒,疮疡,疔疮,疥疮,湿疹,瘾疹,荨麻疹,麻疹,皮肤干燥,癫狂,瘛疭,善惊,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

曲池穴主治热病、半身不遂、风疹、手臂肿痛无力、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腹痛吐泻、痢疾、高血压、瘰疬、癫狂[18]

主治发热,咽喉肿痛,目赤,齿痛,臂肘疼痛,上肢不遂,腹痛,吐泻,痢疾,瘰疬,丹毒,疮疡,湿疹,荨麻疹;以及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18]

曲池主要用于外感、头面五官、胸腹及运动系疾患等:如伤寒、发热、头痛、眩晕、耳聋、目赤、咽喉肿痛、齿痛、胸中烦闷、咳嗽、气喘、腹痛吐泻、痢疾、便秘、肠痈、消渴、水肿、手臂肿痛及月经不调、丹毒、麻疹、瘰疬、癫狂等[18]

现代又多用曲池治疗流感、肺炎、扁桃体、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高血压、贫血等[18]

曲池主治发热,咽喉肿痛,目赤,齿痛,臂肘疼痛,上肢不遂,腹痛,吐泻,痢疾,瘰疬,丹毒,疮疡,湿疹,荨麻疹;以及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等[18]

曲池穴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的作用较强,以治疗经脉病、皮肤病效果最好[18]。主治头痛,眩晕,咽喉肿痛,齿痛,目不明,目赤痛,耳鸣,耳聋;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肠痈;瘾疹,荨麻疹,丹毒,疔疮,疥疮,皮肤干燥;癫狂,瘛疭,善惊;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肩背疼痛,瘰疬;发热,月经不调,感冒,消渴,水肿,疟疾,颈肿[18]

曲池为强壮穴之一,每日如按压曲池1~2 min,使酸胀感向下扩散,有预防高血压的作用[18]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肘关节炎;

呼吸系统疾病:流行性感冒,肺炎,扁桃体炎;

五官科系统疾病:咽喉炎,牙痛,麦粒肿,甲状腺肿大;

其它:乳腺炎,高血压,皮肤病,过敏性疾病。

5.2.11 刺灸法

5.2.11.1 刺法

直刺1~1.5寸[18][18]

一般直刺0.5~1.0寸[18],深刺可透少海,局部有酸胀感,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18]

直刺0.8~1.2寸,深刺可透少海穴,局部酸胀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

治肘部疼痛时,可用“合谷刺”、“齐刺”、三棱针点刺放血[18]

注意:曲池穴禁用于脑血栓形成、伴有血压不稳定的患者。针刺时不可强刺激,以防脑出血。[18]

5.2.11.2 灸法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8]

可灸[1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8]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20分钟。

注意:禁用直接灸[18]

5.2.12 配伍

曲池穴配风池治外感[18]

曲池配大椎、十宣治高热[18]

曲池配肩髑、合谷治上关节疾患[18]

曲池配足三里、人迎治高血压[18]

曲池配支沟、足三里、三阴交,治月经不调[18]

曲池配肩髃、合谷、手三里、中渚、阳谷,治上肢不遂[18]

曲池配神门、鱼际,治呕血[18]

曲池配少泽、合谷、太冲,治瘛疭、癫疾[18]

曲池配血海、足三里,治皮肤病[18]

曲池配人迎、内关、风池,治高血压[18]

曲池配合谷、外关,有疏风解表,清热止痛作用,主治感冒发热,咽喉炎,扁桃体炎,目赤。

曲池配合谷、血海、委中、膈俞,有散风清热,调和营卫作用,主治丹毒,荨麻疹。

曲池配内关、合谷、血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昆仑、太溪、阿是穴,有温阳散寒,活血止痛作用,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曲池配合谷、血海、三阴交,有扶正解毒作用,主治冬眠灵药物反应。

5.2.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伤寒余热不尽,曲池主之。胸中满,耳前痛,齿痛,目赤痛,颈肿,寒热,渴饮辄汗出,不饮则皮干热,曲池主之。肩、肘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腕重急,曲池主之。目不明,腕急,身热,惊狂,躄痿痹,瘛疭,曲池主之。癫疾吐舌,曲池主之。

《针灸大成》:主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恶风邪气,泣出喜忘,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臂膊疼痛,筋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痹,肘细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瘛疭癫疾,举体痛痒如虫啮,皮脱作疮,皮肤痂疥,妇人经脉不通。

