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恽铁樵 (最后修订于2011/8/18 11:29:20)[共684字]
摘要:恽铁樵(1879-1935年)近代医家。字树珏。江苏武进人。少孤贫,刻苦自励,奋志读书,13岁就读于私塾,曾阅读《医学三字经》及《素问》等医籍,通读儒家经典,后考入南洋公学,毕业后任教于长沙。曾在商务印书馆主编《小说月报》,并翻译过几篇英国中短篇小说,享有文名。恽体素弱,经中、西医诊治,未奏效。又因长子病故,遂发愤学医,精研历代医书,又问业于汪莲石。1920年,辞主编之职,主攻医学。时余云岫撰《素灵商兑》,诋毁中医,恽氏作《群经见智录》与其论争。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西洋医学以日新为贵,未必为一定法。中国旧说本经验而立,未必无可通之道。主张中西医汇通,各取所长。1925年创办铁樵中医函授学校,受业者达千余人。毕生著述甚富,且大多刊印于世。主要著作22种,编为《药盦医学丛书》。另有《铁樵函授医学讲义》。子道周、女慧庄,均通医理。恽铁樵是一位主张融合中西医的代表人物。他因为孩子相继病逝,开始跟随汪莲石学医,并与当时名医丁甘仁切磋医学。他擅长儿科,自行开业后,声誉日增,同时提倡中西医化合以产生新中医,当时余(岩)云岫着《灵素商兑》,认为中医不科学,主张“废医存药”。恽铁樵于此时出面......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恽铁樵(1879-1935年)
恽铁樵(1879-1935年) 近代医家。字树珏。江苏武进人。少孤贫,刻苦自励,奋志读书,13岁就读于私塾,通读儒家经典,后考入南洋公学,毕业后任教于长沙。曾在商务印书馆主编《小说月报》,享有文名。恽体素弱,经中、西医诊治,未奏效。又因长子病故,遂发愤学医,精研历代医书,又问业于汪莲石。1920年,辞主编之职,主攻医学。时余云岫撰《素灵商兑》,诋毁中医,恽氏作《群经见智录》与其论争。谓:天下同
- 恽铁樵与《人生意味》
恽铁樵(1878-1935年),名树钰,别号黄山、樵木、冷风,江苏武进人。自幼孤苦,父母早亡。幼读经书,兼诵医籍。16岁中秀才。1903年入南洋公学,专攻英文。毕业后在长沙、上海等地任教。1911年,入商务印书馆为编辑员,次年始主编《小说月报》,开始文学生涯。恽氏素重章法,喜桐城派文风,热心于文学创作和翻译,写了《爱筏》、《血花一幕》等数十篇小说,翻译莫泊桑、巴尔扎克、陀斯妥也夫斯基之《豆蔻葩》
- 《伤寒论研究》
《伤寒论研究》 伤寒著作。四卷。恽铁樵撰于1924年。恽氏以中西汇通的观点阐析伤寒六经、伤寒提纲、伤寒和其他一些病症的用药、伤寒病型与传经以及治法等多方面内容,并附作者治案。全书颇多个人见解,但也有一些主观附会或联系不当的论述。现存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等,又见《药盦医学丛书》本。作者:
- 《保赤新书》
《保赤新书》 儿科著作。 ①清·任赞撰。二卷。刊于1789年。上卷论儿科诸病诊法及证治;下卷治疗方剂,系作者选辑前人儿科论著并附个人心得写成。 ②恽铁樵撰。八卷。本书主要介绍种痘和痧疹、惊风二病的病因和治法。皆系作者本人的临床经验。现有1936年《药盦医学丛书》本。作者:
- 《药盦医案》
《药盦医案》 医案著作。七卷。恽铁樵撰于1925年。作者选临证过程中颇具经验或教训的医案予以归纳整理。分为伤寒、温病、时病等类,并以病证分细目。案中多连续记载危重病例的诊治经过,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均作详细记述,以为临床借鉴。对伤寒及儿科病证阐述尤详。后收入《药盦医学丛书》中。作者:
- 《保赤新书》
《保赤新书》 儿科著作。 ①清·任赞撰。二卷。刊于1789年。上卷论儿科诸病诊法及证治;下卷治疗方剂,系作者选辑前人儿科论著并附个人心得写成。 ②恽铁樵撰。八卷。本书主要介绍种痘和痧疹、惊风二病的病因和治法。皆系作者本人的临床经验。现有1936年《药盦医学丛书》本。作者:
