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杂病源 (最后修订于2016/7/21 12:54:49)[共200字]
摘要:《杂病源》为《徐灵胎医学全书》系列丛书之一。清·徐大椿撰。16种。此书是在1764年徐氏自刊的《徐氏医书六种》基础上增辑而成。计有《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洄溪医案》、《慎疾刍言》、《内经诠释》、《洄溪脉学》、《脉诀启悟注释》、《六经病解》、《伤寒约编》、《舌鉴总论》、《杂病源》、《女科医案》。徐氏学识渊博,其著述颇为后世所重。......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杂病源流犀烛》
《杂病源流犀烛》 内科著作。三十卷。清·沈金鳌撰。刊于1773年。本书为《沈氏尊生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卷首载有《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全书内容以介绍杂病为主,包括脏腑门、奇经入脉门、六淫门、内伤外感门、面部门、身形门等。每门分若干病证,每病各著源流一篇,并详述病证原委,悉其形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依法立方,按方遣药。理法方药比较契合。每病在介绍方治外,并附导引等治法。沈氏博采前人著述,结
- 马春涛:从《杂病源流犀烛》看骨性关节炎的预防与治疗
内经》里就有所涉及,古今众多医家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现代骨性关节炎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沈氏尊生书》为清代医家沈金鳌所撰写的医学丛书,于医理、诊法、内、儿、妇各科临床证治均有论述,《杂病源流犀烛》为《沈氏尊生书》的主要组成部分,计S0卷,以介绍杂病为主,其中对此病多有论述,本文试以其中几处作讨论,为骨性关节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1抵御外邪,注意时令 本书对骨痹的认识大多
- 《诸病主病诗》:[正文]附录运功规法
余辑《杂病源流》,凡脉症方药,所以讲明调治之者,似已详备。然刘海蟾云∶医道通仙道,则修炼家导引运动之法,所以却病延年者,未始不可助方药所不逮。盖既已却病,自可延年。在修炼家固以延年为主,而欲求延年,必先却病,在医药家则以却病为主也。故《杂病源流》中,于每病方论后,有导引运动之法,可以却此病,即附载于末,总期医者、病者,展览及之,以备采用,庶获万病回春也。但其法有专治一病者,既分载于各病之后,而又
- 郁嗽
郁嗽 病证名。水亏邪火犯肺的咳嗽。一名火嗽。《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病源流》:“郁嗽,即火嗽也。”证见脉数面赤,或肺胀喘急,睡卧不安,痰少,甚者干咳无痰(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病源流》)。治宜清肺止咳,用清化丸、清金降火汤。参见郁咳、咳嗽条。作者:
- 《中国医籍考》:[卷六十六]方论(四十四)
眼目。救急。凡二十四门。卷末载勿药元诠七十四条。大旨谓古方不宜今用。故所录皆切于时用之方。凡例于汪桓医方集解。颇有微词。然桓书浅略。亦可无庸掊击也。〔一源必彻〕未见按上见于本草从新序。〔沈氏(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三十卷存自序曰。极天下能烛幽者。犀之角而已。角何能烛。以犀性之通灵也。犀之神力。全注于角,其通灵之性。亦全聚于角,是以燃之而幽无弗烛也。夫人得天地最秀最灵之气。失其灵者。私汨之耳。私汨其灵
- 《妇科玉尺》:[卷六]妇女杂病
五钱。甘草、柴胡、白芥子各一钱。黄芩、炮姜各三分。水煎服之后。较前平善。则是虚症。随用四物治之可也。未好。则是热痛作祟。方中加栀子三钱治之。必奏效。此诚可谓善于试之者矣。至若阴疮阴挺一切等症。详载杂病源流前阴条。参考可也。而妇女之疾。关系最钜者。则莫如乳。如乳炭岩、乳痈、乳吹等症。亦详杂病源流身形门。兹不赘。其有乳者。女子十三四岁。经脉将行。或一月二次。或过月不行。致生此疾。多生于寡薄虚弱之人。
- 鬼魇
鬼魇 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即魇。详该条。作者:
- 油汗
油汗 证名。汗出粘滞如油。又称粘汗。《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一云油汗,即粘汗也。”详汗出如油条。作者:
