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衄散

目录

1 拼音

zhǐ nǜ sǎn

2 概述

止衄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六首。

3 《世医得效方》卷七方之止衄散

3.1 组成

黄芪六钱,赤茯苓、白芍药、当归、干地黄、炙阿胶各三钱[1]

3.2 制法

上药为末[1]

3.3 用法用量

水煎服,或黄芪煎汤调下[1]

3.4 功能主治

《世医得效方》卷七方之止衄散主治气郁衄血[1]

4 《张氏医通》卷十四方之止衄散

4.1 处方

黄耆18克 当归 赤茯苓 白芍药 干地黄 阿胶各9克

4.2 制法

上药研末为散。

4.3 功能主治

《张氏医通》卷十四方之止衄散主治久衄发热。

4.4 用法用量

每次9克,半饥时用麦门冬煎汤调服,一日三次。

4.5 摘录

《张氏医通》卷十四

5 《三因》卷九方之止衄散

5.1 组成

黄耆6钱,赤茯苓3钱,白芍药3钱,当归3钱,生干地黄3钱,阿胶(炙)3钱。

5.2 主治

《三因》卷九方之止衄散主治气虚衄血。

5.3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煎黄耆汤调下。未知,再作。

5.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5.5 各家论述

1.《医方考》:饥困劳役而动其火,其人本虚可知矣。虚火可补,故用黄耆、当归、阿胶甘温之品以补之;然赤茯苓能导丙丁(之火从小水而下行),白芍药能收阴气,生地黄能凉血热,三物者,去血中之热,自是冲和,与芩、连苦寒之剂殊别。实火宜用连、芩,虚火则惟此类为宜也。

2.《血证论》:生地凉血,当归和血,白芍降血,阿胶秉阿水潜行地中之性,能潜伏血脉,此最易见者也。妙在黄耆运气摄血,则血不外泄;赤苓渗水利气,则引血下行。但黄耆一味,气虚者得之,则鼓动充满,而血得所统矣;设气实者得之,以水济水,以涂附涂,益气横决,愈逼血妄行矣。此用方者,所以贵有加减。

6 《普济方》卷一八九方之止衄散

6.1 组成

黄耆6钱,赤获苓2两,白芍药2两,当归2两,生地黄2两,阿胶2两,甘草2两,柏叶1把。

6.2 主治

《普济方》卷一八九方之止衄散主治气虚发衄。

6.3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煎黄耆汤送下。

6.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7 《元和纪用经》方之止衄散

7.1 组成

绵黄耆1两半,赤茯苓7钱半,赤白芍药7钱半,当归5钱,炙阿胶5钱,熟干地黄5钱。

7.2 主治

《元和纪用经》方之止衄散主治衄血。

7.3 用法用量

上切,炒干,研末。黄耆煎汤调方寸匕,未定加2匕。不过3服。服药后勿令卧。

8 《喉科心法》卷下方之止衄散

8.1 组成

蒲黄1钱,建青黛1钱,滴乳香1钱(去油),净没药1钱(去油),真血竭1钱,明硼砂1钱。

8.2 主治

《喉科心法》卷下方之止衄散主治凡刀误用致血出不止,并舌衄等证。

8.3 用法用量

用少许,吹入刀患处。即效。

8.4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

9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