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气

目录

1 拼音

zhēn qì

2 英文参考

vital QI[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enuine QI[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enuine qi[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真气由先天元气与后天水谷之精气结合而化生,为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原动力[1] 。

4 正气·真气

真气同正气[2],简称正[3]。指人体正常的物质结构和机能活动[3]。可简单地概括为阴精和阳气[3]

5 元气·真气

真气同元气[3]。元气即原气[4]。包括元阴、元阳之气[5]。原气禀受于先天,赖后天荣养而滋生,因由先天之精所化,故名[5]。原气发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之于丹田,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为生化动力的泉源[5]。《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以耗散其真。”《素问·离合真邪论》:“反乱大经,真不可复。”

6 心气·真气

真气指心气[5]。心气泛指心的功能活动,包括心藏的精气及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6] 。《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素问·评热病论》:“真气上逆,故舌苦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喉出清水也。”

7 经脉之气·真气

真气指经脉之气。《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又:“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

真气就是经气,真气是极度微小的物质,是不能被看得见或摸得到的,这就是《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言的“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

人身真气无处不在。《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认为,两肘、两腋、两髀、两腘合称八虚,都是真气所过之处。《黄帝内经灵枢·周痹》“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由此可知,真气本来就是分布全身的,不仅仅是在“八虚”之处。

根据以上《黄帝内经》的论述,我们可以认为,真气就是客观存在的基本生命信息,就是不同的信息通路(经络)中存在的共同信息,由于能量代谢是信息产生和传播的基础,所以李少波教授认为真气的实质就是生命能量,它在不同的信息通路(经络)中有规律地运动变化。

7.1 真气异常

真气的作用是防御外邪,故《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真气得安,邪气乃亡”。

真气异常就会导致疾病。《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表明真气虚脱则邪气重,疾病加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说明如果真气消失则死亡。《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篇》“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表明真气上逆临床可见口苦、舌干、不能仰卧、咳清水。《黄帝内经灵枢·根结》认为“痿疾”是“真气稽留,邪气居之”所致。

7.2 真气养护

《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说“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告诉我们祛瘀可以恢复真气;《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说“邪气得去,真气坚固”,“辅针导气,邪得淫泆(泆本义通“溢”),真气得居”。不但告诉我们驱邪可以扶正,而且告诉我们可用针刺方法驱邪以保持真气的正常。

更为重要的是《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告诉我们只有清心寡欲,真气才能正常运行。李少波教授的真气运行法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创立的防病治病方法。

8 肾气·真气

真气指肾气。《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62.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71.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0.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66.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