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汤

目录

1 拼音

zhī mǔ tāng

2 处方

知母6克 贝母9克 干葛9克 芍药9克 石膏12克(碎,裹)黄芩9克 杏仁3克(去皮、尖、双仁)栀子仁9克(擘)

3 制法

上药八味,切。

4 功能主治

治伤寒骨节疼痛,头痛,眼睛疼,咳嗽。

5 用法用量

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为三服。约过一小时服一次。

6 注意

服药期间,忌食蒜、面七日。

7 摘录

《外台秘要》卷二引《延年秘录》

8 《本事》卷四

8.1 方名

知母汤

8.2 组成

知母1两,麻黄(去根节)半两,黄耆(蜜炙)半两,甘草(炙)半两,羌活(洗去土)半两,白术半两,枳壳(去瓤锉,麸炒)半两。

8.3 主治

游风攻头面,或四肢作肿块。

8.4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牛蒡子100料,研碎,煎至7分,温服,1日3-4次。

8.5 加减

觉冷,不用牛蒡子。

8.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8.7 临床应用

面、手浮肿:有一达官,其母年七十中风,手足拘挛,平日只是附子之类扶养,一日面浮肿,手背亦肿。寻常有一国医供药,诊云是水病。欲下大戟、牵牛以导之,其家大惊忧惶。召予议之,子曰:《素问》称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此服附子大过,正虚风生热之证。咽必噎塞,膈中不利。诚言,予乃进升麻牛蒡团参汤,继以知母汤,三日悉愈。

8.8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知母气味苦寒,入足阳明少阴;麻黄气味辛温发散,入足太阳;黄耆气味甘平,入足太阴;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羌活气味辛甘平,入足太阳;白术气味甘温微苦,入足太阴;枳壳气味苦寒,入足太阴;牛蒡子气味辛凉,入手太阴。此治游风攻头面,或四肢作肿发块致手足拘挛,以甘平之品护其正,以苦寒之药熄其风,以辛温表散之药泄其邪,则邪散风熄正旺气和而痊安矣。

9 《活幼心书》卷下

9.1 方名

知母汤

9.2 组成

知母半两,甘草半两,贝母3钱,羌活3钱,滑石(别研)3钱,大黄3钱,小麦子3钱,麻黄(去节存根,锉碎,汤泡滤过,焙干)1钱半,苦葶苈1钱半,诃子肉1钱半,薄荷(去梗)2钱。

9.3 主治

齁(鼻合)气喘,痰鸣,发热,咳嗽,恶风。

9.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2片,煎7分,温服,不拘时候。

10 《外台》卷三引《延年秘录》

10.1 方名

知母汤

10.2 组成

知母2两,枳实3两(炙),栀子仁3两,豉1升(熬,别裹)。

10.3 主治

欲似天行4-5日热歇后,时来时往,恶寒微热,不能食者。

10.4 用法用量

以水6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3次温服。如人行8里1服。

10.5 制备方法

上切。

10.6 用药禁忌

忌蒜、面。

11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11.1 方名

知母汤

11.2 组成

知母3两,独活(去芦头)3两,葛根(锉)3两,白术3两,甘草(炙)2两,石膏(碎)2两,桂(去粗皮)2两,芍药2两,防风(去叉)2两,半夏(生姜汁制)半两。

11.3 主治

产后中风,烦闷发热,渴燥头痛。

11.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酒少许,入生姜半分(切),同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1.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2 《普济方》卷一三二

12.1 方名

知母汤

12.2 组成

知母1两,葛根1两,白术1两,甘草1两(炙)。

12.3 主治

阳明病,身冷而内烦者。

12.4 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煮取1升5合,去滓,温服5合。

12.5 制备方法

上锉。

13 《普济方》卷一六○

13.1 方名

知母汤

13.2 组成

紫苏(连茎叶)1两,知母(焙)1两,贝母(去心)1两,款冬花1两,五味子1两,人参1两,桑根白皮(锉)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半两,甘草(炙,锉)半两。

13.3 主治

咳逆,痰喘气促。

13.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入生姜3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3.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4 《医略六书》卷三十

