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脱证

目录

1 拼音

zhòng fēng tuō zhèng

2 英文参考

apoplectic collaps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中风脱证(apoplectic collapse[1])为病证名[2]。是指以神志淡漠,甚则昏迷,气息微弱,大汗淋漓,口开手撒,脉微细欲绝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中风重危证型之一[2]。见何廉臣选编《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医宗必读》:“凡中风昏倒……若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肺绝,即是脱证。更有吐沫,直视,肉脱,筋骨痛,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汗出如珠,皆脱绝之证。”

《金匮翼·中风统论》:“卒中之候,但见目合,口开,遗尿,自汗者,无论有邪无邪,总属脱证。脱则宜固,急在元气也。元气固,然后可以图邪气。参附汤。”

4 中风脱证的症状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瞳神散大,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气息短促,手撒肢冷,汗多肤凉,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紫或舌痿,脉散细弱或脉微欲绝。[3][4]

5 证候分析

由于元阳衰微已达极点,阳浮于上,阴竭于下,阴阳有离决之势,正气虚脱,心神颓败,故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目合、瞳神散、口张、鼻鼾、手撒、舌痿、大小便失禁等五脏败绝的危症。呼吸低微,多汗不止,四肢厥冷,脉散细弱而微、气息短促、舌紫、或微、苔白腻等均是阴精欲绝,阳气暴脱之征。[4][4]

6 治法

益气回阳,救阴固脱。[4]

7 中风脱证的方药治疗

7.1 方一

立即用大剂参附汤[备注]参附汤(《妇人良方》):人参、熟附子、姜、枣合生脉散[备注]生脉散(《鲁急千金要方》):人参、麦冬、五味子。方中以人参、麦冬、五味子大补气阴,附子回阳救逆。如汗多不止者,可加黄芪、龙骨、牡蛎、山萸肉以敛汗固脱。[4]

7.2 方二

处方:人参10~15克,附子10~15克。

用法:急煎汤灌服或鼻饲。

常用成方:参附汤、四逆汤加人参等。

疗效:上述四型,共治疗2203例,基本痊愈680例,显效746例,有效692例,无效及死亡85例,总有效率为96.1%。

8 中风脱证的针灸治疗

8.1 方一

脱证取神阙、关元等穴,用大艾炷多壮灸[5]。虚汗不尽加阴郄;虚阳浮越者重灸命门、气海俞、肾俞等穴[5]

8.2 方二

[5]

治法:回阳固脱。

选穴:以任脉、督脉穴为主。取关元、神阙、足三里、水沟、内关。

随证配穴:烦躁不安者,加四神聪。

刺灸方法:以大艾炷灸关元、神阙,无问壮数,以危候转轻为佳,足三里可针灸并施。水沟、内关平补平泻法。

方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且又联系命门之真阳,故为阴中有阳之穴;神阙位于脐中,脐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故取任脉的关元、神阙两穴重灸,以回阳救逆而救虚脱。足三里可益气养血。水沟、内关开窍醒神。

9 关于真中风

真中风简称真中[6]。系指外中风邪而致的中风病[6]。与类中风之风从内生者不同[6]。《医略十三篇》:“真中风者,真为风邪所中。”

9.1 真中风的症状

症见猝然倒仆,昏不知人,或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能言[6]

9.2 真中风的治疗大法

外见寒热等六经形证者,治宜疏解风邪为主,用小续命汤加减;内有二便不通,而形气尚盛者,治以通利为主,宜三化汤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仁丸;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仅见口眼㖞斜,言语不利,或半身不遂等症者,宜养血祛风,用大秦艽汤加减;如见痰涎壅盛,昏不知人,属于闭证者,先与开窍,宜至宝丹之类;若伴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鼻鼾、汗多等症,属于脱证者,急用大剂理中汤或参附汤以扶正固脱[6]。本病可见于脑血管意外等疾患[6]

10 关于类中风

类中风简称类中[7]。指风从内生的中风病[7]。因非外中风邪,故亦称非风[7]

10.1 病因病机

多由肾阴不足,心火炽盛,肝阳偏亢,肝风内动,或气虚血虚,或为湿痰壅盛,化热生风所致[7]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华岫云按:“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

《类证治裁·中风》:“迄乎河间主火,谓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东垣主气,谓猝中乃本气自病;丹溪主痰,谓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皆辨明类中之由,与真中症异。”

11 关于中风

中风(zhòng众)(apoplexy[7][8])为病名[9]。又称卒中[9][9]。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是指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9][9]。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9]

中风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9]。患者表现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㖞僻不遂为主症[9]。中风患者多在中年以上[9]。发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9]

中风属于脑血管病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9]

针灸对中风疗效满意,近年研究证实针灸不仅擅治中风后遗症,且在急性期也有卓效。中风急性期,出现高热、神昏、心肺衰竭及消化道大出血者,应进行综合治疗,及时抢救。[9]

详见中风条。

12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2.
  3.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8-213.
  4. ^ [4]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8-113.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4.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83.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21.
  8. ^ [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