《针经标幽赋》: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

《备急千金要方》:耳痛。举体痛痒如虫噬,痒而搔之,皮便脱落作疮,灸曲池二穴,随年壮,发即灸之神良。

《千金翼方》:瘾疹,灸曲池二穴,随年壮神良。

《医宗金鉴》:主治中风,手挛筋急,痹风疟疾,先寒后热等症。

5.2.14 研究进展

降血压作用:针刺曲池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对脑血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降压机制与脑内阿片受体部分介导及降心率效应有关[18]

降血糖作用:以曲池、三阴交、阳陵泉三穴为主穴,结合分型配穴治疗糖尿病,2个月为一疗程, 75%患者血糖有不同程度降低。[18]

对血液循环系统有明显影响:针刺曲池可增强冠心病患者的心肌收缩力,使其心率减慢,对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有一定的治疗作用[18]

对血氧饱和度有调整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针刺组血氧饱和度比对照组(不针)提高6.31%。在开胸术中可以看到,手术中虽有开放性气胸存在,且肺脏萎缩,但动脉血氧分压仍升高,没有缺氧[18]

针刺家兔“曲池”,可使人工气胸后的血氧饱和度有明显增高;对皮层活动有抑制性影响;并能提高痛阈[18]

针刺曲池、阳陵泉,观察急性中风患者的脑血流图,可见患者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起针后脑血流量增加仍可维持35 min,脑血管阻力降低却不显著。这说明电针曲池、足三里能减小脑梗死面积,并对梗死边缘区神经细胞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18]

对血液的影响:观察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经针刺足三里、曲池等穴后,全部患者的血小板数目随针刺治疗而渐趋下降,直至恢复正常。针刺曲池对炎症灶白细胞的游出有一定抑制作用。[18]

对胃肠蠕动的影响:针刺曲池等穴,可见空肠、回肠的蠕动有即时性的改变,蠕动弱者增强,蠕动强者减弱。另外对阑尾炎患者针刺足三里、曲池,无论在X线下观察或直接手术观察,均可见阑尾蠕动明显加强,紧张度增加,或阑尾弧度变动、移位,呈卷曲摆动,或见分节气泡移动加快,内容物排出,有的阑尾血管收缩,原来充血者变为缺血状态。[18]

针刺曲池等穴,对胃肠蠕动、胃蛋白酶、胃酸含量有良性调整作用[18]

对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的影响:针刺曲池可使多数正常人空腹血糖升高,说明肾上腺髓质分泌功能增强。对血糖的影响因手法不同而效果各异,如用烧山火手法可使血糖上升、用透天凉手法可使血糖下降。[18]

对体温的影响:电针家兔的“大椎”、“曲池”可使大部分发热家兔的体温降低,同时观察脑脊液中钙离子含量,发现电针后脑脊液中钙离子含量明显升高,血清钙离子也相应升高,这说明电针后脑脊液中钙离子含量升高是针刺降温的重要机制之一。[18]

抗过敏作用:用胎盘组织液腧穴注射,或针刺曲池、血海、足三里等穴,可治疗荨麻疹。

曲池穴注射胎盘组织液,或加服扑尔敏治疗荨麻疹有较好效果。

治疗斑秃:曲池、足三里注射维生素B12治疗斑秃取得良好效果。

5.3 肘髎穴的别名·肘尖

肘尖为经穴别名,即肘髎[18]。见《外科枢要》。

穴位肘髎
汉语拼音Zhouliao
罗马拼音Chouliao
美国英译名Elbow Bone
各国代号中国LI12
日本12
法国莫兰特氏GI12
富耶氏
德国DI12
英国Li12
美国LI12

肘髎为经穴名(Zhǒuliáo LI12)[19]。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19]。肘即肘部,髎为骨隙,肘髎穴在肘部,靠近骨隙处,故名肘髎[19]。主治肩部酸痛,肘部酸痛,臂部酸痛,麻木,瘰疬,挛急,屈伸不利,臂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瘫痪,嗜卧等。

5.3.1 别名

肘尖(《外科枢要》)。

5.3.2 出处

《针灸甲乙经》:肘髎,在肘大骨外廉陷者中。

5.3.3 穴名解

肘即肘部,髎为骨隙,肘髎穴在肘部,靠近骨隙处,故名肘髎[19]

