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智龄 (最后修订于2018/2/6 17:36:24)[共100字]
摘要:智龄即智力年龄(mentalage;MA),又称心理年龄,是反映儿童智力水平高低的指标。注:在编制的量表中,按年龄分组编制测查项目,若被试者通过3岁的测查项目,就表示他使用该量表测查的智力年龄为3岁。......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高危新生儿的早期干预治疗
化、脑发育不良、脑积水等。将28例患儿随机抽样,单号为干预组、双号为对照组。共14对配对观察。 1.2新生儿高危因素的分布情况见表1。 表1新生儿高危因素的分布情况(略) 1.3干预方法以现有智龄水平为训练起点,以家庭训练为主(即由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员参与),强调以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基地,将训练与游戏融为一体,在生活中随时加以强化。从新生儿开始按程序指导家长进行早期训练。每例受训小儿定期来门
- 儿童遗尿症
间(约3~6个月)不尿床,尔后再发生遗尿者。与睡眠障碍有关的遗尿,绝大多数是属原发性遗尿症。本症通常可自愈,随年龄增大后遗尿消失,大多数在8岁以后就停止尿床。检查须符合以下3项:①5岁或5岁以上(或智龄4岁以上)反复有不自主排尿(日间或夜间);②遗尿严重程度:5~6岁儿童,每月至少有2次遗尿,6岁以上儿童每月至少有1次遗尿:③不是由于神经系统损害、癫痫、躯体疾病或药物所引起遗尿。治疗针对遗尿的原因
- 0至7岁孤独症52例气质分析
游戏不感兴趣,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共鸣;部分儿童自娱自乐,与周围环境缺乏交往,缺乏响应的观察和应有的情感反映,象在陌生环境、对陌生人及父母是否在场亦无相应反应;缺乏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技巧,不能以适合其智龄的方式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如仅以拉人、推人、搂抱行为与同伴交往的方式。不会恰当地运用目光的注视、面部表情、手势、姿势与人交流;使其对外界变化反映敏感性低,不善察言观色。孤独症儿童口语发育延迟或不会
- 《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四草之三]益智子
(宋《开宝》)【释名】时珍曰∶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也,与龙眼名益智义同。按苏轼记云∶海南产益智,花实皆长穗,而分为三节。观其上中下节,以候早中晚禾之丰凶。大丰则皆实,大凶皆不实,罕有三节并熟者。其为药只治水,而无益于智,其得此名,岂以其知岁耶?此亦一说也,终近穿凿。【集解】藏器曰∶益智出昆仑及交趾国,今岭南州郡往往有之。顾微《广州记》云∶其叶似襄荷,长丈余。其根上有小枝,高八九寸,无华萼。茎如
- 《本草简要方》:[卷之三草部二]益智子
主治。和中。调气。开郁涩精。益脾胃。补肾虚。益智和中汤。益智仁五分。白芍一钱五分。归身黄升麻炙草各一钱。丹皮柴胡葛根半夏各五分。桂枝四分。肉桂一分。干姜(炮)二分。研粗末。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益智和中。益智散。益智子一两。附子(炮)缩砂仁丁香浓朴黄白术白茯苓陈皮川芎高良姜藿香叶当归各七钱五分。人参桂心各五钱。咀。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服。治妇人脾胃久虚。气弱
- 《本草乘雅半偈》:[第十帙]益智子
