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

目录

1 拼音

zhōng yào jiàn dìng xué

2 英文参考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drug[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中药鉴定学:1.学科名;2.同类同名的科教书籍。

4 学科名·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为学科名[1]。是鉴定中药的品质和质量,研究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1]。它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鉴定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以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1]

4.1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4.1.1 发掘整理祖国药学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仅本草著作中记载的药物数就有近3000种,它总结了每种药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品种、栽培、采收、加工、鉴别、炮制、贮藏和应用等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是一座光辉灿烂的宝库,是今天中药科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对这些财富,我们应运用近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加以分析、考证、发掘出有用的药学史料和品种,以丰富和促进现代中药科学的发展。

4.1.2 鉴定中药品种的真伪

中药品种的真伪是指中药品种的真假而言。品种上出现伪品,不仅有损中医药的信誉,更使一切研究成果、生产、制药、临床疗效都告失败,误病害人,也造成经济损失。当前中药的真伪问题十分突出,不少常用中药出现了伪品、混淆品,如半夏、茯苓、车前子、牛蒡子、金钱草等。究其原因:①无专业知识的人误种、误收、误售;②个别人有意掺伪、做假,如金钱白花蛇,有用银环蛇的成蛇纵剖成条,接上其他蛇头后盘成小盘;也有用其他带环纹的幼蛇或其他幼蛇在身上用白色油漆划出环纹等伪充正品。人参以往伪品较多,如商陆根、野豇豆根等;目前,有人从栽培的国产人参中选出类似西洋参外形者,加工成西洋参出售,这些伪品很难以肉眼鉴别出来。上面提到是品种的真伪问题。③多基源问题。如防己的商品品种已达十余种,防己的原植物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广防己的原植物为Aristolochia fangchi Y.C.Wu ex.Chou et Hwang。此外,有的地区使用木防己 、川防己等,川防己为马兜铃科植物。

总之,要解决品种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它不但需要药学工作者通过研究、实验, 努力做到中药的名称准确、品质可靠,而且还要求药材生产、经营者,特别是中医师学习、使用它们的名称和功效时规范化。

4.1.3 寻找扩大新药源

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中药生产虽然成倍增长,仍然不能满足国内外的需要,且中药大多依靠野生资源,经逐年采集,有些品种的产量有所下降,造成常用中药材的紧缺,如杜仲、天麻、厚朴等;一些多年生的道地栽培药材,由于需要量很大,虽一再扩大种植面积,也不时形成缺货现象,如黄连、当归、怀牛膝等;有些药材如牛黄、麝香,本来产量就小,更显得供不应求。

有些品种是国际、国内公布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品种,必须保护和尽快寻找代用品,如羚羊角、人参(野生)等,要解决上述问题,除发展野生药材之外,必须家种家养,扩大栽培面积、增加圈养头数,以弥补产量,努力寻找新的药源。

中药的新药源寻找工作,已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①通过普查,从生物的亲缘关系上寻找野生资源。通过多次全国性药源普查,发现了不少野生中药资源,和某些进口药材的国产品资源,如新疆的阿魏、紫草、贝母;青海的枸杞、党参;西藏的胡黄连;云南的诃子、马钱;广西的安息香;海南的大风子、降香等。通过深入研究,从生物的亲缘关系上发现了丹参的同属植物云南鼠尾Salvia yunnanensis 和甘西鼠尾Salvia przewalskii根中有效成分含量较丹参为高或较高;根据商品调查,作金银花的忍冬属植物有13种1变种,有效成分绿原酸的含量种间差别较大,如灰毡毛忍冬和菰腺忍冬的花蕾含量最高,比山东的正品金银花还高。

②从有效成分筛选:发现麝鼠香(麝鼠雄性腺内囊的分泌物)中含有麝香酮,与天然麝香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相似,可能成为麝香的代用品:具抗肝炎作用的有效成分齐墩果酸在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果实,龙胆科植物青叶胆和川西獐牙菜等的全草中均有分布,但现在工业生产的原料主要是五加科植物几种楤木和雪胆、中华雪胆等。

③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新药。如在抗肿瘤药的药理筛选中发现唐松草新碱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后从10种东北产唐松草属植物里,找到展枝唐松草(Thalictrum Squarrosum),根中唐松草新碱含量最高,目前唐松草新碱的制剂已用于临床。

