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

目录

1 拼音

zhí yè xìng jí xìng lǜ yǐ suān zhòng dú

2 英文参考

occupational acute monochloroacetic acid poisoning

3 概述

在职业活动中,氯乙酸可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和胃肠等途径侵入人体,导致中毒,其中90%以上的急性氯乙酸中毒是经灼伤皮肤吸收氯乙酸所致。短期接触氯乙酸后,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烦躁等症状或出现眼疼痛、流泪、羞明、结膜充血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于脱离接触后72 h内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1]

4 急性氯乙酸中毒的临床表现

急性氯乙酸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早期可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症状,表现为定向力障碍、烦躁、谵妄和惊厥等,随后出现中枢抑制和昏迷。也有报道氯乙酸中毒后中枢兴奋和抑制交替出现。反复抽搐多发生在中度中毒以上者。意识障碍分级诊断见GBZ 76。[1]

5 急性氯乙酸中毒的诊断

5.1 诊断原则

根据短期内接触较大量氯乙酸的职业史,以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等一个或多个器官系统急性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职业卫生学资料,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类似疾病后,方可诊断。[1]

5.2 诊断依据

急性氯乙酸中毒时,代谢性酸中毒和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多见,诊断主要依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并结合临床表现。轻度酸中毒临床表现不明显或仅出现乏力、呼吸稍促、食欲不佳等,随着酸中毒程度加重,临床上可见呼吸加快加深(Kussmaul呼吸),血压下降、心率失常等循环功能明显障碍以及意识障碍等表现。当血气分析示HCO3-15 mmol/L~20 mmol/L、pH7.25~7.32时,为轻度代谢性酸中毒;当血HCO3-10mmol/L~14 mmol/L、pH7.15~7.24时,为中度代谢性酸中毒;当血HCO3-<10><>代谢性酸中毒。[1]

5.3 诊断分级

急性中毒的诊断分级以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肾脏损害的程度作为主要依据。个别经呼吸道吸入(往往同时有经皮吸收)中毒者,尚可出现呼吸系统损害,重者可出现肺水肿。[1]

5.4 5.1 轻度中毒

除接触反应的症状加重外,具备下列表现之一者[1]

a) 轻度意识障碍(见GBZ 76);

b) 轻度中毒性心脏病(见GBZ 74);

c) 轻度中毒性肾病(见GBZ 79);

d) 轻度代谢性酸中毒。

5.5 5.2 中度中毒

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1]

a) 中度意识障碍(见GBZ 76)或反复抽搐;

b) 中度中毒性心脏病(见GBZ 74);

c) 中度中毒性肾病(见GBZ 79);

d) 中度代谢性酸中毒。

5.6 5.3 重度中毒

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1]

a) 重度意识障碍(见GBZ 76);

b) 重度中毒性心脏病(见GBZ 74);

c) 重度中毒性肾病(见GBZ 79);

d) 肺水肿;

e) 重度代谢性酸中毒。

6 急性氯乙酸中毒的防治

防治经皮吸收氯乙酸中毒,首先应在皮肤污染后立即(数秒内)用大量流动清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至少15 min。虽然5%碳酸氢钠溶液清除效果比清水好,但及时彻底冲洗最为重要。对灼伤面积>5%或灼伤深度在深Ⅱ度以上的创面,应尽早进行切痂手术,以减少氯乙酸的吸收量,减轻中毒程度。[1]

急性氯乙酸中毒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应及时给予综合治疗。救治的重点是抗休克、纠正乳酸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保护心肌和防止心血管损害、控制脑水肿和保护肾脏功能。[1]

氯乙酸引起的皮肤灼伤可根据GBZ 51进行诊断和处理。[1]

6.1 创面处理

迅速脱离现场,脱去污染衣物,并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污染创面15 min以上;可继用5%碳酸氢钠溶液湿敷创面,并按化学性皮肤灼伤治疗原则(见GBZ 51)处理。[1]

凡皮肤被氯乙酸灼伤后,不论面积大小,均需医学观察72 h。对皮肤污染面积超过1%者应立即住院,并严密观察心率及血压的变化。[1]

6.2 急性氯乙酸中毒处理

急性氯乙酸中毒病情变化快,应在医学监护下,积极给予对症治疗。[1]

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防治休克,保护心脑肺肾等多脏器功能。其原则与内科治疗相同。[1]

血液净化治疗:主要采用血液透析,目的是尽早清除体内的氯乙酸,并有助于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1]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39—2011 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的诊断[Z].2011-04-2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