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眼·脾虚湿热证

目录

1 拼音

zhēn yǎn ·pí xū shī r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stye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hea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针眼·脾虚湿热证(stye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heat)是指脾虚湿热,以针眼屡发,硬结难溃、难消,面色少华,偏食,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为常见症的针眼证候[1]

4 症状

麦粒肿反复发作,但症状不重,多见于儿童,面色少华,好偏食,腹胀便结,舌红,苔薄黄,脉细数[2]

针眼反复发作,但诸症不重。

5 证候分析

宿患麦粒肿,余邪内伏,或脾虚生湿,湿浊化热,不时上攻胞睑,阻滞脉络,故麦粒肿屡发[2]

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故面色少华。偏食积滞,则腹胀便结[2]

舌红、苔黄、脉细数,皆为脾虚湿热之象[2]

原患针眼,余邪未清,脾胃伏热,不时上攻胞睑,阻滞脉络,或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正气不固,时感外邪,以致本病反复发作。由于正气虚,邪气不盛,故诸症不重。

6 针眼·脾虚湿热证的针灸治疗

6.1 方一

[2]

治法: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选穴: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阴陵泉、曲池、足三里、大横。

随证配穴:兼有腹胀、疳证者,加四缝。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法。足三里施以补法,余穴施以泻法。四缝用三棱针点刺,挤出粘液或血水。

方义:阴陵泉、足三里为足太阴、足阳明经合穴,健运脾胃而利湿。泻曲池清热解毒。大横调脾胃治疗大便秘结。

6.2 方二

治则:疏风,清热,利湿

处方:脾胃湿热——合谷 承泣 四白 阴陵泉。

方义:取睛明、攒竹、肝经荥穴行间和经外奇穴太阳以疏风清热,合谷、承泣、四白乃手足阳明经穴,有疏导患部郁热的作用;阴陵泉清脾胃湿热,诸穴共奏疏风清热,利湿解毒之功。

随证配穴:恶寒发热—外关,头痛—风池。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太阳点刺出血。

7 针眼·脾虚湿热证的方药治疗

7.1 治法

针眼·脾虚湿热证治宜清解脾胃伏热,或扶正祛邪。

7.2 方药

针眼·脾虚湿热证属脾胃伏热者,宜选清脾散加减。方中以石膏、栀子、黄芩清脾胃积热,为主药;防风、薄荷、升麻助主药发散郁伏之火;赤芍凉血,散血分瘀热;枳壳、藿香、陈皮、甘草理气和中,振复脾胃气机。诸药合用,共收泻脾伏火,调理脾胃气机的作用。

针眼·脾虚湿热证属脾胃虚弱者,宜选四君子汤为基础,酌加当归、白芍、山楂、神曲、麦芽等,健脾益气,和血消滞,配伍解毒排脓之晶,使其标本兼顾,以收扶正祛邪之功。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4-22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