④从古本草中寻找。当今常用中药绝大多数来自古代本草,还有不少品种历代本草有记载而今天未使用,或来源多而今天只用了一、二 种,甚至同时代或不同朝代使用的品种有变化,即历史上存在着混乱品。如常用中药威灵仙,是治疗关节炎的良药,但是它的原植物种类,因时代不同而使用不同,在明代以前的威灵仙是用玄参科植物,但自清代以后,大多数地方皆以毛茛科植物威灵仙 ( Clematis chinensis)为威灵仙正品药材,而《植物名实图考》也指出“有数种”。说明历代本草所使用的威灵仙有多种。在本草中类似例子很多,若能进行认真考证,逐一澄清基源,一定能发掘其用之有效的新资源种类。当然,要寻找新药资源,必须多学科合作,如药用植物学、植物化学、药理学、有关中医药学科等。

4.2 中药鉴定学发展史

4.2.1 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中药鉴别知识也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尝试,逐渐积累了医药知识和经验,并学会运用眼、耳、鼻、舌等感官来识别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形、色、气味,从而鉴别出哪些可供药用,哪些不可供药用及有毒、无毒等,逐渐形成了“药”的感性知识。相传在公元前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史记·补三皇本记》也有“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在无文字时代,这些药物知识凭借师承口传丰富起来,它是本草学的萌芽。在文字产生以后,就有了关于药物的记载,后经不断积累、发展,编出了本草著作。从秦、汉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种之多。这些著作包含着我国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和鉴别中药的丰富的文字资料,是祖国医药学的宝贵财富,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约公元前十一至六世纪)中就记载有治病的药物。如:采英(酸模)、采(泽泻)、采艾(苦艾)、(益母草)、采卷耳(苍耳)等。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号汉墓,墓葬年代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出土药物经鉴定确定的共九种,桂皮、花椒、姜、佩兰、茅香、高良姜、藁本、牡蛎、朱砂。出土有药物和医方的著作共6种,记载的药名总数初步统计有394种。其中《五十二病方》有药物 247种。据专家推论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医学方书。该书主要内容虽是以临床医疗和“养生”为主,非药物学专著,但它提供了先秦时代医药学历史知识的珍贵史料。

4.2.2 1949年以前的发展概况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国外医药学大量传入我国,祖国医药学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这期间著名的著作和成绩甚少。但中药鉴定工作在国外科技和学术思想的影响下有一定的进展和新的著作。①曹炳章著《增订伪药条辨》(1927年),对110种中药的产地、形态、气味、主治等方面作了真伪对比。②丁福保著《中药浅说》(1933年),从化学实验角度分析和解释中药,引进了化学鉴定方法。③1934年赵黄、徐伯等编著了我国第一本《生药学》上编。④叶三多广集西欧及日本书籍的有关资料,于1937年写出了《生药学》下编。“生药”是指取自生物体(植物或动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或采用其渗出物与分泌物,经过简单的加工处理后可供药用的物质。“生药学”则是研究生药的来源、生产、鉴别、成分和功效的科学。上下两编《生药学》的内容,大多着重于介绍外国书中收载的或是供西医应用的生药。对我国常用中药则收载较少。但是它引进了现代鉴定药材的理论和方法,这对后来应用“生药学”的现代鉴定知识和技术,整理研究中药,起到了先导作用。

4.2.3 建国以后的成绩

近40多年来,党和政府对中医中药事业十分重视,在中药的管理、生产、医疗、教育、科研以及对外交流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仅就中药鉴定学科范畴的发展作回顾:

① 中药鉴定学的产生

中药鉴定学的产生是在全国成立了五所中医学院后,有的院校1959年设立了中药系,1964年就开出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材鉴定学(后改为中药鉴定学)。1977年正式出版全国协编教材,在全国20多所中医学院使用,1980年、1986年又两次编写。

② 中药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国家在“七·五”、“ 八·五”期间组织专家已对200余种(类)常用中药进行了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每种中药包括文献查考、药源调查、分类学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商品鉴定、化学成分、理化分析、采收加工、药理实验、结论和建议等十项。

③ 本草考证

本草学就是古代中国的传统药物学,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持得最为完整的药学体系之一。它是内容丰富有待发掘的宝贵药学资源。现今已有专门从事本草史研究的专家先后对200多个中药品种进行了全面考证并出版了《历代中药文献精华》、《本草学》等专著,辑复了《唐·新修本草》等,出版了《本草纲目》校点本、《滇南本草》校订本等著名本草。