- 便秘
便秘 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即大便秘结。详该条。作者:
- 瞳子散大
瞳子散大 病证名。系指瞳神散大的证候。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二。参见瞳子散大条。作者:
- 梦魇
梦魇 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即魇,详该条。作者:
- 连珠风
连珠风 病名。出《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即连珠喉风。详该条。作者:
- 二浊
二浊 病名。即浊病。亦称赤白浊。见《杂病源流犀烛·五淋二浊源流》。因浊病有白浊、赤浊之不同,故名。作者:
- 睛高突起
睛高突起 病证名。系指眼珠突起的病证。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也即突起睛高。详见该条。作者:
- 坠睛眼
坠睛眼 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即坠睛。详见该条。作者:
- 肺萎
肺萎 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肺病源流》。即肺痿。详肺痿条。作者:
- 风赤疮疾
风赤疮疾 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即风赤疮痍。详该条。作者:
- 胀病
胀病 病名。以腹部胀满为主证的病患。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五。又称胀。详胀条。作者:
- 头脑鸣响
头脑鸣响 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头痛》。亦称脑鸣、头响。详该条。作者:
- 喉证
喉证 病证名。系指一切咽喉病的总称。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参阅有关各条。作者:
- 心嘈
心嘈 证名。俗称嘈杂。《杂病源流犀烛·嗳气嘈杂吞酸恶心源流》:“嘈杂者,即心嘈。”详嘈杂条。作者:
- 荆芥连翘汤治慢性肠炎
郭晓冬河南中医学院荆芥连翘汤世传三个版本,最早见于明代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其后清代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有同名方,日本一贯堂医学亦有,三方组成大致相同,只有少许差异,与《万病回春》中的荆芥连翘汤相比,《杂病源流犀烛》中无生地、薄荷,多一味枳壳,而日本一贯堂方又比《杂病源流犀烛》中多黄连、黄柏,其实日本一贯堂方就是黄连解毒汤、四物汤及四逆散的合方,是青年人腺病体质的调理方,有散风理气
- 虚热
下陷,此用气药以补气之不足也;又若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则阳气偏胜而变为火矣,是谓阴虚火旺劳瘵之症,故丹溪发阳有余阴不足之论,用四物加黄柏、知母补其阴而火自降,此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者也。”《杂病源流犀烛·火病源流》。气虚热,升阳以散之,用补中益气汤、益胃升阳汤;血虚热,滋阴以降之,用滋阴降火汤、坎离丸;气血俱虚热,升阳滋阴兼用之,用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加知母、黄柏(见《杂病源流犀烛·火病
- 疰夏
法》卷一。其证每逢春夏之交,忽然眩晕,头痛,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治宜益气阴,消暑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麦冬、五味、黄柏、生脉散等(见《时病论》)。 ②劳病之一。《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劳之为病,其脉浮。又手足烦热,寒精自出,脚酸削不能行,小腹虚满,春夏剧,秋冬瘥,谓之疰夏病。”治用黄芪建中汤。 ③夏痿之别称。《医碥》卷三:“痿发于夏者,俗名注夏。”《杂病
- 伤面
伤面 病证名。因过食面食所致的病证。《杂病源流犀烛·伤食不能食源流》治伤面,用莱菔子、姜、酒煎。《不知医必要·不思食》治用平胃散加谷芽、麦芽、神曲。《证治准绳·杂病》用三黄枳术丸、除湿益气丸等。参见伤食条。作者:
- 艮山廓
