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珠丸

目录

1 拼音

zhēn zhū wán

2 别名

真珠母丸(《保婴撮要》卷十)、珍珠母丸(《张氏医通》卷十四)。

3 处方

真珠母(贝壳的真珠层,研如粉)22克 当归(洗,去芦,薄切,焙干后称)熟干地黄(酒洒,九蒸九曝,焙干)各45克 人参(去芦)酸枣仁(微炒,去皮,研)柏子仁各30克 犀角(镑,为细末)茯神(去木)沉香 龙齿各15克

4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

5 功能主治

平肝镇心,养血益气。治肝阳偏亢,气血两亏,心神不宁,卧则自觉神魂离体,惊悸多魇,通夕无寐。

6 用法用量

每服40~50丸,金银薄荷汤下,日午、夜卧各一服。

7 备注

方中真珠母平肝潜阳,镇心安神,配伍熟地黄、当归、人参滋阴养血益气,治从培本着手;酸枣仁、柏子仁、茯神、龙齿均为安神定志之品,使之标本兼顾。至于犀角,取其镇惊安神之效,沉香用以摄纳浮阳,辰砂为衣,金、银煎汤,亦是取其镇惊安神之意。诸药合用,共奏平肝镇心,养血益气之功。

8 摘录

《普济本事方》卷一

9 《魏氏家藏方》卷十

9.1 方名

真珠丸

9.2 组成

真珠末、生附子尖、川乌头尖、蝎梢、蛇含石(煅)、半夏曲各等分。

9.3 主治

小儿诸惊疾。

9.4 用法用量

半岁小儿每服5丸,周岁10丸,3岁10丸加至15丸。昏困,冬瓜子煎汤送下;惊搐,金银花薄荷汤送下;夜卧不安,薄荷汤送下;夜啼,乳香汤送下;肠急,五皮汤送下。

9.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粟米糊为丸,如黍米大。

10 《痘疹传心录》卷十八

10.1 方名

真珠丸

10.2 组成

真珠1钱(另研),玉蛤蜊壳4两(煅),黄柏(末)4两(盐水炒),知母4两(盐水炒)。

10.3 主治

遗精,白浊。

10.4 用法用量

每用2钱,空心盐汤送下。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青黛为衣。

11 《痘疹金镜录》卷上

11.1 方名

真珠丸

11.2 组成

南星(泡)1钱,天麻1钱,白附子(泡)1钱,腻粉5钱,巴霜1匙,芜荑(炒)2钱半,全蝎(面煨)2钱半,滑石2钱半。

11.3 主治

小儿急惊风及撮口。

11.4 用法用量

患得1日1丸,至7日7丸,薄荷汤送下。

11.5 制备方法

面糊为丸,如麻子大。

12 《袖珍小儿》卷四

12.1 方名

真珠丸

12.2 组成

南星(泡)1两,半夏1两(泡),明矾5钱(炒)。

12.3 功效

化风痰。

12.4 主治

喘嗽。

12.5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姜汤送下。

12.6 制备方法

上为末,姜糊为丸,如麻子大,辰砂为衣。

13 《幼幼新书》卷八引《博济》

13.1 方名

真珠丸

13.2 别名

珍珠丸

13.3 组成

天南星1钱,半夏1钱,腻粉1钱,滑石1钱,巴豆24粒(去心膜,水浸1宿)。

13.4 主治

治惊热有痰,及多温肚,痰卧不稳,吃食过多。五脏烦满,及惊风痰涎积滞疳积。

13.5 用法用量

随年岁服,泻痢,米汤送下;取食,葱汤送下,膈上有食即吐,在中脘泻;惊悸,薄荷荆芥汤送下。

13.6 制备方法

研巴豆熟,次入众药,糯米粥为丸,如绿豆大。

13.7 附注

珍珠丸(《医方类聚》卷二四六引《新效方》)。

14 《千金》卷五

14.1 方名

真珠丸

14.2 别名

麦门冬双丸子

14.3 组成

真珠半两,麦门冬1两,蕤仁200枚,巴豆40枚。

14.4 主治

小儿痰实结聚,宿癖羸露,不能饮食。

14.5 用法用量

期岁儿服2丸,如小豆大;200日儿服如麻子2丸。渐增,以知为度。当下病赤黄白黑葵汁,下勿绝药,病尽下自止。久服使小儿肥白,已试验。

14.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14.7 附注

麦门冬双丸子(《普济方》卷三九二)。

15 《圣惠》卷四

15.1 方名

真珠丸

15.2 组成

真珠1两(细研如粉),玳瑁1两,雄黄半两(细研如粉),虎睛1对(酒浸1宿,微炙),胡黄连半两,远志半两(去心),乌犀角屑半两,朱砂1两(细研,水飞过),牛黄半两(细研如粉),马牙消半两,铁粉半两(细研),龙脑1钱(细研),麝香1钱(细研)。

15.3 主治

心脏风邪,恍惚,夜卧惊恐,不得眠卧。

15.4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1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16 《博济》卷四