④ 基源鉴定

基源鉴定通过多次药源普查和品种整理研究,特别是“七·五”、品种质量研究的完成,对一些常用中药基本上搞清了品种和多基源中药全国使用的主流情况,如防风、秦皮、钩藤、大黄、丹参、木通、贝母、黄芪、厚朴、辛夷、诃子、党参等。这说明目前已做了大量中药的品种鉴定和质量研究工作,有的还相当系统和深入。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药志》50年代末共出了4册,现在正在再版已出了5册。《全国中草药汇编》上、下册,《中药大辞典》上、下册,《新华本草纲要》,目前正在组织编写的《中华本草》1~10册已确定收载中药8000种。50多年来国家先后出版了七部药典,其中后六部已将中药材、中成药单编为各版的一部,同时还出版了卫生部药品标准、各省、自治区也出版了地方习用中药标准。药品标准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使药用的基源更明确、法定有效。其他论述中药品种方面的著作也不少,如《中药材品种论述》、《中国药用动物志》等。

⑤ 性状鉴定

性状鉴定,是识别中药的传统方法,过去全靠人的感观来掌握,由于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使它更准确而有利学习和推广。如1990年再版的《中药材手册》做了重大修改,加上学名,增加成分和伪劣品的记载,更适用于当今中药鉴定工作的发展。性状特征在大量药学著作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如《药材资料汇编》、《药材学》、《中草药学》、《生药学》、《中药鉴别手册》《中药材真伪鉴别》、《中药材鉴别彩照集》、《动物药材鉴别》等,性状鉴别是广大中药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性状鉴定主要是用于定性,即解决真伪的主要手段,有的还能初步反映质量好坏,如木瓜、乌梅要求越酸质量越好,这与它的有机酸含量高有关。大量科学实验研究证明,中药材性状特征的好坏与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少有密切关系,这是值得重视的。目前决定中药商品的等级还主要取决于药材性状优劣程度。

⑥ 显微鉴定

显微鉴定作为鉴别中药、中成药的手段之一,发展也是很快的。特别是在药材及类似品、混淆品、外形相似或一些同属的近缘植物的区别上离不了它。除有关的著作外还出版了专著多本,如《中药粉末显微鉴定资料》、《中药粉末显微鉴别手册》、《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叶类药材显微鉴定》、《常用中药材组织粉末图解》等。对贵重药材的鉴别如麝香、牛黄、羚羊角,显微鉴别也是非常重要的,如珍珠经磨片显微鉴定研究发现珍珠结构环及珍珠虹光环,伪品则具平行排列的结构,或具有棱柱结构,为珍珠的鉴定提供了可靠依据,为动物药材的显微磨片、切片鉴别走出了一条新路。在多基源和类似品的鉴定中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当前中药的显微鉴定不仅用在单味药,也大量使用在中药复方方面。近十多年来应用扫描电镜来鉴定中药的报道不少。近年来应用电子计算机检索中药显微特征来鉴别中药也取得一定进展。

⑦ 理化鉴定

近30多年前中药材的理化鉴定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中药成分研究工作不断发展,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新的理化方法不断扩大和引用,使中药的理化分析工作发展很快。有的过去只用在分析化学结构上的仪器,发展到对中药及浸出物的分析,使许多手段成为当前中药鉴定工作的热点。如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气相色谱、气质联仪、薄层色谱和薄层光密度法、高效液相色谱、原子吸收、蛋白电泳、微量元素分析、扫描电镜等。在这个期间出版了不少专著,如《中草药成分化学》《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中草药有效成分分析法》、《天然药物化学》、《中成药分析》、《中药制剂分析》等。

4.2.4 国外生药学科的发展概况

4.2.4.1 国外医药的发展,以埃及与印度为最早

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的“纸草本”及其后印度的寿命吠陀经(Ajur Veda)中均已有药物的记载。公元 77年前后,希腊医生 Dioscorides编著“De Materia Medica”(药物学)一书,记载了约600种生药,此书直至 15世纪在药物学及植物学上仍占重要地位。古罗马对药学的发展也有推进,如 Pliny(公元 23~ 79年)所著“Historia”,简略地记述了近1000种植物,其中很多可供药用。

1815年德国人C. A.Seydler发表了“Analecta Pharmacognostica”一文以后,德国学者相继出版了以讨论植物和动物性药物为主的著作,称 “Pharmacognosie”,后传入日本译为“生药学”。

