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末期肾脏病

目录

1 拼音

zhōng mò qī shèn zàng bìng

2 英文参考

end-stage renal diseas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SRD[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nd stage renal disease[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3 概述

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的共同转归,以代谢产物和毒素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1]。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差、皮肤瘙痒、水肿、尿量减少等,并可出现贫血、恶性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神经精神系统等一系列并发症[1]。预后严重,是威胁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1]

4 终末期肾脏病的诊断

1.血肌酐和尿素显著升高,并出现各种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肾小球滤过率低于15ml/min[1]

2.常有慢性肾脏病史,超声检查双肾体积明显缩小、肾皮质变薄[1]

5 终末期肾脏病的治疗

5.1 纠正可逆性因素

下列情况可导致肾功能迅速恶化,通过适当治疗去除这些因素可逆转肾功能[1]

①肾脏基础疾病复发或急性加重[1]

②严重高血压未能控制[1]

③急性血容量不足(如创伤、失血、失液等)导致肾脏血供急剧减少[1]

④严重感染[1]

⑤尿路梗阻[1]

⑥其他器官功能衰竭(如严重心衰、严重肝衰竭)[1]

⑦肾毒性药物的使用不当等[1]

5.2 饮食治疗

总体原则为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1]。其中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应根据患者是否已接受透析治疗而有所不同[1]

非透析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中蛋白质,一般为每天每千克体重0.6~0.8g[1]

如已接受充分透析,则蛋白质摄人可达1g/(kg·d),以满足其基本生理需要和防止营养不良[1]

5.3 积极控制高血压

有效控制血压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延缓肾衰进展速度[1]。血压应力求控制在140/90mmHg以下[1]

已经接受透析治疗而合并高血压者,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袢利尿剂均可选用[1]

尚未接受透析治疗患者不宜使用ACEI或 ARB[1]

降压药使用要注意从小剂量开始,应用ACEI、ARB期间要密切观察血钾和肾功能变化[1]

单种降压药不能控制时,需多种降压药联合使用[1]

5.4 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多需补充碳酸氢钠,一般为3~10g/d[1]

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应静脉补充碳酸氢钠,迅速纠正酸中毒[1]

伴明显水肿、高血压者,应限制盐的摄入,适当应用呋塞米一次20~40mg,一日2~3次。高钾血症时须严格控制饮食钾的摄入,并停止使用含钾药物[1]

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1]。腹膜透析液中不含钾离子,有利于维持正常血钾浓度,但低钾血症时,可在腹透液中加入氯化钾,一般每升腹膜透析液加10%氯化钾溶液不超过3ml[1]

5.5 纠正钙磷代谢异常

终末期肾脏病几乎都合并高磷血症,高磷血症可致血管和软组织钙化、肾性骨病[1]。应限制饮食中磷的摄入,合理使用磷结合剂[1]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应使用骨化三醇或阿法骨化醇,阿法骨化醇常用剂量是0.25~0.5μg/d,需要注意的是控制高磷血症后方可使用[1]

5.6 防治感染

应注意预防感染,细菌感染时抗生素的选择和应用原则与一般患者大致相同,需注意根据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调整剂量和用药间隔时间,尽可能选用肾毒性作用较小的药物[1]

5.7 透析治疗

可选用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治疗[1]

腹膜透析液:

①多采用连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方式,一般每日交换3~5次,每次2L,常用腹膜透析液葡萄糖浓度为1.5%[1]

②残肾功能较好者可行间歇性腹膜透析(intermittent peritoneal dialysis,IPD),IPD时每次交换2L,留腹4~6小时,每日交换2~4次[1]

③根据患者尿量及水负荷情况,可短期酌情选用2.5%或4.25%葡萄糖透析液[1]

低钾血症时,可在腹透液中加入氯化钾,一般每升腹膜透析液加10%氯化钾溶液不超过3ml[1]

注意事项:

1.每次灌入或放出腹膜透析液时,应严格按腹膜透析操作常规进行无菌操作。使用前应加热至37℃左右;

2.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不宜使用含乳酸盐的腹膜透析液。

3.严格控制向腹膜透析液内加药。

4. 糖尿病患者应严密观察血糖水平。

6 参考资料

  1. ^ [1]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3-25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