- 《伤寒论研究》
《伤寒论研究》 伤寒著作。四卷。恽铁樵撰于1924年。恽氏以中西汇通的观点阐析伤寒六经、伤寒提纲、伤寒和其他一些病症的用药、伤寒病型与传经以及治法等多方面内容,并附作者治案。全书颇多个人见解,但也有一些主观附会或联系不当的论述。现存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等,又见《药盦医学丛书》本。作者:
- 《药盦医案》
《药盦医案》 医案著作。七卷。恽铁樵撰于1925年。作者选临证过程中颇具经验或教训的医案予以归纳整理。分为伤寒、温病、时病等类,并以病证分细目。案中多连续记载危重病例的诊治经过,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均作详细记述,以为临床借鉴。对伤寒及儿科病证阐述尤详。后收入《药盦医学丛书》中。作者:
-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四章·气血虚实]第十节·血真实而气假虚证
的给它补充,势必至于反热为虚,反热为寒的阶段,而呈现出“大实有羸状”的假证。题材所说“血真实而气假虚”,是不够明确的。至于上节所谓“阴盛格阳症”,其病理机转,即是热力外越。它的证状,最难辨别;根据恽铁樵先生经验说∶“凡阴盛格阳大虚盛候之病,色、脉、证三项,必有异乎寻常之现象,与其病候不相应。例如∶阳明面赤,脉则洪滑,色与脉相应也,神气则见有余;戴阳为病,面如妆朱,脉数甚,无圆滑意,色与脉均异常,
-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一章·伤寒要义]第一节·六经形层
论读伤寒论法”第五、九、十一条而产生的。“六经”在伤寒论学说上,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道统术语。本节把六经假定作机体方面的六个层次,虽然说不出充分理由,但在病理上的某一分野里用它暂作“代号”,是应该的。恽铁樵先生曾这样说∶“六经者,就人体所着之病状为之界说者也。”日人鹤冲元逸在“医断”里也说∶“伤寒六经,非谓病在六经也,假以为纪也已;及其施治也,皆从证而不拘焉。”藤本廉更明确地说∶“三阴三阳之目,何为
- 《霍乱新论》
《霍乱新论》 霍乱专著。 ①清·姚训恭撰。不分卷。刊于1902年。作者论述霍乱病的脉、舌、证、治,分析其死候;并重点介绍其先辈所传的霍乱效方,末附作者医案。 ②恽铁樵撰。一卷。作者以中西汇通的观点,列述霍乱的病因、病状、病理、病机、用药以及干霍乱、妊娠霍乱、产后霍乱等不同的证候表现和治法。并介绍了霍乱效方辟瘟丹。现存清刻本、民国铅印本。又辑入《药盦医学丛书》中。作者:
- 汇通派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
医学岂曰小补!”他提出“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的主张。西洋医学在我国广泛传播,引起了中医界的普遍重视。一些中医界的人士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的思想和学派,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代表人物有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钝等。1、唐宗海的“折衷归于一是”唐氏主要活动于19世纪后半叶,正处国难深重,内外矛盾日益激化,欧风东渐,西学在中国迅速传播。他力主顺乎潮流,成为我国中医界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的第一人
- 《群经见智录》
《群经见智录》 医论著作。三卷。恽铁樵撰。卷一首论《内经》之发源、成书、读法及总提纲;次述易理、太极、《内经》与《易经》、五行、四时及甲子;卷二为扁鹊、仓公医案及仲景《伤寒论》之研究等;卷三系对余云岫《灵素商兑》一文所作的论辨。本书对《内经》理论大胆提出了新见解,对学者有颇多启发。现存1922年武进恽氏铅印本等。作者:
- 《病理概论及各论》
《病理概论及各论》 病理著作。恽铁樵撰于1928年。此书概论部分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从脏腑病变和经脉病变等方面阐明各类病证的病理和用药大法。各论部分阐述伤风、胃咳、肺痨等九种病证的病因病候、诊断与治法。于病理部分阐发尤详。全书引用了较多的西医病理知识,在当时汇通中西医学术上起一定作用,但也杂有牵强附会的观点。本书为《药盦医学丛书》的一种。作者:
- 神仙解语丹语中风失语
蚕,近世多去之。笔者仿其义制方煎服无效。用治脑萎缩,老年性痴呆或高热後引致的失语亦有较好疗效。 另方解语汤,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殆用治脾虚肝旺、痰阻廉泉之病例。沪上已故名医顾雨时(为恽铁樵入室子弟),舆笔者为通家之好。辄喜以单味菖蒲抗昏迷,促苏醒,治失语尤佳。其法为采取新鲜者约120克许,洗净捣汁频频灌饮。仿用多验。神仙解语丹之取菖蒲,亦非凡笔。 (以上经验仅供医师同道参考)作者
- 《病理概论及各论》
《病理概论及各论》 病理著作。恽铁樵撰于1928年。此书概论部分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从脏腑病变和经脉病变等方面阐明各类病证的病理和用药大法。各论部分阐述伤风、胃咳、肺痨等九种病证的病因病候、诊断与治法。于病理部分阐发尤详。全书引用了较多的西医病理知识,在当时汇通中西医学术上起一定作用,但也杂有牵强附会的观点。本书为《药盦医学丛书》的一种。作者:
- 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
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 医学论文汇编。上海中医学院编。本书刊论文十一篇。介绍丁甘仁、王仲奇、朱南山、陈筱宝、张骧云、范文虎、费绳甫、恽铁樵、徐小圃及奚咏裳、夏应堂等各医学流派的学术渊源和临床经验。其中以审病论证、立方用药等方面的各家所长为重点。对读者颇有启发。1962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作者:
- 《伤寒论辑义按》
《伤寒论辑义按》 伤寒著作。丹波元简辑义,恽铁樵按。恽氏以日人丹波氏《伤寒论辑义》为蓝本,将个人的读书临证体会写成按语附于各节条文之后。同时也增补沈芊绿、王丙、喜多村等中日《伤寒论》注家的一些注文。书中联系西医生理、病理等加以论述,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处。现存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等。作者:
- 中西医汇通派
我国。在这种形势下,一部分中医或则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或则以中医的有关理论印证西医的某些知识,这种思路和做法比起全盘否定中医药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尊经泥古、拒绝接受包括西方医学在内的新知识的因循守旧思想是一个进步。但是在旧中国,汇通中西医的工作,由于时代的局限,或则思想方法有片面性,或则牵强附会之弊,成果有限。汇通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等。作者:
- 《伤寒论辑义按》
《伤寒论辑义按》 伤寒著作。丹波元简辑义,恽铁樵按。恽氏以日人丹波氏《伤寒论辑义》为蓝本,将个人的读书临证体会写成按语附于各节条文之后。同时也增补沈芊绿、王丙、喜多村等中日《伤寒论》注家的一些注文。书中联系西医生理、病理等加以论述,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处。现存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等。作者:
- 陆渊雷
