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

目录

1 拼音

zhōng yào páo zhì

2 英文参考

proces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药物配制的需要,将药材进一步加工的传统工艺。方法众多,与药效一般有着密切盼关系。实践证明,通过炮制能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药性或提高疗效,便于粉碎加工及贮藏等。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后者也称为“炮炙”。由于中药材大都是生药,其中不少药材必须经过特定的炮炙处理,才能更符合治疗需要,充分发挥药效。因此,按照不同的药性和治疗要求而有多种炮制方法。有些药材的炮制还要加用适宜的辅料,并且注意操作技术和讲究火候,正如前人所说:“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炮制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药效,而少数毒性药和烈性药的合理炮制,更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药物炮制法的应用与发展,已有很悠久的历史,方法多样,内容丰富。

3 炮制的起源和发展

中药在制剂及配制成药之前,大部分需要经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加工处理。这种加工处理的过程,就叫做“炮制”。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炮制”在古代一名“炮炙”,或称“修治”。它是根据医疗和制剂需要,研究中药炮制理论、操作技术及其发展等内容的一门实用科学。“炮”和“炙”从字面上讲都离不开火。它反映了古代的制药情况。现代操作方法虽然已经大大发展和改进了,但“炮炙”的名称,仍然不能丢。因为中药炮制方法是根据中药传统理论而制定的。中药炮制不仅实践内容丰富,而且有它的科学依据。药材炮制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药品质量的优劣。

中药是人类在找寻食物的过程中发现的。古人在使用药物时,为了便于服食,就必然相应地产生了洗涤、打碎、劈成小块等最简单的加工方法。当人类发明了用火以后,不仅能使生食变为熟食,同时也为药物“炮炙”加工具备了客观条件。到了夏商时代,由于酒醋和油盐的发明,以及人们对烹调技术的掌握,对于制药的发展,又起到了促进作用。由此可知,炮制的起源和发展,既非一个时代所产生,更非某一个人所独创,而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已有制药的记载。如《灵枢·邪客》篇的半夏秫米汤,其中应用的“法半夏”,即是制过的半夏。到秦、汉、三国时代,已发明了炼丹术。炼丹虽然不能实现统治阶级长生不老的奢望,但在制炼过程中掌握了升华、蒸馏等方法,从而促进了制药化学的发展。到后汉对药物炮制更为重视,张仲景在他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用方剂大多数注明了炮制,如:麻黄去节,杏仁去皮,附子炮,大黄酒洗等。大约与此同时,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不但把当时所用的药物功用作了总结,并记载了很多有关炮制的资料,如桑螵蛸用蒸法仍为现代所采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不仅在炮制方法和技术上有所改进,而且对制药工具的选择也进行了研究,如切制骨碎补时须用铜刀、石榴皮忌用铁器、煎药用瓦罐等,大多与现代科学是符合的。到了唐宋时代,我国第一部制药专著《雷公炮炙论》,把当时流传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后世炮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药物名著,提到蜜的炼制方法,认为“凡用蜜皆先火煎,拣去其沫,令色为黄,则丸药经久不坏”。这给后世炼蜜法提供了宝贵资料。唐、宋、金、元时代(公元618~1368年),医学昌盛,药物炮制亦随着不断进步,尤其是宋代国家开办官药局,进行熟药官卖,大力提倡制备成药,炮制方法相应地日益发展。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的炮制法,名目较前增多。同一煨法,就有面裹煨、纸裹煨的分别,比《雷公炮炙论》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在药物方面更有辉煌的成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列“修治”一项。《本草纲目》虽非炮制专著,但所载炮制方法,极大部分仍为今天药学界所遵循。此外,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是一部论述炮炙的专著。它依据药物类别,分成水、火、土、金、石、草、木等十四都,叙述了四百多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从内容来看,对于炮炙法的记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挥。明代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前,有陈嘉谟的《本草蒙筌》,对炮制问题作了概括性的总结。他说,“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火制四:煅、炮、炙、炒也;水制三:渍、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二者焉。制法虽多,不离于此。”他提出了炮制的总要求,阐明了炮制的作用,如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路,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焦,乌豆汤、甘草汤制可解毒,致令平和。”这些理论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中医、中药的实践。