16.1 方名

真珠丸

16.2 组成

天南星(为末)1钱,巴豆24枚(去心膜,以水浸1宿,研末,不出油用)。

16.3 主治

小儿惊热有痰,及多温肚,夜卧不稳,吃食过多。

16.4 用法用量

随儿年龄服之。泻痢,米饮送下;取食,葱汤送下;惊悸,薄荷荆芥汤送下。

16.5 制备方法

先研巴豆令熟,次下南星,以糯米粥为丸,如绿豆大。

17 《圣惠》卷九十八

17.1 方名

真珠丸

17.2 组成

真珠1两(先使细研),丁香3分,巴戟1两,黄耆1两(锉),石斛1两(去根,锉),韭子半两(微炒),芎藭3分,龙骨1两,菟丝子1两,(酒浸3日,晒干,捣为末),肉苁蓉2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熟干地黄1两半,五味子3分,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覆盆子1两半,沉香1两,鹿茸2两(去毛,涂酥,炙令微黄),人参1两(去芦头),山茱萸1两,肉桂3分(去皱皮),白茯苓1两,薯蓣1两,木香1两,麝香半两(细研),槟榔3分,朱砂1两(细研,水飞过)。

17.3 功效

补元气,益精髓,悦泽颜色,治一切冷气,明耳目,助脏腑,安心神,强筋力。

17.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温酒送下;盐汤送亦得。

1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7.6 用药禁忌

忌生冷、羊血。

18 《圣惠》卷二十一

18.1 方名

真珠丸

18.2 组成

真珠半两(细研),牛黄1分,朱砂半两(细研),金箔30片,铁粉半两,天竹黄半两,玳瑁半两,胡黄连半两,犀角屑半两,沙参半两(去芦头),苦参3两(锉),玄参半两,石膏1两(细研,水飞过),龙齿半两,(细研),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18.3 主治

风热,心神壅闷,头目不利,口舌干燥,皮肤枯槁。

18.4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麦门冬汤送下,不拘时候。

1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9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19.1 方名

真珠丸

19.2 别名

银粉丸、木香真珠丸

19.3 组成

木香、白丁香(真者)、丁香(末)5分,巴豆仁14个(水浸1宿,研极腻),轻粉5分(留少许为衣),白滑石(末)2钱。

19.4 功效

疗腹胀,行滞气。行气攻痰,杀虫消积。

19.5 主治

小儿虚中,一切积聚,惊涎宿食乳癖,大小便涩滞。

19.6 用法用量

1岁1丸,8-9岁以上至15岁服8丸,炮皂子煎汤,放冷送下;挟风热难动者,先服凉药1服;乳癖者,减丸数,隔日临卧1服。

19.7 制备方法

上为末,湿纸裹烧,粟米饭为丸,如麻子大。

19.8 各家论述

《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此方行气攻痰与杀虫消积诸味相辅而成,方中三香(木香、白丁香、丁香)理气行滞,轻粉、巴豆化痰泻下,滑石渗湿利窍,可治积聚惊涎,单腹臌胀等证。方中的白丁香即麻雀屎,腊月采得,去两畔,钵中细研,以甘草水浸1夜,去水焙干。用治癥瘕久痼诸病,取雀食诸谷,易致消烂之义。

19.9 附注

银粉丸(《普济方》卷三九二)、木香真珠丸(《普济方》卷三九二)。

20 《圣惠》卷八十三

20.1 方名

真珠丸

20.2 别名

珍珠丸

20.3 组成

真珠末1分,羌活1分,防风(去芦头)1分,钩藤1分,龙胆(去芦头)1分,天竹黄(细研)1分,川升麻1分,牛黄(细研)1分,茯神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羚羊角屑半两,犀角屑半两,铅霜(细研)1钱,龙脑(细研)1钱,麝香(细研)1钱。

20.4 主治

小儿风热,心神惊悸,卧不安眠。

20.5 用法用量

每服5丸,荆芥、薄荷汤研下,1日3-4次。

20.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20.7 附注

珍珠丸(《普济方》卷三八五)。

21 《圣惠》卷八十五

21.1 方名

真珠丸

21.2 别名

珍珠丸

21.3 组成

真珠末1分,牛黄1分,雄黄1分,犀角末半两,龙齿1分,麝香2钱,金箔30片,银箔20片,朱砂半两(细研,水飞过)。

21.4 主治

小儿惊热,口干烦闷,眠卧不安,及变蒸诸疾。

21.5 用法用量

每服3丸,煎金银汤送下,不拘时候。

21.6 制备方法

上为末,以糯米饭为丸,如绿豆大。

21.7 附注

珍珠丸(《普济方》卷三八四)。

22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22.1 方名

真珠丸

22.2 组成

真珠末1两半,獭肝(炙干)1两半,茯神(去木)1两半,贝母(去心)1两半,柴胡(去苗)1两半,龙胆1两半,黄连(去须)1两半,赤芍药1两半,白槟榔(煨、锉)1两,旋覆花1两。