艮山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系据八卦配自然界之物质现象予以命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证治准绳·杂病》:“艮位东北,络通上焦之府,脏配命门,命门与上焦相为阴阳,会合诸阴分输百脉,故曰会阴廓。”艮山廓,也即山廓,参见山廓条。作者:
- 《幼科释谜》:自叙
。而后晓然于心者。亦晓然于手与目。斯之谓明也。如是言之。则皆确凿可据。非浮光掠影之谈。非臆测傅会之语耳。余于医传自孙庆曾先生。凡男妇大小。为脉为症。皆得之亲受。故试之诊视。罔弗取效。前着伤寒纲目。杂病源流。妇科玉尺。皆晓然于心与手目。一一笔之于书者也。幼科中独痘疮一症。其旨微。其候险。其变化百出。尤必临症指示。而后能悉其精微。知其蕴奥。孙先生与前辈叶天士同出一门。固精于痘。而余于受业时。非专属行
- 肺痈喘
肺痈喘 证名。患肺痈时所出现的气喘。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因邪火热毒挟痰瘀壅阻于肺所致。其证兼见口燥、胸中隐痛、咳唾腥臭脓痰及高热等证。治宜清肺解毒,用桔梗汤加防风、橘红、银花、麦冬,或千金苇茎汤等方。参见肺痈条。本证见于肺脓疡等疾患。作者:
- 震雷廓
震雷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系据八卦配自然界之物质现象予以命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二。即雷廓。详见该条。作者:
- 疙瘩瘟
疙瘩瘟 病名。瘟疫而见遍身红肿发块如瘤者。红肿遍身流走,病情危重。《伤寒温疫条辨》卷一:“疙瘩温,遍身红肿发块如瘤者是也。”《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疙瘩瘟,发块如瘤,遍身流出,旦发夕死是也。”治疗急以三棱针刺委中出血,外用玉枢丹,内服人中黄散、增损双解散等方。参见瘟疫条。作者:
- 冲气犯肺
冲气犯肺 病证名。冲脉病误治,冲气犯肺之证。《杂病源流犀烛·冲脉病源流》:“汗之气躁而逆,故衄渴,苦烦,气隔,饮水即吐。下之津液内竭而不下,故咽燥鼻干,头眩心悸。皆冲气犯肺,肺受其害所见之症也,宜五苓散。”参见冲脉病条。作者:
- 冲气犯肝
冲气犯肝 病证名。冲脉病误治,冲气犯肝之证。《杂病源流犀烛·冲脉病源流》:“汗之伤血而引肝上逆,故头眩,汗不出,筋惕肉瞤。下之伤气,故腹内拘急,食下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卧则欲踡。皆冲气犯肝,肝受其害所见之症也,宜防风白术牡蛎汤。”参见冲脉病条。作者:
- (舌天^韭)舌喉痈
(舌天^韭)舌喉痈 病名。系指舌下肿起如小舌,连喉肿痛的病证。属喉痈的一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四。本病多由体胖形盛之人,血热气盛,感受外邪或过食肥甘醇酒,以致湿热薰蒸酿痰而成,治宜凉血解毒,祛痰消肿。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作者:
- 肺痿喘
肺痿喘 证名。肺痿病所见的气喘。其证喘而兼见唾有脓血或浊痰。《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肺痿喘,唾有脓血或浊痰,宜紫菀散。”本证所指肺痿与通常由肺损阴虚或肺寒阳虚的肺痿有别,而与肺痈相近。《汤液本草》卷中:“肺痿,咳唾脓血。”本证见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症等疾患。作者:
- 唇口瞤动
唇口瞤动 证名。口唇颤动不能自制之证。见《世医得效方》卷十七。《嵩崖尊生书》卷六:“唇瞤,唇动不止也,属肝风。柴胡、防风、荆芥、山栀、薏苡、赤小豆、生甘草、当归。”《杂病源流犀烛·口齿舌病源流》:“有唇口瞤动,或生核者,宜苡仁汤。”血虚风燥者,用四物消风散。久病脾虚不能收摄者,治宜补中健脾。作者:
- 钉翳根深
钉翳根深 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钉翳根深,由心肝留热,致目疼生翳,久则如银钉头入黑睛。……宜石决明散”。即钉翳。详该条。作者:
- 打天钟
打天钟 牙齿保健法名称。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齿宜朝暮叩以会神。一云,以集身神,若卒遇凶恶,当叩左齿三十六,名曰打天钟;若辟邪秽叩右齿,名曰击天磬;若存念至真,叩中央齿,名曰鸣天鼓……每晨起,以一捻盐纳口中,以温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齿即牢密。”本法叩击齿的数字,不必拘泥,仅作参考。作者:
- 鼻流浊涕
鼻流浊涕 证名。指鼻腔流出稠浊液体。一作鼻渊。见《医学入门》。《杂病源流犀烛·鼻病源流》:“鼻渊其症,鼻流浊涕或稠涕。”可见于重感冒、鼻炎、副鼻窦炎等病。参见鼻渊条。作者:
- 类消
类消 病证名。因中气虚寒,阴火浮游于上所致,渴欲求饮而饮水无多。类似消渴的疾病。《杂病源流犀烛·三消源流》:“又有类消证,其人渴欲求饮,饮一、二口即厌,不比消渴之无厌。此由中气虚寒,寒水泛上,逼出浮游之火于喉舌间,故上焦欲得水救,水到中焦,以水遇水,故厌也。宜理中汤送八味丸。”作者:
- 冷呃
冷呃 病证名。吸入冷气即发呃逆之证。见《张氏医通·呃逆》。《杂病源流犀烛·呃逆源流》:“故人有寻常并无疾病,或一张口而寒气相袭,立时发呃者,俗名之曰冷呃。”参见呃逆条。作者:
- 喉杵
喉杵 病证名。系指咽喉肿痛的病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喉杵,喉极肿而极痛。宜甘桔射干汤,外点烧盐散。”有见喉忤字样者,忤为刊刻误字。作者:
- 病后多眠
病后多眠 病证名。病后余邪未尽,正气未复而睡眠过多之证。《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病后多眠,身犹灼热,余邪未清,正气未复也。”治宜清热益气,用沈氏葳蕤汤。若汗下后酣眠者,为正气已复,可不用药。参见嗜卧条。作者:
- 茶积
茶积 病名。嗜茶成癖致积者。见《济生方》卷四。《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茶积,好饮茶成癖积,或喜吃干茶叶而成积。”证见面黄,胸膈或空或胀。治用姜黄、吴茱萸、苍术、白术、炮姜、川椒等药,方用星术丸、磨积丸。《医宗必读》卷七:“茶积,轻者姜、芝麻,甚者茱萸、椒、姜。”参见积条。作者:
- 脓血痢
脓血痢 病名。痢下多脓血者。《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积热蕴结,血化为脓,肠虚则泄,故成脓血痢也。”《杂病源流犀烛·痢疾源流》:“又有脓血痢,凡脓血稠粘,里急后重,皆属于火。”重剂则以大黄汤下之,轻剂则以芍药汤和之。参见痢疾条。作者:
- 脊背强
脊背强 证名。脊椎肌肉、筋脉强急之证。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因督脉、膀胱经脉病变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脊背强,《灵枢》云,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其病实,则脊强。又曰,足太阳之脉病,则腰脊强痛。此脊背强所由来也。”参见脊强、背痛条。作者:
- 臂热
臂热 证名。指病人自觉手臂发热。多因风热外侵或血虚内热所致。《灵枢·论疾诊尺》:“臂中独热者,腰腹热。”《杂病源流犀烛·肩臑肘臂腕手病源流》:“臂忽发热极痛,为风热也,宜桑枝浓煎汤,多服。臂发热痛,从里彻外,为血衰也,宜秦艽地黄汤。”参见发热条。作者:
- 夹脑风
夹脑风 病名。即两太阳连脑痛。见《太平圣惠方》卷四十。《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有夹脑风者,两太阳连脑痛是也。”《证治要诀·头痛》:“有偏正夹脑风,服川乌附不愈,用莲子、草乌而愈者,此乃毒攻毒之意。”参见脑痛条。作者:
- 击天磬
击天磬 导引功法名。即叩右齿。《杂病源流犀烛》引《养性书》:“齿宜朝暮叩以集神。……若辟邪秽,叩右齿,名曰击天磬。”作者:
- 火郁喘
火郁喘 病证名。因火邪内郁而致气喘。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由邪热内郁,肺气壅遏不宣而成,症见喘促、厥逆、神情闷乱等。治宜宣散蓄热,用逍遥散加茱连等。《医宗金鉴·喘急死证》:“面赤浮肿,谓之火郁之喘,宜泻白散。”作者:
- 兑泽廓
兑泽廓 眼科解剖术语。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系用八卦配自然界之物质现象而命名的廓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也即泽廓,详见该条。作者:
- 胠胁肋痛
胠胁肋痛 证名。因气郁、血瘀、痰饮、食积及外邪侵袭,所致胠胁肋部疼痛。《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胠胁肋痛,固由于肝邪之实,而所谓肝邪者,不越气、血、痰、食、风寒五端。”详见肝郁胁痛、死血胁痛,食积胁痛、停饮胁痛、感冒胁痛条。作者: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