到清代,对于药物的研究,大多致力于药物的临床应用,炮制方法只附载于各家本草中。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前夕的一百多年中,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陷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中医药学遭受到歧视和排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中医药事业受到严重摧残,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中药炮制在旧社会的遭遇也不例外。

解放后,中医药在党的中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发展,与中医中药不可分割的中药炮制也得到党的重视,所以各地的炮制经验,得以相互交流,炮制方法和技术得以迅速提高。

各地将长期以来所积累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总结,制订了地区性的中药炮制规范。在编著中国药典时,又根据各地的炮制经验,通过全国中医药人员反复讨论,把我国的传统经验,分别载入药典中,作为一种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炮制工作的依据。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等单位编写了《中药炮炙经验集成》,这给中药炮制的技术交流和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的资料。为了探索中药材炮制后所起的变化,1954年以来,全国各地有关科研单位,先后通过化学、药理、临床等途径,对150多种中药材进行了下列几方面探索性的研究。

浸泡对药材质量的影响研究

通过对槟榔等药材的炮制研究,发现某些主要成分由于浸泡有所损失,证明不适当的浸泡方法,对药物质量是有影响的。天津市药材公司等单位根据药材的特点,分别采用“喷淋滋润法”、“少泡多润法”、“泡透水尽法”,对传统的浸泡软化方法加以逐步改进,取得较好效果。

药材不同入药部位的研究

有些单位对药材不同入药部位(如:钩藤的钩与茎、枝,当归的头、身、尾,人参的参身与参芦等)的作用及化学成分是否不同作了研究。初步认为:不同入药部位亦无显著差别,分别入药没有必要。

关于药物炮制去毒的研究

几年来对毒药的传统炮制作了较系统的研究,初步探讨了附子(包括乌头、半夏、马钱子、硫黄、甘遂等药材)的炮制原理,证实了中药炮制去毒是有科学意义的。

关于药物加辅料炮制的研究

分别对醋制(延胡索、甘遂、皂矾、自然铜)、酒制(黄芩、黄连、黄柏)、盐制(泽泻)、米泔水制(苍术)等辅料制作原理作了研究。结果有的是有科学道理的,有的则不然。

关于药物炒制的研究

对槟榔、黄柏、麦芽、谷芽、当归、青皮、酸枣仁等药材炒制前后,化学成分、药理、临床疗效的变化,作了比较,认为炒制不同的药材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为了适应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95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创办了中药研究所。成都、北京、南京、上海、江西、湖北、辽宁、黑龙江等中医学院先后成立了中药系。他们把中药炮制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均设有中药炮制课。

上述情况说明:中药炮制和其他事物一样,是从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建国以来,中药炮制的生产技术和技术设备,以及科研、教学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一定要用现代科学知识来整理和研究中药炮制的理论和技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大搞技术革命,使中药炮制逐步向机械化、电气化发展。

4 中药炮制的目的

(1) 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如川乌、草乌生用内服易于中毒,需炮制后用;已豆、续随子泻下作用剧烈,宜去油取霜用;常山用酒炒,可减轻其催吐的副作用等。

(2) 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合病情需要。如地黄生用凉血,若制成熟地黄则性转微温而以补血见长;生姜偎熟,则能减缓其发散力,而增强温中之效;何首乌生用能泻下通便,制熟后则失去泻下作用而专补肝肾等等。

(3)便于制剂和贮藏。如一般饮片的切片;矿物、动物甲壳、贝壳及某些种于类药物的粉碎处理,能使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并便于制成各种剂型;有些药物在贮藏前要进行烘焙、炒干等干燥处理,使其不易霉变、腐烂等。

(4)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纯净,才能用量准确,或利于服用。如一般植物药的根和根茎当洗去泥沙,拣去杂质;枇杷叶要刷去毛;远志去心;蝉蜕去头足;而海藻、肉苁蓉当漂去咸味腥味,以利于服用等。

5 中药炮制理论

中药炮制的理论,历代本草都有一定的解说,如酒制提升,姜制温散,入盐走肾,用醋止痛,乳制润枯生血,蜜制润燥益元。麸炒资其谷气,蒸熟取其味厚,炒黑人血,煅淬使其胀脆、纯净,黑豆汤、甘草水浸解毒,去瓤者免胀,抽心者除烦……等等。

