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临床用量流域

目录

1 拼音

zhōng yào lín chuáng yòng liàng liú yù

2 概述

中药临床用量流域是指参照自然界的河流,以年代为长度,以用量为宽度,全面地看待中药的临床用量。先秦至今,中药始终处于临床实际应用中,由此形成了一条长达2000年以上的用量流和用量流域。研究中药用量流域能够为临床确定药物用量提供文献依据,有助于提高中药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3 中药临床用量流域的研究方法

对于中药临床用量流域的研究,既要从总体上勘察,研究全部常用中药用量形成的用量流和用量流域,也要分析每一味药物的用量流和用量流域。如葛根为辛凉解表药,能解肌热,升津液,止腹泻。汉唐时期,葛根的用量范围很大,当然其常用量范围并非极大。到了宋代,由于煮散剂的普及,葛根的剂量范围、常用量范围大幅缩窄。然而明清以来,葛根的用量依然不大,这或许与明代张凤逵的《伤暑全书》提出“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有关。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卷十《幼科要略》引用了张凤逵的话;由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影响广泛,“葛根竭胃汁”的说法也深入人心,于是人们用葛根便十分谨慎,用量变小。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葛根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心肌血流量,增加椎基底脉供血等作用,而且其安全性良好。这样,葛根的用量又逐渐增加,用量流域走向开阔。

4 影响中药用量流域的因素

4.1 医家个人知识与经验

纵观历史,有些医家对某些药物药量的应用具有突出的特点,比如明张景岳对熟地的用量特别大,近代名医余无言对石膏、大黄的用量特别大,当代北京许公岩先生善于大剂量用干姜、甘草,江苏朱良春先生善于大剂量用虫药......这些具有明显个人特点的用量经验对于相应中药的用量流域有着很大的影响。

4.2 年月气候与疾病特点

不同年份的气候、六气盛衰,其特点是不一样的。张仲景方剂主要来源于殷伊尹《汤液经》。殷末周初是历史上的寒冷期,大概由寒邪导致的疾病和寒证多发,相应的是麻黄、桂枝、附子、干姜应用较多,用量也大。宋金元以来,温病学说发展较多,这是否与一个时间段的气温升高有关?气温高,医家对于温热邪气会给予特别多的重视,相应的是黄芩、石膏、知母、地黄用量较大。

4.3 学术流派因素

张仲景学术、金元四大家学术、温病四大家学术,以及唐容川血证论、当代的火神派学术,这些学术都有大量的传承人,它们对临床医家的处方药量都会产生影响。经方学派每用麻、桂,东垣学派动辄参、芪,明清温病学派畏麻、桂若蛇蝎,火神派用桂、附如谷黍,学术观点影响临床医生的用药,包括药物的用量。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