(宋开宝)智者心有所知,知必有言,岂不知岁耶。【气味】辛温,无毒。【主治】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利三焦,调诸气。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盐同煎服,有奇验。【核】曰∶出昆仑国,及交址,今岭南州郡,往往有之。顾微广州记云∶叶似荷,长丈余;根上有小枝,高七八寸;无花萼;另作叶如竹箭,子从心出。一枝有十子丛生,大如小枣。核黑皮白,核小者佳,含之能摄涎秽;或四破去核,取外皮蜜煮为
- 《太平圣惠方》:[卷第四]补心益智及治健忘诸方
夫心者,精神之本,意智之根,常欲清虚,不欲昏昧,昏昧则气浊,气浊则神乱,心神乱则血脉不荣,气血俱虚,精神离散,恒多忧虑,耳目不聪,故令心智不利而健忘也。补心虚,治健忘,久服聪明益智,茯神散方。茯神(三分)熟干地黄(一两)人参(三分去芦头)龙骨(三分)菖蒲(三分)远志(半两去心)天门冬(一两去心)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三)钱,以水一中盏,入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孔子大圣智补心虚健
- 《本草述钩元》:[卷八芳草部]益智子
脾主智。是物益脾。故与龙眼同名益智。本出昆仑国及交。今岭南州郡亦有之。二月花连着实。五六月方熟。核黑皮白。含之能摄涎秽。或四破去核。取外皮蜜煮为粽。味极辛美。即名益智粽。仁味苦而辛。气温而香。入足太阴少阴经。主治安神。疗心气不足。益元气。利三焦。治梦泄赤浊。肾虚滑沥。及夜多小便。益脾胃和中。调诸气。疗客寒犯胃。冷气腹痛。多唾。(此由阳摄阴以化。不以退阴为功。)方书治健忘悸。遗精泄泻。下血盗汗。喘
-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七妇人呕吐方论第一]益智子散
治妇人脾胃久虚,气弱,多欲呕吐,全不下食,四肢无力。益智(一两)附子(炮)缩砂仁丁香浓朴黄白术白茯苓陈皮川芎良姜藿香叶当归(各三分)人参桂心(各半两)上咀,每服三钱。姜三片,枣一枚,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无时温服。治妇人脏腑虚冷,脾胃气弱,食则呕吐,水谷不消。丁香散。《妇人大全良方》南宋·嘉熙元年陈自明公元1237年
-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腑方好忘第七]菖蒲益智丸
治善忘恍惚,破积聚,止痛安神定志,聪耳明目方。菖蒲附子远志人参桔梗牛膝(各五分)茯苓(七分)桂心(三分)上八味为末,蜜丸如梧子,一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日二夜一,禁如药法。养命开心益智方干地黄人参茯苓(各二两)远志肉苁蓉菟丝子(各三两)蛇床子(二分)上七味治,下筛,服方寸匕,日二,忌食兔肉,余无忌。《备急千金要方》唐·永微三年孙思邈公元652年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十诸汤]益智汤
治一切冷气,呕逆恶心,脐腹胁肋,胀满刺痛,胸膈痞闷,饮食减少。益智仁(四斤半)京三棱(煨,一斤半)干姜(炮,三两)青皮蓬莪术陈皮(各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不拘时候。常服顺气宽中,消宿冷,调脾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刊于宋·元丰年间太平惠民和剂局所公元1078年-1085年
- 《本草从新》:[卷二草部]益智子
燥脾胃、补心气命门。辛热。本脾药。兼入心肾。主君相二火。补心气命门之不足。能涩精固气。又能开发郁结。使气宣通。温中进食。摄唾涎。(胃冷则涎涌。)缩小便。(肾与膀胱相表里、益智辛温固肾、盐水炒、同乌药等分、酒煮山药糊丸、盐汤下、名缩泉丸。)治客寒犯胃。冷气腹痛。呕吐泄泻。泄精崩带。血燥有热。因热而崩带遗浊者。不可误人也。出岭南。形如枣核。取仁。盐水炒。(腹胀忽泻不止、诸药不效、浓煎益智饮之。)《本草