这些理论多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些是有科学根据的,如姜制温散(姜中的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蜜制润燥益元,(蜂蜜有滑肠及增强营养的作用),煅淬使其胀脆、纯净(药材经高温处理,有机成分破坏并逸去,故药材松脆,且保留了较纯净的无机成分),甘草水浸解毒(因甘草酸水解后生成之葡萄糖醛酸有解毒作用)。

如何用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方法,阐明各种炮制原理,是工艺革新和制定炮制规范的依据。因此探讨中药炮制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这方面的工作正在开展,现就有关资料,阐述如下:

5.1 改变药物的性能,缓和或提高防物的疗效

如大黄为习用的重要泻下药之一,文献记载:大黄苦峻下走,用之于下必生用,若邪气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驱热而下。大黄经过酒炒或酒蒸后,均能缓和其泻下作用,炒炭后则能起到止泻止血的功能。据近代研究证明,大黄泻下的主要成分为结合性蒽醌,其游离蒽醌泻下作用较弱,但具有抗茵消炎作用,而大黄鞣质则为收敛止泻成分。据实验大黄炮制前后有效成分的变化如下:

1.生大黄经过水浸切片,所损失的主要成分是结合蒽醌,酒大黄中结合蒽醌损失1/4,熟大黄中结合惠醒减少1/2,鞣质减少1/3,大黄炭结合性蒽醌减少4/5,鞣质减少1/3。

2.炮制品的泻下作用都比原大黄为弱,尤其是大黄炭泻下作用极为微弱。何首乌是中医常用中药。生用润肠通便,能解疮毒,制后可补肝肾、益精血,用于贫血、神经衰弱。

据报导,何首乌含卵磷脂和羟甲基蒽醌衍生物。前者是构成细胞膜和神经组织,尤其是脑脊髓的主要成分,故可用于神经衰弱,促进血液新生及发育,并有强心作用。但卵磷脂不溶于水,而溶于醇,蒸后可使卵磷脂易溶出,同时酒蒸后可使结合性蒽醌被破坏,而消除泻下作用。

槐花米是一种常用的凉血、止血中药。据报导,主含芸香甙(Rutin)或类似芸香甙的黄酮类、鞣质等。槐花米炒黄后,仅部分糖类与氨基酸类有所破坏,而由于加热使鼠李糖转化酶被破坏,因而有利于芸香甙的保存,同时由于加热使药材组织疏松,有利于芸香甙及鞣质的煎出。

槐花米炒炭后芸香甙含量相应减少,而鞣质含量相应增加(炒炭后槐花中鞣质为生槐花的四倍)。据实验证明,此增加之鞣质系由芦丁转变而来。因而增强了炒槐花的收敛上血作用。

杜仲炒炭后的降压作用比生杜仲大一倍,各种杜仲的降压作用,以炒杜仲为最强。历代本草对杜仲的炮制多载有“炒断丝”。实验证明,杜仲的降压成分是水溶性的,丝被炒断后可使溶解度增加,从而提高疗效。

同理,有效成分为酶类的药材,则不宜加热而应生用。如雷丸的有效成分为蛋白质分解酶,故雷丸均生用。但麦芽的有效成分为淀粉分解酶,习惯炮制方法却为微炒,这是由于在干燥状态下有利于保存和发挥酶的活性。

微炒并未降低酶的活力,但水煎后大大降低了酶的活力。中药在炮制过程中,往往加入一定的辅料,如酒、醋、盐等。这些辅料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外,并可缓和或提高药物的疗效。醋制柴胡、青皮、香附等都能增强疏肝理气作用。醋也可增强三棱、莪术、延胡索等行血作用。醋是良好的有机溶媒,能与生物碱形成盐,大大增加生物碱在水中的溶解度。据实验证明延胡索醋制后比生延胡索有效成分多煎出一倍。