14.1 方名

知母汤

14.2 组成

知母1钱半(酒炒),柴胡5分,白芍1钱半(酒炒),黄芩1钱半(酒炒),甘草8分,桂心8分。

14.3 主治

产后心中烦闷,乍寒乍热,脉沉数者。

14.4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温服。

14.5 各家论述

产后邪热抑遏于三焦,营阴暗耗于经脉,故心中烦闷,乍寒乍热不已焉。柴胡疏腠理之伏热;黄芩清胸中之烦闷;白芍敛阴和血,以清乍热之源;桂心温营暖血,以壮乍寒之本;知母润燥泻热;甘草泻火缓中也。水煎热服,使伏邪外解则遏热自化,而经腑清和,其心中之烦热无不自解,何乍寒乍热之不瘳哉?

15 《医彻》卷四

15.1 方名

知母汤

15.2 组成

知母1钱,麦门冬1钱,竹茹1团,广皮7分,炙甘草3分,茯苓1钱。

15.3 主治

子烦。

15.4 用法用量

灯心20根,加生姜1片,水煎服。

16 《外台》卷二引《延年秘录》

16.1 方名

知母汤

16.2 组成

知母2两,贝母3两,干葛3两,芍药3两,石膏4两(碎,裹),黄芩3两,杏仁1两(去皮尖及双仁),栀子仁3两(擘)。

16.3 主治

伤寒骨节疼,头痛,眼睛疼,咳嗽。

16.4 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取2升5合,去滓,分为3服。如人行8-9里再服。

16.5 制备方法

上切。

16.6 用药禁忌

忌蒜、面7日。

17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17.1 方名

知母汤

17.2 组成

知母(焙)1两,牵牛子(炒)1两,山栀子仁1两,大黄(锉,炒)1两,黄芩(去黑心)1两,牡丹(去心)1两,麻黄(去根节)1两,荆芥穗1分,滑石1分,虎杖1分,射干1分,羌活(去芦头)1分,杏仁1分,连翘半两,半夏2钱(以生姜2钱同捣,捏饼子,晒干)。

17.3 主治

伤寒毒气滋盛,蒸于肌肤,发为赤斑,通身大热,头重疼痛,精神昏乱。

17.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

17.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8 《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18.1 方名

知母汤

18.2 组成

知母(焙)半分,柴胡(去苗)半分,麦门冬(去心,焙)半分,甘草(炙)半分,葱白3茎。

18.3 主治

伤寒后劳复,小腹硬,卵缩,(疒丂)痛欲死。

18.4 用法用量

以水1盏,浸1宿,次日煎,令水欲尽,下童便2盏,豉半合,煎5-6沸,下地黄汁3合,更煎微沸,去滓,空腹顿服。微利即愈。

18.5 制备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19 《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19.1 方名

知母汤

19.2 组成

知母1两,栝楼根1两,甘草(微炙)1两,石膏2两。

19.3 主治

伤寒烦躁不解,脉大,喘热头疼。

19.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入粳米少许,煮米熟,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9.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0 《圣济总录》卷三十五

20.1 方名

知母汤

20.2 组成

知母(切,焙)3分,常山(细锉)3分,松萝3分,桔梗(去芦头,切,炒)3分,柴胡(去苗)3分,鳖甲(醋浸,炙令黄,去裙襕)3分,橘叶3分。

20.3 主治

劳疟,热多寒少。

20.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加柳枝心7枚,童便半盏,煎至7分,去滓,未发前温服。

20.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1 《圣济总录》卷一一○

21.1 方名

知母汤

21.2 组成

知母1两,茺蔚子1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大黄(锉,炒)1两,五味子1两,黄芩(去黑心)1两,车前子1两半,芒消半两。

21.3 功效

除热。

21.4 主治

眼生风粟。

21.5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水1盏,煎至5分,去滓,食后温服。

21.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2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22.1 方名

知母汤

22.2 组成

知母1两半,石膏(碎)3两,升麻(锉)1两,甘草(炙,锉)1两,竹叶1握(切),白粳米1合,枇杷叶(拭去毛)3分。

22.3 主治

脾瘅,身热口甘,咽干烦渴。

22.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

22.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3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23.1 方名