- 《鸡峰普济方》:[卷第七心]益智散
若痛如针刺其心而痛甚者此脾受邪气以其脉上膈注心中邪气随经直干于心诊其脉缓甚谓之脾乌头(四两)益智(三两)干姜(三两)青皮(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盐一字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960-1279年
- 《鸡峰普济方》:[卷第七心]如智丸
木香末硫黄(各半两)密陀僧(一两)附子(半两炮去皮为末醋煮成膏)上为细末将三味为末研匀以附子膏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茶下《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960-1279年
- 《本草便读》:[草部香草类]益智仁
\r益智仁\pq56.bmp\r补心脾。益火消阴。缩泉止唾。味辛苦。气香性热。固肾培元。暖胃祛寒。呕可平而痛可止。温中进食。滞能宣导郁能开。(益智仁味苦辛。性热气香。入心脾肾。补火生土。能摄纳上下诸气。缩泉止唾。惟芳香之气。独喜归脾。故能启脾胃。进饮食。开郁结。散寒邪。而阴虚有火者为不宜耳。)《本草便读》清张秉成公元1644-1911年
- 《博济方》:[卷一血证]如智散
治五心虚烦,夜多盗汗,面色黄瘁,四肢少力,多困饶睡,饮食不进。萎蕤川芎青皮(去白)肉桂(去皮)木鳖子当归(去须)羌活秦艽柴胡(去苗)乌梅上同杵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青蒿头子七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若冬月无青蒿,以姜枣代煎之。《博济方》宋·庆历七年王衮公元1047年
- 《女科秘旨》:[卷八产后小便数]益智散
益智(大者二十个)为末。每服二钱米汤下。《女科秘旨》清轮印禅师公元1771──公元1711年
- 《炮炙全书》:[卷第一草之属]益智
辛、温,去壳,盐水炒研用。《炮炙全书》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九健忘证治]菖蒲益智丸
治喜忘恍惚。破积聚,止痛,安神定志,聪明耳目。菖蒲(炒)远志(去心,姜汁淹,炒)人参桔梗(炒)牛膝(酒浸,各一两一分)桂心三分)茯苓(一两三分)附子(炮去皮脐,一两)上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米汤下,食前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公元1174年
- 《本草图经》:[木部下品卷第十二]益智子
\r益智子\ph390.bmp\r,生昆仑国,今岭南州郡往往有之。叶似荷,长丈余。其根旁生小枝,高七、八寸,无叶,花萼作穗,生其上,如枣许大。皮白,中仁黑,仁细者佳,含之摄涎唾。采无时。卢循为广州刺史,遗刘裕益智粽,裕答以续命汤,是此也。《本草图经》宋苏颂公元960-1279年
- 《本经逢原》:[卷二芳草部]益智子
辛温,无毒。去壳,盐水炒用。发明益智行阳退阴,三焦命门气弱者宜之。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理元气,补肾虚精滑,胃虚多唾,女人崩漏。治心气不足,梦泄,夜多小便,及冷气腹痛,于土中益火也。《集验方》缩泉丸治脬气不足,方用益智子盐炒,去盐与乌药等分为末,酒煮山药粉为糊,丸如梧子大,空心盐汤下七十丸。丹方治夜多小便,取二十四枚入盐同煎,服之有验。按∶益智功专补火;如血燥有火,湿热暴注及因热而遗浊,色黄干结
- 《汤液本草》:[卷之五木部]益智
气热,味大辛。辛温。无毒。主君相二火。手足太阴经,足少阴经,本是脾经药《象》云∶治脾胃中受寒邪,和中益气,治多唾,当于补中药内兼用之,勿多服。去皮用。《本草》云∶主遗精虚漏,小便遗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安三焦,调诸气。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之,入盐同煎服,有神效。《液》云∶主君相二火,手、足太阴,足少阴,本是脾药。在集香丸,则入肺;在四君子汤,则入脾;在大凤髓丹,则入肾。脾、肺、肾,互有子母相
