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

目录

1 拼音

zhǒng liú miǎn yì

2 英文参考

tumor immunity

3 注解

肿瘤免疫是机体对肿瘤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总和。

肿瘤是机体正常细胞恶变的产物,其特点是不断增殖并在体内转移。因此肿瘤细胞在免疫学上的突出特点是出现某些在同类正常细胞中看不到的新的抗原标志。现已陆续发现的肿瘤抗原包括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前者为肿瘤细胞所独有;后者大多指胚胎性抗原,为胚胎组织与肿瘤组织所共有。这些抗原在胚胎期曾经产生,出生后渐趋消失,但在细胞恶变时又被重新合成,因而胚胎抗原实际上是一种“返祖抗原”。较为典型的是肝癌的胚胎性抗原——甲胎蛋白(AFP),为卵黄囊及肝、肾、胎盘等胚胎组织与肝癌以及生殖腺肿瘤所共有。由于肿瘤抗原的存在,热必被机体免疫系统所识别,并由此激发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细胞免疫方面,T淋巴细胞、K细胞(抗体依赖性细胞毒细胞)、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均具杀伤作用。

肿瘤的体液免疫主要是抗肿瘤抗体对肿瘤细胞的破坏效应。正常情况下,机体依赖完整的免疫机制来有效地监视和排斥癌变细胞,因此绝大多数个体不出现肿瘤。若癌变细胞因某些原因逃避免疫的监视排斥而增殖到一定程度时,肿瘤的发生便不可避免。肿瘤抗原的存在也有助于肿瘤的免疫学诊断,其中已获最佳实用价值的是检测AFP以诊断肝癌。中国1970年即开始AFP的研究,1971年起在临床推广应用。目前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阳性率高达90%以上,成为癌症早期诊断的范例。肿瘤的免疫治疗依然处于探索之中,较有希望的是干扰素和单克隆抗休。中国医学科学院近来研制成一种具有定向性、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的“单抗-药物”联结物,即以单克隆抗体为“载体”,携带药物精确地和肿瘤细胞结合,能在原位杀死癌细胞,而对其他正常细胞无损伤。这种综合性药物好比是专攻癌症的“生物导弹”,人们把这种治疗方法形象地比喻为导弹疗法。

据估计每人每天约有3×1010个细胞进行复制分裂,如出现百万分之一的差错,那么每秒钟即可出现0.347个异常细胞,其中部分可转化成肿瘤细胞,但机体的免疫系统可将其在形成肿瘤前予以清除。但当肿瘤细胞数超过106时,则机体免疫监视系统不再发生作用。肿瘤的这种免疫特性为肿瘤免疫学诊断和免疫治疗提供了可能。目前,在诊断上常用的为甲胎蛋白(AFP,Alpha—Fetoprotein),多用于肝癌的检测,另一种为癌胚抗原(CEA,Carcino-Embryoic Antigen),多用于消化道癌的检测,但它们均不是这两类癌的特异抗原,因此,只能作为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辅助诊断手段。肿瘤的免疫治疗在于激发、调动病人的免疫机能,配合手术,放疗或化疗清除残存在体内的肿瘤细胞,防止肿瘤复发。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或制剂有卡介苗、小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parvum)、干扰素,以及转移因子、胸腺素及单克隆抗体等。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