日本药学的历史,远较我国为迟。其本草学的书籍,大多引用和研究我国历代本草。1803年小野籣山根据我国《本草纲目》著成《本草纲目启蒙》一书,成为日本研究我国药物的重要依据。1828年岩崎常正著《本草图谱》。明治维新以后,旧日的本草发展为现代的生药学。1890年下山顺一郎编著的第一版“生药学”出版。

1803年法国人发现生物碱,1806年德国人自阿片中提出了吗啡碱,此后开始了生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1838年德国学者阐明了细胞是植物体构造的基本单位以后,显微镜也被用来研究生药的内部构造,成为生药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此期间,化学的定性定量方法也应用到生药鉴定工作中。其后,生药学的研究沿着形态学(宏观和微观)和化学的两个方向发展。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相继有了荧光分析和色层分析法等的应用,更加丰富了生药学的研究领域。使早期主要依靠外形和气味鉴定生药的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生药显微鉴定方面,自从1916年英国生药学家 Wallis创立了石松孢子法,以石松子为参考标准用来测定混合粉末生药的比例量或粉末生药中外界掺杂物的含量,使粉末生药的纯度鉴定获得了显微定量方法的有力武器。其后又发展了一系列生药的显微定量常数测定,如栅表比、气孔指数、脉岛数等。

4.2.4.2 生药学研究的发展

近来国外对天然药物的研究工作很重视我国的经验,注意从植物药中寻找新药源。由于新技术、新仪器的不断出现,所以此方面工作进展很快。如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放射自显影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现代细胞学的发展,在微观上从显微结构进入到亚微、超微结构到分子水平。在测定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方面,有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及核磁共振仪、X射线衍射仪、气相质谱联用仪、酶免疫、放射免疫等新的分析手段,大大推进了生药化学成分及其定性定量分析的发展,使化学成分分离、测定达到了快速、准确、精微和高效的水平。因此,扩大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研究的速度。生药学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有些国家生药学研究的重点已逐渐转向以植物化学的理论为基础的生源、生物合成途径,以及植物化学分类等方面,并且已开始以植物化学的研究方法来鉴别生药。

生药有效成分的不断阐明及其分析方法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人们对影响生药品质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探讨。首先是对影响生药品质的各种生物学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利用这些生物学因素来提高药用植物的产量和质量。接着又开展了对生药采收、加工、贮藏等方面的研究,力求提高并保持生药的优良品质。近几十年来,人们在这些方面都获得了不少成就。此外,用人工方法造成药用植物遗传因素的突变与多倍体植物的形成,利用示踪原子来探索有效成分在植物体内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利用细胞和组织培养方法来生产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也已获得了很大进展。

4.3 中药鉴定

当今中药鉴定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越来越显得突出,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一方面它是中药的各项工作之首,直接关系到中药各项研究工作结论的正确与错误,临床疗效的好坏,经济效益的获得与损失等;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其艰巨性。因为,我国中药使用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地区习用品各异,类似品、代用品、民间用药不断涌现,同名异物、异名同物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药材是植物体(或动物体)的某一部分,有的药材外形很相似,药材之间难于区别,要将商品药材准确鉴定出具体品种,尚具难度。因此,中药鉴定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推动中药鉴定的迅速发展。

4.3.1 依据

4.3.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的法典。它规定了药品的来源、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全国的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等单位都必须遵照执行。五十多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先后出版了七版,从1963年版起,开始分一、二部,一部收载药材和成方制剂,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物制品和各类制剂。1986年卫生部颁布了进口药材标准,载药31种。1992年卫生部又颁布了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载药101种。国家药典对药品的品种和质量均有明确的规定,其鉴别和检查手段不断提高,如1995年版一部,收载中药材522种,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398种。比 1990年版新增药材17种,新增制剂125种。药材中规定的检验方法在量和质上都明显高于1990年版,如有显微鉴别项目的有322种(包括横切面和粉末),薄层鉴别的150种,含量测定的105种。有11个品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3个品种采用了气相色谱法。41个品种采用分光光度法,17个品种采用薄层扫描法。

4.3.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简称《部颁药品标准》,对在同时期该版药典中尚未收载的品种和内容有所补充,也是国家药品标准,各有关单位也必须遵照执行。

4.3.1.3 地方药品标准(现已取消不用)