- 《要药分剂》:[卷十燥剂]益智仁
味辛。性温。无毒。得火土金三气以生。降也。阴中阳也。去壳用。【主治】主益脾胃。理元气。补肾虚滑沥。(好古)涩精固气。宣通气郁。温中进食。摄涎足【归经】入脾经。兼入心肾二经。为行阳退阴之品。(兼补剂补心气命门三焦不足)【前论】海藏曰。益智本脾药。主君相二火。在集香丸则入肺。在四君子汤则入脾。在大凤母。智。【禁忌】经疏曰。凡症属燥热。病患有火者。不宜用。故呕吐由热而不由寒。气逆由怒而不均《要药分剂》
- 《集验方》:[卷第五]治虚劳遗精及益智方
治梦失精方。韭子(一升熬)上一物,捣筛,酒服方寸匕,日再。神效。(《医心方》卷十三)灸丈夫梦泄法。灸足内踝上一寸,一名三阴交,二七壮,两脚皆灸,内踝踝上大脉并四指是。(《外台》卷十六)治人心孔塞,多忘,喜误方。七月七日取蜘蛛网着领中,勿令人知,则永不忘也。(《肘后方》卷六又方丁酉日自至市买远志,着巾角中还,末服之,勿令人知。(《肘后方》卷六)孔子枕中神效方。龟甲、龙骨、远志、石上菖蒲分等,末,食后
- 《本草分经》:[原例(次序略经更定)手少阴心]益智仁
见脾补。《本草分经》清姚澜公元1644-1911年
- 《药鉴》:[新刻药鉴卷之二]益智
气热,味大辛。主君相二火,手足太阴经足少阴经。本是脾经药也,故治脾胃中受寒邪,和中益气,又治多唾,当于补药中兼用之,不可多服。在集香丸则入肺,在四君子汤则入脾,在凤髓丹则入肾,盖脾肺肾互有子母相关之义也。惟其温也,能治虚漏,遗精遗沥。益气安神,又安三焦。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之,入盐煎汤,服有神效。兼以女真实川萆更妙,乃补不足之剂也。惟其辛也,能调诸气,能散诸郁,能止诸疼,君乌药木香甚捷,又为辛
- 《医说》:[卷一三皇历代名医]许智藏
许智藏高阳人幼尝以母疾博览医方世号名医仕陈为散骑侍郎会秦孝王俊有疾上驰召之夜梦其亡妃崔氏泣曰本来相迎闻许智藏将至其人若到当必相苦为之柰何明夜俊又梦崔氏曰外家得计矣当入灵府中避之智藏至为俊诊脉曰疾已入心即当发痫不可救也果如其言(出隋书)《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 《本草蒙筌》:[卷之二草部中]益智
\r雷州益智子\pj112.bmp\r味辛,气温。无毒。岭南州郡,岁岁有生。去壳取仁,研碎入药。主君相二火,入脾肺肾经。在四君子则入脾,在集香丸则入肺,在凤髓膏则入肾。三经而互用者,盖有子母相关意焉。和中气及脾胃寒邪,禁遗精并小便遗溺。止呕哕而摄涎唾,调诸气以安三焦。更治夜多小便,入盐煎服立效。《本草蒙筌》明陈嘉谟公元1368-1644年
- 《雷公炮制药性解》:[卷五木部]益智
味辛,性温无毒,入脾胃肾三经。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益气安神,和中止呕,去皮盐炒用。按∶益智辛温,善逐脾胃之寒邪,而土得所胜,则肾水无相克之虞矣。遗精诸证,吾知免矣。《雷公炮制药性解》明李士材公元1588~1655年
- 《本草分经》:[原例(次序略经更定)足阳明胃]益智仁
见脾补。《本草分经》清姚澜公元1644-1911年
- 《得配本草》:[卷二草部]益智仁
辛,温。入足太阴经气分。能于土中益火,兼治下焦虚寒。开郁散结,温中进食,摄唾涎,缩小便。治冷气腹痛,呕吐泄泻,及心气不足,泄精崩带。得茯神、远志、甘草,治赤浊。配乌药、山药,治溲数。配浓朴、姜、枣,治白浊腹满。同山药,补脾胃。盐拌炒,去盐研用,或盐水炒亦可。怪症∶腹胀多时,忽泻不止,诸药不效,此气脱也。用益智仁二两,煎浓汁服之,立愈。《得配本草》清严西亭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分经》:[原例(次序略经更定)命门]益智仁
见脾补。《本草分经》清姚澜公元1644-1911年
