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丸

目录

1 拼音

zhī mǔ wán

2 《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2.1 方名

知母丸

2.2 组成

知母(焙)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犀角(镑)半两,铅霜半两,鸡膍胵(炙)半两,土瓜根半两,白茯苓(去黑皮)3分,黄连(去须)3分,金箔20片。

2.3 主治

消渴,消中久不愈。

2.4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煎人参汤送下。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3 《幼幼新书》卷十七引《婴孺方》

3.1 方名

知母丸

3.2 组成

知母1两,甘草(炙)1两,常山1两,麻黄(去节)2两。

3.3 功效

除热下气。

3.4 主治

少小疟有痞,坚满癖疾。

3.5 用法用量

每服5丸,1日3次。比至欲发,3服毕,非发日亦可服。

3.6 加减

若加大黄1两,能治骨间热,卧不安。

3.7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4 《普济方》卷一九八

4.1 方名

知母丸

4.2 组成

知母、贝母、草果、甘草、鳖甲(酥浸9炙)、常山(细切,用淡豆豉1合,米泔1升,同煎干)各等分。

4.3 主治

疟疾,脾寒。

4.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当发日入麝香酒送下。

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5 《圣惠》卷七十五

5.1 方名

知母丸

5.2 组成

知母2两。

5.3 主治

妊娠月未足,似欲产,腹中痛。妊娠顿仆。

5.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粥饮下,不拘时候。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6 《幼幼新书》卷二十二引《朱氏家传》

6.1 方名

知母丸

6.2 组成

知母6分,鳖甲4分(炙),牡蛎3分,枳壳3分(炒,去瓤),大黄12分(纸裹,煨熟)。

6.3 主治

小儿腹痛不调,兼癖气。

6.4 用法用量

每服5丸,饮下。大人以意下服。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7 《普济方》卷一六二

7.1 方名

知母丸

7.2 组成

知母、贝母、甜葶苈(炒黄色)、杏仁(去皮,研)各等分。

7.3 主治

远年近日,一切咳嗽,不得眠卧者;及远年上气喘嗽。

7.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临卧淡姜汤送下;蜜汤亦可。

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饧糖笼内蒸7遍,与药末相合为丸,如豌豆大。

8 《外台》卷十三引《广济方》

8.1 方名

知母丸

8.2 组成

知母3两,常山3两,甘草(炙)2两,大黄2两,麻黄(去节)2两,黄芩2两,杏仁2两(去尖皮,熬),蜀漆(洗)1两,牡蛎1两(熬)。

8.3 功效

除热消饮,治寒热,和胃气,利小便。

8.4 主治

瘦病,及久阴黄等。少小、大人胁下有疾,心下癖癥,头中苦痛,微眩面黄,小便赤色,往来寒热,手足厥冷,不能饮食,夏秋转甚,令人淋沥;或苦手足烦躁,或疟病之后,余疹不除,朝瘥夕增,乍寒乍热,心胸下有疹结,及连疟后疾不止;或是温疫,或欲作疟,头项苦强,或胸膈间痰热癖饮;小儿痞疹,胁下癥坚;及伤寒后7-8日结热,痰积不除,久则寒热头痛,逆害食饮,胃中烦躁,夜卧苦烦,朝愈夕甚,有如温疟,此是热结不去,胸膈间痰热留饮,面黄,小儿壮热,诸癖。

8.5 用法用量

每服7丸,空心下。服后心闷即吐,是此病出候,不唾更渐加2丸。

8.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8.7 用药禁忌

忌猪肉、及葱、酒、面、海藻、菘菜、生菜等。

9 《圣济总录》卷三十五

9.1 方名

知母丸

9.2 组成

知母(焙)2两半,乌梅肉(炒)2两半,肉苁蓉(切,焙)2两,常山2两,豉(炒)2两,甘草(炙,锉)1两半,人参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

9.3 主治

诸疟。

9.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温酒送下。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