知母汤

23.2 组成

知母1两,地骨皮1两,升麻1两,犀角屑1两,人参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柴胡(去苗)1两,石膏2两,鳖甲(醋炙令黄,去裙襕)2两,甘草(生,锉)半两,赤茯苓(去黑皮)3两。

23.3 主治

疟病,发热烦渴,咽干口燥,身黄怠惰,小水涩滞。

23.4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水1盏半,入香豉50粒,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3.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4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24.1 方名

知母汤

24.2 组成

知母(焙)半两,柴胡(去苗)3分,茵陈蒿3分,甘草(炙,锉)3分,常山(炒)3分,鳖甲(去裙襕,醋炙)3分。

24.3 主治

肝黄。齿黄,目如丹赤,口燥热渴,气力虚劣,身体青黄。

24.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入豉100粒,同煎至7分,去滓,投入炼了猪脂半合,搅匀,食前温服。吐、利为度。

24.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5 《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25.1 方名

知母汤

25.2 组成

知母(焙)2两,泽泻2两,白茯苓(去黑皮)2两,黄芩(去黑心)2两,生姜(切)2两,小麦8合(洗净),大枣15枚(去核),淡竹叶(切)1升半,甘草(炙)2两。

25.3 主治

膈消,胸中烦渴。

25.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2盏,煎1盏,去滓,食后温服。

25.5 制备方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26 《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26.1 方名

知母汤

26.2 组成

知母(切,焙)1两,防风(去叉)1两,黄芩(去黑心)1两,甘草(炙)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赤茯苓(去黑皮,锉)1两,升麻1两。

26.3 主治

妊娠虚烦懊热。

26.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生姜3片,同煎至7分,入竹沥少许,搅匀,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7 《圣济总录》卷十六

27.1 方名

知母汤

27.2 组成

知母(焙)半两,升麻半两,子芩半两,葛根(锉)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甘草(炙)1分,石膏(研)1两。

27.3 主治

头痛口干,烦闷寒热。

27.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

27.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8 《圣济总录》卷十二

28.1 方名

知母汤

28.2 组成

知母(焙)半两,人参半两,赤茯苓(去黑皮)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甘草(炙,锉)半两,地骨皮(去土)半两,黄芩(去黑心)1分。

28.3 功效

凉心经。

28.4 主治

风热攻头面壅盛,虚烦。

28.5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入竹叶10片,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

28.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9 《伤寒微旨论》卷上

29.1 方名

知母汤

29.2 组成

知母1两,麻黄(去节)1两,升麻1两,石膏2两,甘草1两半。

29.3 主治

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患伤寒,两手脉浮数或紧或缓,三部俱有力,无汗恶风。

29.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入生姜1块,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29.5 加减

如3-5服后,犹恶风者,加麻黄、升麻各半两。

30 《千金》卷三

30.1 方名

知母汤

30.2 组成

知母3两,芍药2两,黄芩2两,桂心1两,甘草1两(一方有生地黄,无桂心)。

30.3 主治

产后乍寒乍热,通身温壮,胸心烦闷。

30.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5升,煮取2升半,分3服。

30.5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知母、芍药、黄芩统治内外之热,妙用尤在桂心辛散,不独收摄上浮之火,且使上三味无遏闭之虞,更以甘草和其寒热,烦闷自除矣。

31 《圣济总录》卷一二六

31.1 方名

知母汤

31.2 组成

知母(焙)、连翘、木通(锉)、桂(去粗皮)、柴胡(去苗)、玄参、漏芦(去芦头)、大黄(锉,炒)、犀角屑各等分。

31.3 主治

瘰疬,乍寒乍热。

31.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下朴消少许,搅动,空心温服。以利为度。

31.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2 《圣济总录》卷九十

32.1 方名

知母汤

32.2 组成

知母(焙)1两,贝母(去心)1两,百合1两,半夏(汤洗去滑,生姜汁制,炒干)1两,防己1两,枇杷叶(去毛,焙)1两,草乌头(去皮尖,炒)半两,苦葶苈(隔纸炒)半两,甜葶苈(隔纸炒)半两,百部半两。

32.3 主治

虚劳咳嗽,兼咯血、吐血。

32.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入红绵子少许,乌梅3枚,煎至半盏,去滓温服。

32.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