- 《炮炙大法》:[木部]益智子
(去壳炒临用研)《炮炙大法》明缪希雍公元1622年
- 《医心方》:[卷第二十六]益智方第四
《千金方》云∶聪明益智方∶龙骨虎骨(炙)远志三味,分等,食后服方寸匕,日三。养命开心益智方∶干地黄(三两)人参(三两)茯苓(三两)苁蓉(三两)蛇床子(一分)远志(三分)菟丝子(三分)七味,为散,服方寸匕,日二,忌肉,余无所忌。开心散主好忘方∶远志(一两)人参(一两)茯苓(二两)菖蒲(一两)四味饮服方寸匕,日三。又方∶常以甲子日取石上菖蒲一寸九节者,阴干百日下筛,服方寸匕,日三,耳目聪明不忘。又方∶
- 《本草分经》:[原例(次序略经更定)足太阴脾]益智仁
辛热,本脾药兼入心肾,温燥脾胃,涩精固气,补心气命门之不足,又能开发郁结,使气宣通,温中进食,摄唾涎,缩小便。《本草分经》清姚澜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害利》:[胃部药队〔温胃猛将〕]益智仁
(同上)《本草害利》清凌奂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备要》:[草部]益智子
燥脾肾,补心肾辛热。本脾药,兼入心、肾。主君相二火,补心气、命门、三焦之不足(心为脾母,补火故能生土),能涩精固气(《本草》未载)。又能开发郁结,使气宣通(味辛能散),温中进食,摄涎唾(胃冷则涎涌),缩小便(肾与膀胱相表里,益智辛温固肾。盐水炒,同乌药等分,酒煮山药糊丸,盐汤下,名缩泉丸)。治呕吐泄泻,客寒犯胃,冷气腹痛,崩带泄精(涩精固气。因热而崩浊者禁用)。出岭南,形如枣核,用仁。《本草备要》
- 《订正太素脉秘诀》:[卷上]定脉见智惠
主智看来是乡水。宏寸大略有文章。二仪尺寸来相应。迟缓图低一例详。《订正太素脉秘诀》
- 《兰室秘藏》:[卷下泻痢门]益智和中汤
治肠下血或血色紫黑腹中痛腹皮恶寒右手关脉弦按之无力而喜热物熨之内寒明矣肉桂(一分)桂枝(四分)牡丹皮柴胡葛根益智仁半夏(各五分)当归身炙甘草黄升麻(各一钱)白芍药(一钱五分)干姜(少许)上为粗末都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温服《兰室秘藏》金元间李东垣公元1115-1368年
- 《本草经解》:[卷一草部上]【益智子】
也。三焦者。相火之腑。辛温益阳。故利三焦。肺主气。味辛润肺。所以调诸气。小便气化乃出。益智固气。所以小便多者。煎服有效。制方:益智同乌药、山药丸。名缩泉丸。治小便频数。同白茯、白术末。治赤白浊。同远智、茯神、甘草丸。治赤浊。同人参、白茯、半夏、陈皮、车前。治湿痰上泛。同藿香、苏子、陈皮、木瓜、枇杷叶。治气上逆。同五味、山茱萸、人参。治淋沥。同人参、炮姜、藿香、陈皮。治胃寒呕吐。《本草经解》清叶桂
- 《药性切用》:[卷之一中草部]益智仁
性味辛温,入脾而兼入心命。开心益智,能通君相,补火摄涎,缩小便。盐水炒用泻、遗浊有热者均忌。《药性切用》
- 《医说》:[卷四口齿喉舌耳]仓卒有智
秀州士大夫家一小儿五岁因戏剧以首入捣药臼中不复出举家惊呼无计或教之使执儿两足以新汲水急浇之儿惊啼体缩遂得出又有小儿观打稻取谷芒置口中粘着喉舌间不可脱或令以鹅涎灌之即下盖鹅涎能化谷也二者皆一时甚急非仓卒有智未易脱(夷坚志)《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 《苏沈良方》:[卷第一]记益智花
海南产益智花,实皆长穗,而分为三节。其实熟否。以候岁之丰歉。其下节以候早禾,其上中亦如之。大吉则实,凶岁皆不实。罕有三节并熟者,其为药也,治止水,而无益于智,智岂求于药者乎?其得名也,岂以知岁也耶?今日见儋耳圃儒黎子云言候之审矣,聊复记之,以《苏沈良方》北宋沈括及苏轼撰公元960-1127年
- 《本草害利》:[脾部药队〔温脾次将〕]益智仁
〔害〕其气芳香,惟性本燥热,病属血燥有热,而崩带遗浊者,皆当忌之。凡呕吐由于热,而不因于寒;气逆由于怒,而不由于虚;小便余沥,由于水涸精亏内热,而不由于肾气虚寒;泄泻由于湿火暴注,而不由于气虚肠滑;法并忌用。〔利〕补肾扶脾胃,温中进饮食,摄涎唾,缩小便,安心神,止遗浊。辛能开散,使郁结宣通,行阳退阴之药也。〔修治〕出岭南,形如枣核,取仁盐水炒。五六月熟,其子如笔头,两头尖,长七八分。《本草害利》清
