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仲夏痹为病证名[1]。仲夏痹又名手太阳经筋病候[2]。十二经筋病中的手太阳筋病[1][3]。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这是以手足阴阳之筋应四时、十二月[3]。手太阳痹症多发于五月(仲夏)[3]。《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五月(指农历)之时,故名之曰仲夏痹也。”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肘肉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
参见手太阳经筋:手太阳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4]。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起于手小指上,结于腕背的腕骨部,上行前臂内侧,结于肘内锐骨(肱骨内上髁)后,以手指弹该处(尺神经所在),有酸麻感传至小指上,再上行结于腋下;其分支向后行于腋后缘,上绕肩胛,沿颈旁出走足太阳经筋之前,结于耳后乳突;由此分出一支进入耳中;直行的从耳后向上至耳上部,再下行结于下颔处,又上行连属目外眦[4]。另一分支从颈部分出,向上经过下颌关节,沿耳廓前向上连属目外眦,上行于前额,结于额角[4]。其病症为经筋循行、结聚部位掣引疼痛,耳鸣且痛,目闭良久才能视物,颈筋拘急,可发生筋瘘、颈肿等症[4]。治以“燔针劫刺”,以痛为腧[4]。
手太阳经筋[4]
4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8.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9.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59.
-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7.
治疗仲夏痹的方剂
- 越婢汤
风水:陆某,年逾四旬,务农,1954年6月,时值仲夏,犹衣棉袄,头面周身悉肿,目不能启;腹膨若瓮,肤...
- 更多治疗仲夏痹的方剂
古籍中的仲夏痹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二]经筋第十三
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夏痹也。手太阳之筋。起于手小指之少泽。循臂肘肩项。...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三]痹
。凡当其所过之处,皆当转筋而痛。)治在燔针名曰仲夏痹也。(手太阳之筋应五月之气也。)手少阳之筋病,...
- 《内经评文》:[卷四]经筋第十三
重复且支者上本字即舌本之本字错衍之迹显然)名曰仲夏痹也。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
- 《灵枢识》:[卷三]经筋篇第十三
四十一字。与下节手少阳之筋文重。当从甲乙删之。仲夏痹张云。手太阳之经。应五月之气也。手少阳之筋(止...
- 《针灸甲乙经》:[卷二]经筋第六
,应耳中鸣痛,引颔目输,其为肿者复而兑之,名曰仲夏痹。(原本复而兑之下有“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
- 更多古籍中的仲夏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