陆渊雷 近现代医家(1894-1955年)。字彭年,江苏川沙县人。自幼聪颖,攻习经学、小学、天文、历算,于医学亦多所涉猎,尝师事恽铁樵,并协助其举办函授学校,又执教于上海多所中医院校。后又与徐衡之、章次公等人创办上海国医学校,任教务长。后又任学术整理委员,并创刊《中医新生命》及“遥从”(即函授)部。1949年后,又历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顾问、中医学会主任委员等。陆氏在学术上参汇中西两种医学,为近
- 《霍乱新论》
《霍乱新论》 霍乱专著。 ①清·姚训恭撰。不分卷。刊于1902年。作者论述霍乱病的脉、舌、证、治,分析其死候;并重点介绍其先辈所传的霍乱效方,末附作者医案。 ②恽铁樵撰。一卷。作者以中西汇通的观点,列述霍乱的病因、病状、病理、病机、用药以及干霍乱、妊娠霍乱、产后霍乱等不同的证候表现和治法。并介绍了霍乱效方辟瘟丹。现存清刻本、民国铅印本。又辑入《药盦医学丛书》中。作者:
- 《群经见智录》
《群经见智录》 医论著作。三卷。恽铁樵撰。卷一首论《内经》之发源、成书、读法及总提纲;次述易理、太极、《内经》与《易经》、五行、四时及甲子;卷二为扁鹊、仓公医案及仲景《伤寒论》之研究等;卷三系对余云岫《灵素商兑》一文所作的论辨。本书对《内经》理论大胆提出了新见解,对学者有颇多启发。现存1922年武进恽氏铅印本等。作者:
- 商务印书馆的武进三名医
,文化界名人叶圣陶、茅盾、郑振铎、胡愈之等都担任过该馆编译。有趣的是,在商务印书馆同仁中,曾出现过不少医学人才,如喉科专家张赞臣、兼擅中西医的余云岫、由作家改行中医的叶劲风等。不过,最有影响的应数恽铁樵、谢利恒及蒋维乔,他们同为江苏武进(今常州)人。 恽铁樵(公元1878-1935年),字树珏。早年专攻文学,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曾译《豆蔻葩》、《黑衣娘》等西洋小说而闻名一时。恽于1910年任商
- 《温病正宗》:[上编·学说辩正第三章·温病瘟疫之辨析]第二节·温病专书之概论
温病诠真》,即其所着《伤寒杂病论义疏》之卷四,亦即所谓古本仲景《伤寒论》之一也。其言颇存古风,虽属温病之新法门,究为广义伤寒之实际,惜其未将《伤寒论》之第五卷暑热湿燥合刊,而非温热学所赅之全书也。恽铁樵之《温病明理》,其斥天士、鞠通之温邪上受及三焦论治之说,固属不谬。至谓叔和寒毒藏于肌肤之说于理不可通,及其所着《内经纲要》,据西医伤寒潜伏期不过二十日之说,以驳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与凡病伤寒而成温
-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十二章·调理诸法]第一节·病中调护法
医生,以供参考。3.病患烦闷时,侍疾者可择有趣味之故事或笑话,讲给病患听,使病患精神上减少痛苦。4.病室内不可人声扰杂,否则容易引起无谓之烦恼。5.家庭琐事,不可告知病患,以免引起精神上的刺激。(恽铁樵医学月刊第一期)(丙)陈组光发汗时之摄生──取汗之目标,有一定标准。汗液亡失过多,则有筋惕肉、亡阳、亡津液、小便不利,大便干燥之弊。汗液排泄不布(谓局部汗出而不遍布周身也。)则有“病不解”“解不足
- 《温病正宗》:[上编·学说辩正]第一章·温病解释之正误
景至今则一千七百余年矣,五六十年犹不能得其全,千余年后尚能见庐山真面目乎?遗稿果有存者,胡为不出于方中行等攻击叔和之时,而出于今日乎?曰∶吾国古者绝学,往往秘而不宣,古本流传,容或有之,即令后人作伪,而人能宏道,安见后人不可昌明圣学乎?时人恽铁樵之《温病明理》,虽知有广义伤寒矣,而其尽废诸家温病之说,则又未免抹杀一切。要之,学人立说,苟无悖于经旨,则相得益彰,亦即仲圣之功臣也。《温病正宗》王德宣
- 中医各家学说习题集(第二版)
·喻嘉言各论·其他著名医家·徐灵胎各论·其他著名医家·张璐各论·其他著名医家·张志聪各论·其他著名医家·吴师机各论·其他著名医家·王旭高各论·其他著名医家·王清任各论·其他著名医家·唐容川各论·其他著名医家·张锡纯各论·其他著名医家·丁甘仁各论·其他著名医家·张山雷各论·其他著名医家·恽铁樵作者:http://www.dangdang.com/product/8750/8750060.shtml
