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

目录

1 拼音

zhōng yī ér kē xué

2 英文参考

pediatr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raditional Chinese pediatrics[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念

中医儿科学:1.学科名;2.同类同名科教书籍。

4 学科名·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为学科名[1]。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掌握内科诊疗基础上,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临床学科[1]。主要内容包括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常见疾病、时行疾病、小儿杂病和新生儿疾病等方面[1]。中医儿科历史悠久,但以宋代钱乙、董汲、陈文中等医家的贡献较突出[1]

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和麻、痘、惊、疳等小儿疾病诊治与预防保健的临床中医学[2]

4.1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医儿科学是随着中医学的发生、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约公元前400多年,我国已有小儿医。两晋南北朝时代,儿科已形成专业,并出现了有关儿科的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等。

隋唐时代,太医署内已专设少小科,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唐末宋初成书的《颅囟经》,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书中提出的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观点,对中医儿科学关于小儿生理特点方面的论述,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北宋钱乙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儿科医家,他的《小儿药证直诀》创立了儿科五脏证治法则,该书把小儿生理病理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至今仍为儿科医家所重视。

明代儿科世医万全,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等,他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一”“肾常虚”的观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明清时代,由于国际交往日趋频繁,许多传染病接踵传入我国。此时,在儿科范围内,出现了大量的痘疹专书,如胡臻的《秘传痘疹寿婴集》、蔡维藩的《小儿痘疹袖金方论》、万全的《痘疹世医心法》等。

16~17世纪,我国古代儿科医家发明的人痘接种术,为世界免疫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建国后,中医儿科学有了迅速的发展,在治疗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急慢性传染病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中医儿科学的教学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所编写的《中医儿科学》教材经过多次修订和补充更加完善,此外还整理、出版了多种中医儿科专著。

近年来,中医儿科学术交流活动也越来越活跃,全国大多数省市相继建立了中医儿科学会,并子1983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儿科学术委员会,对于促进中医儿科学术的发展与提高,起了积极的作用。

4.2 中医儿科学的研究范围

中医儿科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喂养与保健,以及小儿常见病、时行病、小儿杂病,新生儿疾病的诊治等。

5 同类同名科教书籍·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泛指同类同名科教书籍[2]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4.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