-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三十七草部上]益智
得火土金之气,故味辛气温无毒。入足太阴、足少阴经。辛所以散结,温所以通行,芳香所以入脾,亦能入肾者,辛以润之,故也。其禀火土与金,故燥而收敛,以为敛摄滑精,浮涎逆气遗尿,及温中开胃进食之需,于开通结滞之中,复有收敛之义。然阴虚燥热者戒之。益智,主君相二火,入脾肺肾经。和中气,散脾胃寒邪,禁遗精,缩小便遗尿,止呕哕而摄涎唾,调诸气以安三焦。夜多小便,入盐煎服立效。古人进食多用益智,以能温中开胃也。又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木部下品]益智子
味辛,温,无毒。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安三焦,调诸气。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盐同煎服,有奇验。陈藏器云∶止呕秽。一云∶含之摄涎生∶昆仑国及海南。《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元佚名公元1279-1368年
- 《本草择要纲目》:[热性药品]益智仁
【气味】辛温无毒。【主治】客寒犯胃。和中益气。补肾虚滑沥。三焦命门气弱者宜之。盖心者脾之母。欲使食化。不必专于和脾。火能生土。当使心药入脾胃药中。益智仁能于土中益火也。然虽脾经本药。在集香丸则入肺。在四君汤则入脾。在大凤髓丹则入肾。三脏各有子母相顾之义。盖随所引而相补一脏也。《本草择要纲目》清蒋介繁公元1644-1911年
- 《证类本草》:[卷第十四]益智子
\r益智子\pd371.bmp\r味辛,温,无毒。主遗精虚漏,小便余沥,益气安神,补不足,安三焦,调诸气。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盐同煎服,有奇验。按《山海经》云∶生昆仑国。(今附)臣禹锡等谨按陈藏器云∶止呕哕。《广志》云∶叶似荷,长丈余。其根上有小枝,高八图经曰∶益智子,生昆仑国,今岭南州郡往往有之。叶似荷,长丈余。其根旁生小枝,高作穗生其上,如枣许大。皮白,中仁黑,仁细者佳。含之摄涎唾。采
-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四]益智仁六十
辛,温,无毒。益气安神,补脾和胃。理小便之频数,调遗精之虚滑。梦泄赤浊之疾,吐血崩中之。遗尿因热者勿用。出昆仑及交趾岭南。苗叶花根,与豆无异,惟子小尔。二月花,连着实,五六月熟,子如笔头,而两头尖长。今之益智子,形如枣核,而皮及仁皆似草豆蔻云。小便数,同乌梅末,酒煎山药,丸服。(验方第一。)赤白浊,同茯苓末服。(第二。)腹胀忽泻,诸药不效,此气脱也。水煎服一两立已。(第三。)崩中,为末,米汤下。(
- 《程杏轩医案》:[续录]鲍智原翁令孙痘后鬼肿溃久药投温补而愈
智翁令孙三岁,痘后左手曲池穴侧鬼肿,溃经年余,外科疗治,不能收口,逆予商之。维时伊芳兄朗玉翁,及同事叶殿扬兄在座,二公俱知医理,予视毕告曰∶毒生手足,固不害命,然溃久脓水流多,气血受伤,面黄肌瘦,神形疲倦,目无精采,天柱骨垂,一派大虚之象,最为可虑。溃口收否,无暇计也。朗翁云∶证既属虚,虚则当补。予曰∶不但用补,且须用温。智翁云∶时下炎暑如蒸,过温恐其难受。予曰∶医家治病,盛夏遇寒证,用热药,隆
- 《本草新编》:[卷之三(角集)]益智
益智,味辛,气温,无毒,入肺、脾、肾三经。能补君、相二火,和中焦胃气,逐寒邪,禁遗精溺,止呕哕,摄涎唾,调诸气,以安三焦。夜多小便,加盐服之最效,但不可多用,恐动君相之火也,然能善用之,则取效甚捷。大约入于补脾之内则健脾,入于补肝之内则益肝,入于补肾之中则滋肾也。《本草新编》清·公元1644-1911年陈士铎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