是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卫生局批准执行的药品标准,在该地区的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等单位必须遵照执行,对其他地区无约束力,但可作为参照执行的标准,其所载品种和内容上若与国家药典或部颁药品标准有重复和矛盾时,应首先按国家药典执行,其次按部颁药品标准执行。新版药典凡例还明文规定,对本版药典收载的药材及制剂,均应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如需采用其他方法,应将该方法与规定的方法做比较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掌握使用,但在仲裁时仍以新版药典规定的方法为准。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我国的中药资源极其丰富,品种繁多,在鉴定时一定有许多品种不是国家药品标准和地方药品标准所收载的,没有药用的法定依据。但为了确定其品质,为进一步研究分析地区药用的可能性打下基础,还可以根据有关专著进行鉴定。

4.3.2 取样

药材取样是指选取供检定用的药材样品。取样的代表性直接影响到检定结果的正确性。因此,必须重视取样的各个环节。

取样前,应注意品名、产地、规格等级及包件式样是否一致,检查包装的完整性、清洁程度以及有无水迹、霉变或其他物质污染等,作详细记录。凡有异常情况的包件,应单独检验。

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检定用样品,原则如下:

①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

②100~1000件,按5%取样;

③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

④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⑤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对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药材,可用采样器(探子)抽取样品,每一件至少在不同部位抽取2~3份样品,包件少的抽取总量应不少于实验用量的3倍;包件多的,每一包件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

①一般药材100~500g。

②粉末状药材25g。

③贵重药材5~10g。

④个体大的药材,根据实际情况抽取代表性的样品。如药材的个体较大时,可在包件不同部位分别抽取。

将所取样品混合拌匀,即为总样品。对个体较小的药材,应摊成正方形,依对角线划“×”字,使分为四等分,取用对角两分;再如上操作,反复数次至最后剩余的量足够完成所有必要的试验以及留样数为止,此为平均样品。个体大的药材,可用其他适当方法取平均样品,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的3倍数,即1/3供实验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3则为留样保存,保存期至少1年。

4.3.3 中药的杂质检查

中药中杂质的混存,直接影响药材的纯度。这些杂质系指:

① 来源与规定相同,但其性状或部位与规定不符;

② 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无机杂质,如砂石、泥块、尘土等。检查方法可取规定量的样品,摊开,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将杂质拣出,如其中含有可筛分的杂质,应通过适当的筛箩将杂质筛出。然后将各类杂质分别称重,计算出占样品的百分比。如药材中混存的杂质与正品相似,难以用肉眼鉴别时,应用显微、理化鉴别试验,证明其为杂质后,计入杂质重量中。对个体大的药材,必要时可破开,检查有无蛀虫、霉烂或变质情况。杂质检查所用的样品量,一般按药材取样法称取。

4.3.4 中药的鉴定

中药鉴定的样品非常复杂,有完整的中药;有碎块、饮片和粉末。因此,中药鉴定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鉴定方法有:来源(原植物、原动物和矿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等方法。各种方法有其特点和适用对象,有时还需要几种方法配合进行工作,这要根据检品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灵活掌握。

4.3.4.1 来源鉴定

应用植(动)物的分类学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应用矿物学的基本知识,确定矿物中药的来源。以保证在应用中品种准确无误。

4.3.4.2 性状鉴定

就是用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这些方法在我国医药学宝库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鉴别经验,它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性状鉴定和来源鉴定一样,除仔细观察样品外,有时亦需核对标本和文献。对一些地区性强或新增的品种,鉴定时常缺乏有关资料和标准样品,可寄送少许样品到生产该药材的省、自治区中药材部门或药品检验所了解情况或请协助鉴定。必要时可到产地调查,采集实物标本,了解生产、加工、销售和使用等情况,以便进行鉴定研究。直观的性状鉴定是很重要的,也是中药鉴定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4.3.4.3 显微鉴定

显微鉴定是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以及内含物的特征,用以鉴定药材的真伪和纯度,显微鉴定常配合来源、性状及理化鉴定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当药材的外形不易鉴定,或药材破碎或呈粉末状时,此法较为常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已将显微鉴定应用到很多中药和中成药制剂的鉴别中。进行显微鉴定,鉴定者必须具有植物(动物)解剖的基本知识,掌握制片的基本技术。显微鉴定的方法,因材料和要求的不同而不同。

4.3.4.4 理化鉴定

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分析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度,统称为理化鉴定。通过理化鉴定分析中药中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有无和含量的多少,以及有害物质的有无等。

5 同类同名的科教书籍·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泛指同类同名的科教书籍[1]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