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 概述
止衄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六首。
3 《世医得效方》卷七方之止衄散
3.1 组成
黄芪六钱,赤茯苓、白芍药、当归、干地黄、炙阿胶各三钱[1]。
3.2 制法
上药为末[1]
3.3 止衄散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4 《张氏医通》卷十四方之止衄散
4.1 处方
黄耆18克 当归 赤茯苓 白芍药 干地黄 阿胶各9克
4.2 制法
上药研末为散。
4.3 功能主治
4.4 止衄散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张氏医通》卷十四
5 《三因》卷九方之止衄散
5.1 组成
黄耆6钱,赤茯苓3钱,白芍药3钱,当归3钱,生干地黄3钱,阿胶(炙)3钱。
5.2 主治
《三因》卷九方之止衄散主治气虚衄血。
5.3 止衄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煎黄耆汤调下。未知,再作。
5.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5.5 各家论述
1.《医方考》:饥困劳役而动其火,其人本虚可知矣。虚火可补,故用黄耆、当归、阿胶甘温之品以补之;然赤茯苓能导丙丁(之火从小水而下行),白芍药能收阴气,生地黄能凉血热,三物者,去血中之热,自是冲和,与芩、连苦寒之剂殊别。实火宜用连、芩,虚火则惟此类为宜也。
2.《血证论》:生地凉血,当归和血,白芍降血,阿胶秉阿水潜行地中之性,能潜伏血脉,此最易见者也。妙在黄耆运气摄血,则血不外泄;赤苓渗水利气,则引血下行。但黄耆一味,气虚者得之,则鼓动充满,而血得所统矣;设气实者得之,以水济水,以涂附涂,益气横决,愈逼血妄行矣。此用方者,所以贵有加减。
6 《普济方》卷一八九方之止衄散
6.1 组成
黄耆6钱,赤获苓2两,白芍药2两,当归2两,生地黄2两,阿胶2两,甘草2两,柏叶1把。
6.2 主治
《普济方》卷一八九方之止衄散主治气虚发衄。
6.3 止衄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煎黄耆汤送下。
6.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7 《元和纪用经》方之止衄散
7.1 组成
绵黄耆1两半,赤茯苓7钱半,赤白芍药7钱半,当归5钱,炙阿胶5钱,熟干地黄5钱。
7.2 主治
《元和纪用经》方之止衄散主治衄血。
7.3 止衄散的用法用量
上切,炒干,研末。黄耆煎汤调方寸匕,未定加2匕。不过3服。服药后勿令卧。
8 《喉科心法》卷下方之止衄散
8.1 组成
蒲黄1钱,建青黛1钱,滴乳香1钱(去油),净没药1钱(去油),真血竭1钱,明硼砂1钱。
8.2 主治
《喉科心法》卷下方之止衄散主治凡刀误用致血出不止,并舌衄等证。
8.3 止衄散的用法用量
用少许,吹入刀患处。即效。
8.4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
9 参考资料
古籍中的止衄散
- 《血证论》:[卷二]鼻衄
。加荆芥粉葛蒲黄茅根生地童便。久衄血虚。用丹溪止衄散。加茅花黄芩荆芥杏仁。以上数方。鼻塞者。俱加麝...
- 《类证治裁》:[卷之二]衄血论治
则治凉泻,犀角地黄汤、七汁饮。久衄则治须滋养。止衄散、生脉散。更以血色之鲜浓暗淡辨之,且火迫致衄,...
- 《张氏医通》:[卷五诸血门]衄血
劳役过伤而致者。无论是何经络。并宜茅花煎汤。调止衄散。或四物加犀角、丹皮、沉香。六脉弦细而涩。按之...
- 《丹溪心法》:[卷二]衄血二十二
于脑,血上溢于脑,所以从出。凡鼻衄,并以茅花调止衄散,时进淅二泔,仍令其以麻油滴入鼻,或以萝卜汁滴...
- 《证治准绳·杂病》:[第三册诸血门]鼻衄出血
鼻通于脑,血上溢于脑,所以从鼻而出。宜茅花汤调止衄散,时进折二泔,仍令其以麻油滴入鼻,或以莱菔汁滴...
- 更多古籍中的止衄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