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制玳瑁为玳瑁的炮制品。玳瑁的炮制宋代已有,见《太平圣惠方》等。玳瑁为海龟科动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Linnaeus)的干燥背甲[1]。玳瑁味甘,性寒,归心、肝经,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平肝的功能[1]。玳瑁多生用,用于热病神昏,谵语惊狂,斑疹吐衄,惊风抽搐,痈肿疮毒[1]。制玳瑁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并可除去腥气[1]。制玳瑁(滑石粉炒玳瑁)形如玳瑁丝,表面深黄色,鼓起,质脆,微具香气[1]。
3 的炮制方法
宋代有细镑,捣罗为末(《太平圣惠方》)及水磨浓汁(《旅舍备要方》)的方法[1]。明代有锉碎(《本草品汇精要》)、研(《证治准绳》)的炮制方法[1]。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滑石粉炒等[1]。
净玳瑁丝的制法:取原药材,刷净,用温水浸软或蒸软,切成细丝,干燥或研成细粉[1]。
制玳瑁的炮制方法为:取滑石粉置锅内,用文火加热至灵活状态,加入净玳瑁丝,拌炒至表面微黄色,鼓起,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1]。
每100kg玳瑁丝,用滑石粉30~50kg[1]。
4 制玳瑁的性状
玳瑁粉为灰黄色粉末,气微腥,味淡[1]。
玳瑁丝呈不规则的细丝状,外表面淡黄棕色,光滑,内表面有白色沟纹,切面角质,对光照视可见紧密透明小点[1]。质坚韧,不易折断[1]。气微腥,味淡[1]。
制玳瑁(滑石粉炒玳瑁)形如玳瑁丝,表面深黄色,鼓起,质脆,微具香气[1]。
5 玳瑁的性味归经
《中华本草》:玳瑁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
《全国中草药汇编》:玳瑁味甘,性寒。
《中药大辞典》:玳瑁味甘咸,性寒。
《品汇精要》:"味咸,性寒。"
《本草纲目》:"甘,寒,无毒。"
6 玳瑁的功效与主治
《中药炮制学》:玳瑁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平肝的功能[1]。
玳瑁多生用,用于热病神昏,谵语惊狂,斑疹吐衄,惊风抽搐,痈肿疮毒[1]。
制玳瑁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并可除去腥气[1]。如治急风中恶、神志不清、四肢厥冷的玳瑁丸(《太平圣惠方》);另可预防痘毒,治痘疮黑陷等症(《灵苑方》)[1]。
《全国中草药汇编》:玳瑁具有清热解毒,镇心平肝的功效。用于热病发狂,谵语,小儿惊风,痈肿疮毒。
《中药大辞典》:玳瑁清热,解毒,镇惊的功效。治热病惊狂,中风,谵语,痉厥,小儿惊痫,痈肿疮毒。
《中华本草》:玳瑁平肝定惊、清热解毒的功效。主热病高热、神昏谵语抽搐、小儿惊痫、眩晕、心烦失眠、痈肿疮毒。
《本草纲目》:"解痘毒,镇心神,急惊客忤,伤寒热结,狂言。"
7 制玳瑁的炮制作用
玳瑁多生用,用于热病神昏,谵语惊狂,斑疹吐衄,惊风抽搐,痈肿疮毒[1]。
经滑石粉炒后,其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并可除去腥气[1]。如治急风中恶、神志不清、四肢厥冷的玳瑁丸(《太平圣惠方》);另可预防痘毒,治痘疮黑陷等症(《灵苑方》)[1]。
8 制玳瑁的贮存方法
9 参考资料
古籍中的制玳瑁
- 《本草纲目》:[介部第四十五卷介之一]玳瑁
(宋《开宝》)【释名】玳瑁(音代昧,又音毒目)。时珍曰∶其功解毒,毒物之所嫉者,故名。【集解】藏器曰...
-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上品]玳瑁
玳瑁寒,无毒。主解岭南百药毒。俚人刺其血饮,以解诸药毒。大如帽,似龟,甲...
- 《本草纲目》:[介部第四十五卷介之一]龟
之说,非通论也。按∶郭璞《尔雅》注云∶出涪甲文似玳瑁,能鸣。甲亦可卜,俗呼灵龟是矣。颂曰∶别是一种山...
-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二十九虫鱼部上品]甲虫
无毒附卵生玳瑁主解岭南百药毒俚人刺其血饮以解诸药毒(名医所录)【名】玳瑁【地】〔图经曰〕生岭南山水间...
-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二章·六经方药]第五节·清凉剂
玳瑁郁金汤清宣包络痰火法俞氏经验方生玳瑁(一钱研碎)生山栀(三钱)细木通(一钱)淡竹沥(两瓢冲)广郁...
- 更多古籍中的制玳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