5.2 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

川乌、草乌、白附子、半夏、天南星、大戟、芫花、甘遂、商陆、马钱子、巴豆等剧毒药,具有强烈的毒性,经过炮制后,则可消除或降低,保证用药安全有效。近代科研证明:乌头类药材含有多种乌头碱。目前已经了解到炮制前后毒性的变化与双酯型乌头碱的含量有密切关系。乌头类药材生品含乌头碱一般在0.1%以上,人服用双酯型乌头碱0.2~1mg,即出现中毒症状,人的致死量为3~4mg。乌头碱水解成乌头次碱并进一步水解成乌头原碱,其水解产物同样有效,但毒性可降低。炮制品的剂量也相应地增加数倍至数十倍,从而表现出其他方面的药理作用,如强心作用。实验证明,尚有其他非生物碱成分,亦具有药理作用。因为生品毒性大,如不炮制而减少剂量,必会影响其他成分发挥作用。这就充分说明乌头的炮制是必要的,合理的。

关于半夏的炮制原理,据药理实验证明育以下几点:

1.生半夏毒性最大,蒸、漂、姜浸半夏仍有毒,而白矾制半夏则无毒。

2.生半夏口服对咽喉有刺激作用,而灌胃则无刺激作用,说明造成失音的原因是直接作用于咽喉的结果。各种不同半夏均有不同程度的失音现象,只有白矾制半夏无失音现象。

3.呕吐实验证明,各种半夏对鸽子均能引起呕吐,而白矾制半夏水煎液没有呕吐作用。

4.各种半夏煎剂均有镇吐、镇咳作用。根据上述实验与临床的密切配合,认为对半夏的炮制方法可除去其它辅料,只加白矾煮即可,经临床观察保证了疗效。

甘遂醋制后毒性降低,也得到药理实验的证明:小白鼠口服生甘遂和制甘遂的酒精浸膏,生者泻下作用较强,毒性较大,而制者泻下作用较弱,毒往较小。说明用醋炮制某些药材而能起到解毒作用。

肉豆蔻含大量脂肪油,刺激性强,有滑肠副作用,挥发油中含有肉豆蔻醚(Myristicin),能使人惊厥,但经煨制后,上述成分均有一定减少,增强了涩肠止泻作用。

其它如巴豆的毒性成分与有效成分是一致的,可改变其炮制方法缩小其剂量,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旧法是将巴豆去油作成巴豆霜,以保安全。现已将巴豆与面粉混合后,压榨使油为面粉所吸收,然后测定其含油量,按剂量折算投药,这样可节约巴豆35%左右,又安全可靠。

5.3 便于制剂、煎服和贮藏

有些药材质坚难碎,不便调制和制剂,有效成分也难以煎出,必须经过煅、淬、炒、捣等,使其粉碎,以便使有效成分易于煎煮出来,达到提高疗效。如炉甘石煅后氧化锌含量增高,增加外用消炎,收敛作用。磁石煅后醋淬,易于粉碎,并生成可溶性盐类,便于吸收而发挥药效。

有些甙类药材,如杏仁、黄芩、槐花等经炮制可破坏所含的酶,而使有效成分不被破坏。生杏仁容易发霉变质、走油和虫蛀,炒后失去水分不易发霉变质。将杏仁炒黄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加热破坏苦杏仁酶,从而保留了81.8~93.1%的苦杏仁甙,使药物充分发挥疗效。

近来对苦杏仁的炮制又进行了改革,将苦杏仁冷压后榨出其中约50%的脂肪油(供工业使用)所得之杏仁饼(油粕)中保存了有效成分苦杏仁甙,经过氢氰酸含量测定后,按剂量折算给药,即缩小了剂量,又回收了大量的杏仁油。

黄芩的炮制方法是烫、蒸、或短时间水煮,以便破坏酶而保留其有效成分。但加热时间从10分钟到48小时不等,有些地区认为黄芩有小毒,须用冷水浸泡至色变绿去毒后再切制,名“淡黄芩”,但也有认为黄芩遇水变绿影响质量,必须用热水煮后切成饮片,以色黄为佳。按黄芩中有效成分为黄芩甙。试验证明,黄芩遇冷水变绿色的原因是黄芩中的黄芩甙(Baicalin)被酶(Baicalinase)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酶解成黄芩素(Baicalein)(5,6,7一三羟基黄酮),由于邻三羟基不稳定,容易被氧化变绿。