《说文》:“肘,臂节也。”段注:“肱与臂之间曰肘。”髎,有深空之义,或作“窌”。此穴在肘关节之直上,当肱骨外上髁的上方与肱三头肌之间陷凹中,故名肘髎。[19]

5.3.4 所属部位

上臂[19]

5.3.5 肘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肘髎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19][19]

肘髎位于肘区,肱骨外上髁上缘,髁上嵴的前缘[19]

肘髎位于上臂外侧,肱骨外上髁的上方,肱三头肌的外缘,肱桡肌的起始部;或于曲池穴外上方1寸,肱骨边缘外,屈肘取穴[20]

5.3.6 取法

屈肘,在曲池外上方1寸,肱骨边缘处取穴。

肘髎位于肘区,肱骨外上髁上缘,髁上嵴的前缘[20]

屈肘,曲池直上1寸,当肱三头肌肌腱的外缘处取穴[21]

肘髎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肘髎穴的位置

肘髎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肘髎穴的位置(肌肉)

肘髎穴的位置(骨骼)

5.3.7 穴位解剖

肘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肘筋膜、肱三头肌。有桡侧副动、静脉。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皮肤由臂后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稍厚,有少量的脂肪组织。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过肱桡肌起始部,进入肱三头肌。该肌由桡神经肌支支配。

5.3.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21]

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22]

5.3.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肱深动脉分布[22]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并有桡侧副动、静脉通过[22]

5.3.8 肘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肘髎有舒筋活络的作用。

肘髎有疏筋利节作用[22]

肘为全身关节较大者,肘髎穴有舒筋利节作用,治腕肘屈伸不利,肩臂痛麻[22]

5.3.9 主治病症

肘髎穴主治肩部酸痛,肘部酸痛,臂部酸痛,麻木,瘰疬,挛急,屈伸不利,臂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瘫痪,嗜卧等。

肘髎穴主治肘臂部酸痛、麻木、挛急和嗜卧[22]

肘髎主要用于局部疾患:如肩、臂、肘酸痛,麻木、挛急、屈伸不利等[22]

现代多用肘髎治疗瘫痪、臂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及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等[22]

肘髎主治肘臂疼痛、拘挛、麻木,瘰疬等[22]

肘髎穴主治肘臂酸痛,麻木,挛急[22]

运动系统疾病: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等肘关节病。

5.3.10 刺灸法

5.3.10.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22][22][22]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前臂放散[22];

沿肱骨前缘,进针1.0~1.5寸,局部酸胀,可向前臂放散;

治肘部痛时可用"齐刺"或"恢刺"法。

5.3.10.2 灸法

可灸[22][22]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2]

艾炷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灸10~20分钟。

5.3.11 配伍

肘髎穴配肩髃、臂臑治上臂疼痛不举[22]

肘髎配肩髃、腕骨,治臂膊红肿、肢节疼痛[22]

肘髎配曲池、手三里治肱骨外上髁炎[22]、上肢不遂[22]

肘髎配天井、少海治肘关节拘挛疼痛[22]

肘髎配养老、肩髃、合谷,治肩凝症[22]

肘髎配手三里、肩髃,有通经活络作用,主治肘痛,屈伸不利。

肘髎配曲池、手三里,有活血通络作用,主治肱骨外上髁炎。

5.3.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肘节酸痛,臂痛,不可屈伸,肘髎主之。

《类经图翼》:肘节风痹,臂痛不举,麻木不仁,嗜卧。

《针灸大成》:主风劳嗜卧,肘节风痹,臂痛不举,屈伸挛急,麻木不仁。

6 骨名·肘尖

肘尖即尺骨鹰嘴[22]。《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肘骨者,肐膊中节上下支骨交接处也。……若跌伤其肘尖向上突出。”

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8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98.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5.
  5. ^ [5]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97.
  6. ^ [6]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41.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25.
  9. ^ [9]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0. ^ [10]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
  11. ^ [11]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45-346.
  12. ^ [12]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1-122.
  13. ^ [13]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45-346.
  14. ^ [1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47.
  15. ^ [1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10.
  16. ^ [1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7.
  17. ^ [1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4.
  18. ^ [1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59-160.
  19. ^ [1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82.
  20. ^ [2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99.
  21. ^ [21]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0.
  22. ^ [22]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4-4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