22.3 主治

传尸骨蒸,咳嗽上气,痰喘寒热,四肢瘦弱。

22.4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食后温浆水送下,1日2次。

22.5 制备方法

上为未,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3 《杨氏家藏方》卷十

23.1 方名

真珠丸

23.2 组成

真珠末半两,白术半两,朱砂(别研,一半入药,一半为衣),白茯苓(去皮)半两,人参(去芦头)1两,麝香(另研)1钱,脑子(别研)1钱。

23.3 主治

心气不足,及上焦有热,涎壅上盛,睡卧不宁,身体发热,口燥咽干。

23.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煎人参汤送下。

2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猪心血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

24 《三因》卷十

24.1 方名

真珠丸

24.2 组成

知母1两1分,川连1两(去毛),苦参1两,玄参1两,铁胤粉1两1分(研),牡蛎(煅)1两1分,朱砂(另研)2两,麦门冬(去心)半两,天花粉半两,金箔200片,银箔200片,白扁豆(煮,去皮)1两。

24.3 主治

心虚烦闷,或外伤暑热,内积愁烦,酣饮过多,皆致烦渴口干舌燥,引饮无度,小便或利或不利。

24.4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至30丸,先用栝楼根汁下1服,次用麦门冬熟水送下,病退1日2次。

2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入生栝楼根汁少许,丸如梧桐子大,用金银箔为衣。

24.6 用药禁忌

忌炙煿酒色。

25 《卫生总微》卷五

25.1 方名

真珠丸

25.2 组成

滑石末3钱,轻粉3钱,干蝎7个,南星末1钱,巴豆40个(去皮膜,出油尽用),半夏曲末2钱,麝香少许。

25.3 主治

食痫发搐。

25.4 用法用量

1岁下者1丸,上者2丸,乳食前葱汤送下。

2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26 《本事》卷一

26.1 方名

真珠丸

26.2 别名

真珠母丸、真珠丹、珍珠母丸

26.3 组成

真珠母3分(未钻真珠也,研如粉,同碾),当归(洗,去芦,薄切,焙干后称)1两半,熟干地黄(酒洒,九蒸九晒,焙干)1两半,人参(去芦)1两,酸枣仁(微炒,去皮,研)1两,柏子仁1两,暹逻犀角(镑为细末)半两,茯神(去木)半两,沉香(忌火)半两,龙齿半两。

26.4 功效

安神熄风。

26.5 主治

肝经因虚,内受风邪,卧则魂散不守,状若惊悸。小便赤色,不痛不涩。

26.6 用法用量

每服40-50丸,日午、夜卧金银薄荷汤送下。

26.7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

26.8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此安神熄风之方也。真珠母气味咸寒,入足厥阴,以之为君;熟地黄气味甘寒微苦,入足少阴,当归气味苦辛甘微温,入少阴,二味为臣;人参气味甘微温,入足阳明,柏子仁气味苦辛微温,入足厥阴,枣仁气味苦平,入手少阴,茯神气味甘平,入手少阴,犀角气味苦酸咸寒,入足厥阴,龙齿气味凉涩,入足厥阴,沉香气味辛微温,入足少阴,以之为佐使者。因肝虚受邪,内风鼓动,致神魂不守,藉水之滋养,肝风得熄,飞扬者得以镇静,使坎离交合,神旺气和,自然安适矣。

26.9 附注

真珠母丸(《保婴撮要》卷十)、真珠丹(《丹溪心法附余》卷十)、珍珠母丸(《张氏医通》卷十四)。

27 《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27.1 方名

真珠丸

27.2 组成

真珠(细研)1两,牛黄(细研)半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如膏)半两,丹砂(细研)1两,牡蛎(熬,研粉)1两,虎睛(炙干)1对,甘遂(切,炒)半两,芍药3分,白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锉)半两,巴豆(去皮心,研如膏,纸裹出油尽)半两,麝香(研细)1分。

27.3 主治

小儿食痫,五府八痢,惊风天钓。

27.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至2丸,米饮或桃仁汤送下。取下恶物如鱼脑青色效。

2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28 《圣济总录》卷一七○

28.1 方名

真珠丸

28.2 别名

伏龙肝丸

28.3 组成

真珠末1分,伏龙肝1分,丹砂1分,麝香1钱。

28.4 主治

小儿惊啼,及夜啼不止。

28.5 用法用量

每服1丸,候啼即温水送下。

28.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28.7 附注

伏龙肝丸(《普济方》卷三六一)。

29 《普济方》卷三九四

29.1 方名

真珠丸

29.2 组成

水银(砂子)1钱,轻粉1钱,丁香1分,红芽大戟1两半(煮过),乳香半两,五灵脂(末)半两。

29.3 主治

小儿久吐,诸药不效。

29.4 用法用量

每服5丸,煎马齿苋汤送下。

29.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黄蜡3钱,入药末,搅匀,为丸如粟米大。

30 《圣济总录》卷一二二

30.1 方名

真珠丸

30.2 组成

真珠末1钱匕,太阴去精石(煅赤,研末)4两,不灰木(用牛粪烧赤,取末)4两。

30.3 主治

手足心烦热壅闷,咽喉肿痛。

30.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食后用生地汁、粟米消研化下,1日2次。

3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糯米粥为丸,如鸡头子大。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