药理试验证明:生黄芩、冷浸黄芩的抑菌能力较烫、煮、蒸的黄芩低。所以黄芩炮制的目的是破坏酶并使药材软化易切片,故以蒸(1小时)或煮(不超过10分钟)为宜。北方以蒸或沸水略煮,“应以色黄为佳”,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5.4 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

一般植物的根、根茎、种子、果实、果穗、花叶等药材,往往含有泥沙或枝梗等杂质,有的皮类药材往往含有木质心等非药用部分。须经过炮制后除去。

关于远志去心的炮制,最近证明,远志皮部皂甙含量相当于木部的25倍,说明中国自古重用远志皮部的实践经验可贵。

但有些中药炮制时去心,尚需进一步研究。麦冬、连翘等中药,古来炮制均需去心,有人曾对麦冬作如下试验,取麦冬肉、心各以甲醇、乙醇、水提取其化学成分,薄层层析结果完全相同,又将肉、心水浸出物进行比较,肉多于心,但肉、心重量比较,心只占为1/3,故带心使用,差别不大。又对连翘进行试验,带心青翘,挥发油含量为1.5%,药材气味芳香,青翘心含油2%,芳香气浓,而青翘壳含油量仅有0.5%,芳香气较心差,似可考虑以整个青翘入药,不必去心。

有的药材来源于同一植物,但药用部分不同,作用不同,必须分开应用。如麻黄茎和根部入药,但根能止汗,茎能发汗,又如莲子心清心热,而莲子肉健脾止泻。川椒的果实和种子作用也不同。果实能温脾胃、散寒气,而种子(椒目)能行水平喘,必须分开。总之,炮制的目的是为了用药安全和更好地发挥药效。搞不搞炮制或是否认真炮制,是密切关素系到药品的质量问题。实践证明中药炮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保证药品质量,提高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药炮制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临床效果。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我们必须以极端负责的精神,认真地搞好中药的炮制工作,以便更好地为广大人民健康服务。

6 中药炮制方法

炮制的分类是随着炮制方法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明代缪希雍等编着的《炮炙大法》是一部以制药为主要内容的书,按照药物类别分成水、火、土、金、石、草木等类,历代一般采用此种分类方法。他还把《雷公炮炙论》中的炮制方法归纳为十七种,后世称为“炮炙十七法”,其中很多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广泛应用。为了便于了解这十七种炮制方法的含义,现分别简介如下:

(1)炮:将药物置于火上加热,以烟起为度,如炮姜。

(2)爁(音览lǎn):将药物置沸水中烫,以种子类药物能脱去种皮为度,如杏仁。又有谓爁即火焚。

(3)煿(音博bó):将药物直接置于火上烘干。

(4)炙:药物将液体辅料,用小火拌炒至干,如炙黄芪。

(5)煨:药物用湿面或湿纸色裹,埋火灰中,至包被物焦黑为度,如煨肉豆蔻。

(6)炒:将药物置锅中,清炒至黄,以不焦为度,如炒谷芽。

(7)煅:将药物置炭火中,烧至通红或灰白色,矿石、介壳类药材多用此法,如煅赭石、煅牡蛎。

(8)炼:将药物置锅中用小火煎熬,如炼蜜。矿物药材置锅中或罐中用火烧亦称炼,如炼丹。

(9)制:药物加辅料共制,以克制药物的偏寒偏热之性或烈性,达到缓和药性的目的。制的方法很多,通常有酒制、醋制、盐制、蜜制、药汁制、米泔水制等。

(10)度:量药物长度、直径的方法,即度量衡里面的一种。

(11)飞:药物用水研磨为细粉,加水搅拌,分取上层悬浮的极细粉末,如飞炉甘石。

(12)伏:土类,如伏龙肝。

(13)镑:坚硬的药物用多刃工具制成薄片,如镑犀角、镑羚羊角。

(14)樧(音杀shà):药物用工具捣击至破碎。

(15):古晒字。

(16)曝(音仆pù):即曝晒。

(17)露:将药物置露天,任其日晒夜露,如海螵蛸。

药物经水蒸汽蒸馏出的芳香水亦称露,如金银花露。

明清以来,炮制的分类方法已有很大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系统性,为学习炮制技术和理论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将炮制几种方法作一介绍:即一般制法(修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等。

