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zào

2 英文参考

dryness[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外感六淫之一·燥

外燥为病因,外感六淫之一。燥为秋令主气,与湿相对,过极则构成病因。燥易伤津液。临床表现多为目赤、口鼻唇舌干燥、干咳、胁痛等。[1]

燥为自然界六气之一,亦指外界致病因素之一。《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3.1 外燥导致的疾病

燥为秋季主气。以其天气不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水分之濡润,因而出现秋凉而劲急干燥的气候。

外燥由感受外界燥邪而发病,多从口鼻而入,其病从肺卫开始,又有温燥和凉燥之分,秋有夏火之余气,燥与温热结合而侵犯人体,故多见温燥;又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邪结合侵犯人体,故有时亦见凉燥。

燥邪致病,易伤津液,使人体皮肤干燥皲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燥邪又易伤肺,使肺失宣肃,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等症状。

4 病机之一·内燥

内燥为病机,并非由体外侵入,而是由于脏腑功能活动失调所产生的,能够形成类似外燥证候的邪气,为了使之与外感六淫相区别,称为内燥[2]。内燥多见于高热、呕吐、腹泻、出汗、出血过多之后[3]

内燥是津伤液耗的一种表现。其证多由热盛津伤,或汗、吐、下后伤亡津液,或失血过多,或久病精血内夺等原因引起。因内燥的临床表现以口咽干燥,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大便干结等津伤血少的症状为主,故又称为“津亏”或“血燥”。[3]

内燥的主要病机是津液耗伤,阴血亏耗,病变可涉及肺、胃、肝、肾。临证时,应当分辨肺胃津伤和肝肾阴亏的不同。[3]

4.1 肺胃津伤

[4]

病机概要:多由热盛津伤,或汗、吐、下后亡津液所致。

主要脉证:鼻咽干燥,干咳无痰,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皮肤干燥,舌于少津。

治疗法则:生津润燥。

方药举例:沙参麦冬汤之类。

4.2 肝肾阴亏

[4]

病机概要:多因大量失血,或久病不愈,精血内夺所致。

主要脉证:咽干口燥,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遗精盗汗,舌红少苔,脉细带数。

治疗法则:滋阴养血。

方药举例:杞菊地黄丸之类。

杞菊地黄丸(《医级》):枸杞已、菊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

5 干焦·燥

燥为干焦。《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大热将至,枯燥燔爇。”

6 津液缺乏的病证·燥

燥指津液缺乏的病证。见“燥者润之”。

7 阳明燥金之气·燥

燥指阳明燥金之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司天,其化以燥。”

8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65.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
  3.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8.
  4.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