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冲

目录

1 拼音

zhōng chōng

2 英文参考

Zhōngchōng PC9[中国针灸学词典]

zhōngchō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9[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C9[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中冲
汉语拼音Zhongchong
罗马拼音Chungchung
美国英译名Middle Flush
各国代号中国PC9
日本9
法国莫兰特氏MC9
富耶氏MC9
德国MH9
英国Cx9
美国EH9

中冲为经穴名(Zhōngchōng PC9)[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厥阴心包经[1]。中冲是手厥阴心包经的井穴,五行属木[1][2]。中即中间,冲即冲要,此穴在中指端冲要处,故名中冲[2]。中冲穴主要用于神志病、热病及舌疾:如心痛,心烦,中风昏迷,中暑,热病汗不出,目赤,舌强不语,舌下肿痛,小儿夜啼,掌中热,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昏迷,舌强肿痛,热病,昏厥,小儿惊风,休克,癔症,癫痫,胃脘疼痛,霍乱吐泻,头痛,肘痛,掌热,热病心烦,身热如火,晕厥,惊风,脑出血,癔病,高血压,心绞痛,心肌炎,舌炎,结膜炎等。

4 中冲穴的别名

手心主(《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王冰注)。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

6 穴名解

中即中间,冲即冲要,此穴在中指端冲要处,故名中冲[2]

中指方位而言,不偏之谓中。冲,直上曰冲,并有冲要、通达之义。手厥阴心包经之气,中道而行,直达手中指之端,言穴居中指尖端冲要之地,可与少冲、关冲互参。[3]

7 特异性

中冲为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木。

8 所属部位

指端[4]

9 中冲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中冲穴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4]

中冲穴位于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4]

中冲穴位于中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针灸甲乙经》)[5]

一说在“手中指之端”(《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中冲穴在手厥阴心包经中的位置

中冲穴在指端的位置

中冲穴在指端的位置

中冲穴在指端的位置(肌肉)

中冲穴在指端的位置(骨骼)

10 中冲穴的取法

仰掌,在手中指尖端之中央取穴。

中冲穴位于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5]

仰掌,当手中指尖的中点,距指甲游离缘约0.1寸处取穴[6]

快速取穴:俯掌,在手中指尖端的中央取穴即是中冲穴[7]

11 中冲穴穴位解剖

中冲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指腱鞘及鞘内指深屈肌腱、末节指骨粗隆。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分布着正中神经之指掌侧固有神经。皮厚,富有汗腺,但没有汗毛和皮脂腺。穴位皮肤由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的指背支分布。该部位神经末稍非常丰富,角觉特别灵敏,可辨别物体的质地和形态。指掌侧的皮下脂肪积聚成球,有纤维隔介于其间,皮肤连于指骨骨膜及腱鞘,指掌侧固有神经伴行的同名动脉,发出指掌支,在指端形成丰富的血管网,营养指骨、关节、腱膜和皮肤。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7]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有指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分支)和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分布[8]

布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8]

12 中冲穴的功效与作用

中冲穴具有苏厥开窍,清心泄热的功效。

中冲穴有清心泄热、开窍苏厥作用[8]

中冲穴是心包经的井穴,可清心泻火、开窍醒神,以治疗心火上扰之证及神昏等[9]

中冲穴系心包经之井穴,有通心络、开神窍、回阳救逆之功。其所治症为身热,烦渴,舌强,耳鸣,总为泻热也。本穴治头痛如破、身热如火、心痛、烦满、热血攻心、掌热、心烦闷、舌肿痛、痰涎壅盛、牙关紧闭、暴仆等症,均以放血为佳。[9]

按中冲、劳宫2穴,居本经之末,下接手少阳之经,本经属心包络,中医称为阴血之母。本经行径,直冲而进。凡经络之直冲之处,较迂曲处行动为速。以其行速,则血气因之充盛,血气盛,则旋泻之力大,故于各经末端之穴,多用泻法。所云本经末端,血行加速者,验其中指根动脉,较其他指根动力独大,可证也。[9]

13 中冲穴主治病证

中冲穴主要用于神志病、热病及舌疾:如心痛,心烦,中风昏迷,中暑,热病汗不出,目赤,舌强不语,舌下肿痛,小儿夜啼,掌中热,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昏迷,舌强肿痛,热病,昏厥,小儿惊风,休克,癔症,癫痫,胃脘疼痛,霍乱吐泻,头痛,肘痛,掌热,热病心烦,身热如火,晕厥,惊风,脑出血,癔病,高血压,心绞痛,心肌炎,舌炎,结膜炎等。

中冲穴主要用于神志病、热病及舌疾:如心痛、心烦、中风昏迷;中暑、热病汗不出、目赤;舌强不语、舌下肿痛、小儿夜啼、掌中热、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等[9]

中冲穴主治心痛、昏迷、舌强肿痛、热病、小儿夜啼、中暑、昏厥[9]

中冲穴主治  心烦,心痛;中风昏迷,昏厥,小儿惊风,休克,癔症,癫痫;胃脘疼痛,霍乱吐泻;舌下肿痛,舌强不语;头痛,肘痛,掌热[9]

中冲穴主治中风昏迷,热病心烦,身热如火,舌强不语,晕厥,头痛,心痛,中暑,惊风等[9]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昏迷,休克,脑出血,中暑,癔病,癫痫,小儿惊风;

2.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心绞痛,心肌炎;

3.其它:小儿消化不良,舌炎,结膜炎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9][9]

一般直刺0.1~0.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9][9]

注意:孕妇禁用[9]

14.2 灸法

可灸[9][9]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9]

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注意:孕妇禁用[9]

15 中冲穴的配伍

中冲穴配人中、内关治休克[9]

中冲穴配命门治身热[9]

中冲穴配廉泉治舌下肿痛[9]

中冲配水沟、内关,治昏厥[9]

中冲配水沟、太冲、劳宫、曲泽,治中风昏迷[9]

中冲配大椎、曲池、曲泽,治中暑[9]

中冲配少商、商阳、少冲,治不省人事、牙关紧闭[9]

中冲配劳宫、大陵,有清心泄热的作用,主治掌中热。

中冲配人中、廉泉,有清心开窍的作用,主治舌强肿痛。

中冲配少商、合谷,有开窍苏厥,清心泄热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16 特效按摩

用较重的手法掐中冲穴,或用硬物,如发夹,捻按中冲穴约10秒钟,可治疗晕车、中风昏迷、中暑等症状[9]

17 文献摘要

《脉经》: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春当刺中冲,夏刺劳宫……

《针灸甲乙经》:热病烦心,心闷而汗不出,掌中热,心痛,身热如火,浸淫烦满,舌本痛,中冲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舌本痛。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热病烦闷,汗不出,掌中热,身如火,心痛,烦满,舌强。

《类经图翼》:主治热病汗不出,头痛如破,身热如火,心痛烦满,舌强痛,中风不省人事。

《针灸大成》:惊风,灸中冲、印堂、合谷,各数十壮。

《医宗金鉴》: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

《百症赋》:廉泉、中冲,舌下肿痛堪取。

《玉龙歌》:中风之证症非轻,中冲二穴可安宁,先补后泻如无应,再刺人中立便轻。

18 中冲穴研究进展

18.1 对视野的影响

针刺中冲对视野有一定影响,而且与经络感传有关。针刺中冲,感传前红、绿色周边视野均正常,诱发感传后,可测得红、绿色周边视野明显缩小。[9]

18.2 对心率的影响

动物实验证明,针刺狗的“中冲”,可引起心率减慢[9]

19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6.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1.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6.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84-285.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0.
  9.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84-28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