炮制方法是历代逐渐发展和充实起来的,参酌前人的记载,根据现代实际炮制经验,炮制法大致可分为五类。

6.1 修制

(1)纯净处理:采用挑、拣、簸、筛、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药物清洁纯净。如拣去合欢花中的枝、叶,刷除枇杷叶、石苇叶背西的绒毛,刮去厚朴、肉的粗皮等。

(2)粉碎处理:采用捣、碾、镑、锉等方法,使药物粉碎,以符合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如牡蛎、龙骨捣碎便于煎煮,川贝母捣粉便于吞服;犀角、羚羊角镑成薄片,或锉成粉末,便于制剂和服用。

(3)切制处理:采用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制成一定的规格,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浴出,并便于进行其他炮制,也利于干燥、贮藏和调剂时称量。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医疗需要,切片有很多规格。如天麻、槟榔宜切薄片,泽泻、白术宜切厚片,黄芪、鸡血藤宜切斜片,白芍、甘草宜切圆片,肉桂、厚朴宜切圆盘片,桑白皮、枇杷叶宜切丝,白茅根、麻黄宜铡成段,茯苓、葛根宜切成块等。

6.2 水制

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洁药物、软化药物、调整药性。常用的有淋、洗、泡、漂、浸、润、水飞等。这里介绍三种常用的方法。

(1)润:又称闷或伏。根据药材质地的软硬,加工时的气温、工具,用淋润、洗润、泡润、浸润、晾润、盖润、伏润、露润、包润、复润、双润等多种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徐徐入内,在不损失或少损失药效的前提下,使药材软化,便于切制饮片。如淋润荆芥,泡润槟榔,酒洗润当归,姜汁浸润厚朴,伏润天麻,盖润大黄等。

(2)漂:将药物置宽水或长流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并反复换水,以去掉腥味、盐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称为漂。如将昆布、海藻、盐附子漂去盐分,紫河车漂去腥味等。

(3)水飞:系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未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或碾槽内加水共研,大量生产则用球磨机研磨,再加入多量的水,搅拌,较粗的粉粒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倾出;粗粒再飞再研。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分出,干燥即成极细粉末。此法所制粉末既细,又减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飞扬损失。常用于矿物类、贝甲类药物的制粉。如飞朱砂,飞炉甘石,飞雄黄等。

6.3 火制

(1)炒:有炒黄、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炒黄、炒焦使药物易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种子类药物炒后则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的功效。还有拌固体辅料如土、麸、米炒的,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如土炒白术、麸炒枳壳、米炒斑蝥等。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药物受热均匀酥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或便于服用,如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胶等。

(2)炙: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的炮制方法称为炙。通常使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如蜜制黄芪、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蜜炙百部、款冬花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可增强活血之功;醋炙香附可增强疏肝止痛之效;盐炙杜仲可增强补肾功能;酒炙常山可减轻催吐作用等。

(3)煅: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坚硬的矿物药或贝壳类药多直接用火煅烧,以煅至红透为度,如紫石英、海蛤壳等。间接煅是置药物于耐火容器中密闭煅烧,至容器底部红透为度,如制血余炭、陈棕炭等。

(4)煨:利用湿面粉或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灰中加热至面或纸焦黑为度,可减轻药物的烈性和副作用,如煨生姜、煨甘遂、煨肉豆寇等。

6.4 水火共制

(1)煮: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如醋煮芫花可减低毒性,酒煮黄芩可增强清肺热的功效。

(2)蒸: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如酒蒸大黄可缓和泻下作用。有些药物经反复蒸、晒,才能获得适合医疗需要的作用。如何首乌经反复蒸晒后不再有泻下力而能补肝肾、益精血。

(3)淬:是将药物燃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后不仅易于粉碎,且辅料极其吸收,可发挥预期疗效。如醋淬自然铜、鳖甲,黄连煮汁淬炉甘石等。

(4)潬: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于种于类药物的去皮和肉质多汁类药物的干燥处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马齿苑、天门冬以便于晒干贮存。

