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注解
仲春痹为病证名[1]。仲春痹又名足太阳经筋病候[2]。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太阳筋病[1][3]。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这是以手足阴阳之筋应四时、十二月[3]。足太阳痹症多发生于二月(仲春)[3]。《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二月(指农历)之时,故名之曰仲春痹也。”《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热者无用燔针[2]。
参见足太阳经筋:足太阳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4]。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起于足小趾爪甲的外侧,向上结于外踝,再斜向上结聚于膝部,在足背外侧循行的一支结于足跟,上沿跟腱结于腘部;从外踝分出的一支,结于腨外(腓肠肌部),上行至腘窝内侧缘,与胭部的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向上经躯干挟于脊柱两旁到项部;由此分出一支别入于内,结于舌根;直行的一支从项上结于枕骨,经头顶行到颜面,结于鼻;再由鼻部分出维络上眼睑,形成目上纲,然后向下结于鼻旁;背部的分支,从腋后外侧结于肩髃部;另一支从腋后进入腋下,向上绕行出于缺盆,上结于耳后颞骨乳突;还有一支从缺盆分出,斜向上结于鼻旁颧骨部,与从头巅下行至颧部的分支相会合[4]。其病症可见足小趾或足跟掣引疼痛、腘窝部挛急、脊背反张、肩不能抬举、腋部和缺盆牵掣疼痛不能左右活动[4]。治以“燔针劫刺”,以局部取穴为主[4]。
足太阳经筋[4]
4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8.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5.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59.
-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4.
治疗仲春痹的穴位
- 输
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输通或灌注·输:输指输通或灌注。见《黄帝...
- 神府
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针灸甲乙经》:喉痹,食不下,鸠尾主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风...
- ????
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针灸甲乙经》:喉痹,食不下,鸠尾主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风...
- 臆前
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针灸甲乙经》:喉痹,食不下,鸠尾主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风...
- ??骬
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针灸甲乙经》:喉痹,食不下,鸠尾主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风...
- 更多治疗仲春痹的穴位
古籍中的仲春痹
- 《类经》:[十七卷疾病类]六十九、十二经筋痹刺
痛为输,即其痛处是穴也。下准此。燔音凡。)名曰仲春痹。(仲春痹者,足太阳之经,应二月之气也。此与阴...
-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三]痹
,入腋下,上出缺盆,故为此病。)治在燔针,名曰仲春痹也。(仲春痹者,足太阳之经应二月之气也,此以手...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三·身度]经筋
堂》根据穴疗筋病者,此乃根据脉引筋气也。)名曰仲春痹。(圣人南面而立,上覆于天,下载于地,总法于道...
- 《灵素节注类编》:[卷三营卫经络总论]经解
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薛生白注∶十二经脉之外,复有经筋者,盖经脉...
- 《针灸大成》:[卷七]十二经筋(《节要》)
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足少阳之筋,起于小趾次趾,上结外踝,上循胫...
- 更多古籍中的仲春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