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yū xuè
2 英文参考
blood stasis[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stagnant blood[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tagnated blood[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tatic bloo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瘀血是指血液滞留或凝结于体内,包括血溢出于经脉外而瘀积于组织间隙,也包括血脉运行受阻而滞留经脉腔内以及瘀积于脏腑器官[1][2] 。瘀血是一种病理产物,又可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1][3]。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气虚、气滞、血寒,或邪热与血互结,或外伤等所致[3]。可因病致瘀,如跌仆损伤、月经闭止、寒凝气滞、血热妄行等;也可因瘀致病,引起气机阻滞,经脉阻塞,瘀热互结,积瘀成瘕,甚至蓄血发狂等[2]。临床表现常随其所瘀阻的部位不同而不同,如面色黧黑,肌肤青紫,皮肤干枯如鳞状,局部固定性刺痛、拒按,紫色血肿,小腹硬满,胸胁撑痛,经闭,大便黑色,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甚或出现善忘,惊狂等,均属瘀血的见症[2]。瘀血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但也有其共同特点,即疼痛、肿块、出血、紫绀与失荣[3]。此外,久病多夹瘀,不少顽疾亦常从瘀血辨证论治[2]。现代研究瘀血可包括以下几种病理变化的部分过程[2]:1.血循环障碍,尤以微循环障碍所致的缺血、郁血、出血、血栓和水肿等病理改变。2.炎症所致的组织渗出、变性、坏死、萎缩或增生等。3.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组织病理反应。4.组织无限制的增生或细胞分化不良。
瘀血的主要治疗大法为活血祛瘀。由于气滞可以造成血瘀,血瘀又多使气机更加不利,造成气血互阻的恶性循环[3],所以,在临床上治疗瘀血时,常配理气、行气之法[3]。
4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57.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20.
古籍中的瘀血
- 《普济方》:[卷三百十一折伤门]伤折腹中瘀血(附论)
夫伤折腹中瘀血。因高坠下。倒仆扑。气血滞经。不得流散。瘀在腹中。速宜下之。迟即日渐疼滞。使人枯燥。色...
- 《疡医大全》:[卷三十六跌打部]跌打损伤门主论
气在血之分也。所以损伤一证,专从血论,但须分其有瘀血停滞而亡血过多之证。盖打仆堕坠,皮不破而内损者,...
- 《续名医类案》:[卷三十六]杖伤
中间集》)薛立斋治文刑部用晦,伏阙谏南巡,受杖,瘀血已散,坏肉不溃,用托里之药,稍溃而脓清,此血气虚...
- 《杂病广要》:[诸血病]瘀血
蓄血立类者,但不多见耳。脉候弦而紧,胁痛脏伤,有瘀血(一作有寒血)。脉来细而滑,按之能虚,因急持直者...
- 《药征续编》:[卷下桃仁]互考
小便自调、其脉迟紧证,则不问其肠痈也否,又不问其瘀血也否,宜与此方。何以不问其肠痈也否,又不问其瘀血...
- 更多古籍中的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