6.5 其他制法

常用的有发芽、发酵、制霜及部分法制法等。其目的在于改变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疗效,减少毒性或副作用,或使药物更趋效高质纯。如稻、麦的发芽;发酵法制取神曲、淡豆豉;巴豆的去油取霜,西瓜的加工制霜;法制半夏等。

7  炮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炮制过程中,制药场所的清洁卫生和安全防火,制药人员的劳动保护,制药工具的洁净、保养,以及药物的防霉、防腐、防冻等,与药物的质量,制药工人的健康,工具使用的期限,以至生命财产的安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必须予以充分注意。

7.1 清洁卫生

制药场所的清洁卫生,对于药物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例如蜂蜜、饴糖等味甜的药物,易为苍蝇、蚂蚁等昆虫所侵蚀,植物药的根、根茎、果实、种子等,易为老鼠及虫类所残害。如果不经常进行清洁工作。给老鼠、虫类以藏匿、聚集、孳生的机会,不仅使药物遭受损失,还可以因老鼠、虫类的叮爬而带来了秽物和病菌,危害人体,炮制的药物也可以被灰尘秽物所污染。因此,制药场所的清洁卫生,必须引起我们注意。制药场所一般要求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四壁光洁,有条件的,地面最好用水泥、石灰之类建筑,便于经常冲洗。室内每日打扫,保持清洁;室外四周经常清除杂草,不堆积杂物,要有良好的下水道或阳沟,不使污水积留。洗药、浸药、漂药的地方,要经常冲洗。缸内污水要及时排除,夏季浸药必须经常换水。切制饮片的场所,最好和烘房、晒场接近,以便于将切制的饮片进行日晒或烘烤。晒药最好设置晒台,晒台位置高,受阳光照射的面广、时间长、空气流通、灰尘较少。如在地面晒药,应搭离地面3~4尺的架子,不使吸收地下潮湿,地面要经常打扫。制药人员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常洗澡、勤换衣、常剪指甲,工作时穿戴工作衣帽,必要时要戴口罩,不得随地吐痰,工作时不吸烟,以免烟灰掉落在药物里面。

7.2 劳动保护

制药人员的劳动保护主要是防止药物中毒、工伤事故,搞好防暑降温,减少劳动量。炒制斑螯、乳香、没药等药物时,产生的气体,有剧烈的毒性或较强的刺激性,必须戴口罩以防止吸入毒性或刺激性物质,并须利用风扇使有毒物质迅速扩散。煅制砒石、皂矾等可产生有毒气体,最好在露天空旷地方进行,制药人员站在上风处,时间较长须轮换操作。炒制或煅制药物时,有条件最好戴上工作手套,以防烫伤。制藤黄、硫黄等有毒药物用的辅料,如豆腐等,要处理好,防止误食中毒。制巴豆霜去壳去油,最好戴橡皮手套,接触到巴豆油的手指,不要到处乱摸,应用肥皂水洗净。

7.3 工具的洁净和保养

工具洁净保养关系到炮制质量,工作效率。工具管理不当,往往导致损坏而造成浪费,并影响工作。铁制工具如切药机、切药刀、炒药锅等,用后要洗净、擦干,如不用应涂一点油,以防生锈:竹木制工具如竹筛、簸箕、工作台等,要经常洗刷,清除积垢。

7.4 防火、防霉、防腐、防冻

炮制过程中,一般离不开水与火,为了保障安全,保证药物质量,必须注意防火、防霉、防腐、防冻等事项。防火:工作完毕应即将火熄灭;药物炒炭或火煅后,应放地上摊冷,最好过夜入库;烘房要管理,严防药料烤焦燃烧,以至着火成灾。防霉:潮湿季节润药,要经常检查翻动,以免药物生霉。阴雨天切制饮片,必须烘干,以免生霉。防腐:漂制与浸制药物,必须经常换水,特别是夏季,每日需换水1~3次。防冻:冬季发芽,要防止冻坏芽苞,造成浪费。水制药物要放在避风温暖的地方,防止受冻后内部空松,外皮起皱,鲜药更要注意防冻,以免冻坏,变质失效。

8 药物的贮存

药物在贮存期间,容易产生变质败坏现象,这是不同质的药物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所致。因此,贮存药物必须了解影响药物质量的各种外界因素,从而作出相应处理,以保证药物的质量。

8.1 影响药物质量的外界因素

药物含有多种成分,各具特性。在一定外界条件影响下可以引起分解变质、发霉或生虫。通常影响药物变质的外界因素有:日光、温度、空气、湿度、霉菌、害虫等。①日光:在日光照射下,含色素的药物容易改变颜色而影响质量;含挥发油的药物,可因日光照射而加速挥发油的散失,以致降低质量。②温度:通常在室温25℃时,含糖及粘液质的药物容易变质及发霉、生虫;含脂肪的药物则易酸败,如糖参、玉竹、杏仁等;动物胶类药材及干燥叶汁,在30℃或湿度过大时,能使药物变软,进而粘结,甚至融化呈粘稠流体的变质现象,如阿胶、芦荟等。③空气:药物所含的挥发油,在空气中能挥发散失,如麝香等;含挥发油、脂肪、糖类的药物在空气中容易氧化,出现浸油状的变质现象,习称泛油,如当归、柏子仁、麦冬等。④湿度:相对湿度达75%时,含淀粉、粘液质、糖类的药物以及炒焦炒炭的药物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分解变质或促使霉菌生长,如山药、天冬、地黄等。无机盐类结晶形矿物药材,在相对湿度75%以上时,则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部分溶化成液体,习称潮解;在相对湿度70%以下时,由于空气干燥,逐渐失去结晶水变成非结晶形粉末,习称风化,如芒硝。一般饮片,可因空气中的湿度大,出现湿润、变软的受潮现象;粉末药物可因受潮,出现粘结不散的变质现象。⑤霉菌:在一定的湿度及温度下,霉菌即能生长,促使某些成分分解失效。富含营养的药物较易生霉,如淡豆豉等。⑥害虫:在适宜的温度下,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等营养料的药物,最易生虫,如泽泻、祁蛇、党参等。

此外,老鼠能严重地损耗含糖、蛋白质、淀粉、油脂的药物以及动物药材;灰尘对油性和粘性较大易于吸湿的粉状、片状药物及未经切制的药材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作用,这也是影响药物质量的外界因素。

8.2 贮存方法

为了防止各种外界因素对药物质量的影响药物应装入一定的容器内,存放在通风、避光、阴凉、干燥的地方,室温宜保持在25℃以下。

①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及未经切制的药物可装入竹蒌、蒲包或木箱内,以防止药物散失,灰尘污染,如贝壳、黄柏等。②富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的药物以及炒焦、炒炭的药物应装入白铁箱或木箱内,并加盖密闭,以防受潮及鼠耗。③油性、粘性较大的药物、制成粉末的矿物药以及易于吸湿的药物,应装入缸内或坛内,加盖密闭,以防受潮变质及落灰和损耗,如柏子仁、炙甘草、化石粉、盐附子等。④剧毒药物,及少量贵重药物应装入陶缸或瓷缸内加盖密闭,以防毒药粉末混入它药和避免贵重药物损耗,如藤黄、蟾酥、番红花、牛黄等。⑤含挥发性物质的药物和贵重药物的粉末应装入玻璃瓶或瓷瓶内加盖密封,以防香气走失和受潮,如樟脑、冰片、麝香、珍珠末、琥珀末等。

此外,容易吸湿、生虫的药物宜放在装有石灰的贮存器内,或于容器内加入杀虫药,如将阿胶放在胶箱或灰缸内;贮存金钱白花蛇可加入花椒,可防止动物药材虫蛀变色;泽泻与丹皮同放一处,则泽泻不易虫蛀,丹皮也不变色。每年夏季易生虫、长霉,根据各类药材的不同情况,分别予以处理,如烘、晒、硫黄熏蒸等。药物贮存期间,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要经常检查、翻动。药物受潮生霉,应取出晾晒或加温至60℃烘干。药物生虫用硫黄熏杀,如有变质败坏要迅速处理。凡剧毒药物和贵重药物要专人专框专锁贮藏,严加管理,切勿混同一般药材存放。药物的贮藏保管,直接关系到药材的质量好坏和是否有效。因此要健全工作制度,工作人员要有责任心,才能保证药物的质量。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