-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一章·伤寒要义]第十节·六经总诀
无遗憾。噫、《通俗伤寒论》。真堪为后学师范。【荣斋按】《伤寒论》的六经,以证候为骨干,以治疗为主题;历来注家,只有唐容川标出六经病的提纲,比较合理。但他解释六经涵义,仍不能超出诸家牵强模糊的范畴。恽铁樵先生对于六经的见解,是很突出的。他说∶“六经者,就人体所有之病状,为之界说者也。是故病然后有六经可言,不病直无其物。”言简意赅,可以说是一个定义。陆渊雷先生在《伤寒今释》里,帮助∶六经是病理上的一
- 透视中医现代化
和西医水平的新医学。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以西方科学(包括西医学)为准绳研究、判定和同化中医中药,却成为五十多年来“中西医结合“所走过的路。其实,早在20世纪初,“中西汇通”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上海名医恽铁樵先生,在深入研究中西医后就得出了“中西医之不同,乃由于中西文化之不同,是根本不同方法之两种学说”的结论。而恽铁樵先生又说:“中医而有演进之价值,必能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以产生新中医”。“根本不
- “国医”琐谈
山房刊行的《国医药物学》(赵海仙撰)、《国医初步读本》(李和铃撰)、《国医临诊秘典》(张达生、萧熙合编)、《国医新论》(陆士谔撰)、《国医诊疗学》(胡善庐编)等。我比较熟知的上海市中医前辈医家,如恽铁樵曾撰《中央国医馆与恽铁樵往来之文件》,丁福保撰《国医补习科讲义》,还有中医文献大家曹炳章曾编撰《国医集汇录》,胡安邦编《国医生理学》、《国医病理学》、《国医开业术》,吴克潜编撰《国医实用诊断学》,
- 半表半里概念产生于汉代
47条等多处提出半表半里。成无己虽以《内经》注《伤寒》,但这里用八纲注解,是因为明白是张仲景首先提出的半表半里概念,更足证半表半里概念产生于东汉。后世注家、经方家都认同《伤寒论》有半表半里概念,如恽铁樵、陆渊雷、陈逊斋、陈慎吾、刘渡舟、胡希恕等。当然,对于半表半里的确切概念尚有争论,如认为半表半里即仅指少阳;少阳在阳明前;少阳谓在表里上下之间等。但随着考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伤寒论》所
- 近代中医药期刊蕴含巨大价值
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服务中医院校教育谋求中医教育合法权利,是近代中医为生存而抗争的主题之一,贯穿于近代中医教育的始终。北洋政府拒中医教育于教育法令之外,从反面促使中医界觉醒,以丁甘仁、张山雷、恽铁樵为代表的近代中医教育家先后创立一批卓有成效的中医学校,如1915年丁甘仁等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25年恽铁樵创办遥从(函授)中医学校,1929年萧龙友、孔伯华创办北京国医学院等。其中影响最大的
-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四节·伤寒兼疟
弱者,可用《必读》截疟饮──黄、人参、白术、茯苓、砂仁、草果、橘红、五味子、乌梅、甘草。若前症多寒象者,宜补中益气汤加姜附。至于首乌治虚疟,《本草纲目》不提及,而张景岳有“何人饮”,用首乌、人参。恽铁樵先生治虚疟,常用小柴胡汤加鲜首乌,颇有疗效。六劳疟【因】中气素虚。遇劳即发。或一二月而愈。或半年一年不愈。或由禁截太早。或由口腹不慎。【证】寒热往来。病以时作。轻则昼发。发时短而渐早。深则夜发。发
- 杏林赋——中医文化颂
月花:王孟英聪慧勤学,荟萃诸家理论新说;杏苑推陈出新,国医文化独树旗旌。 西学东渐,理论纷争。差异困惑,汇聚沟通。赵学敏《纲目拾遗》,收载海外药物;王清任《医林改错》,绘制脏腑图形。朱沛文兼读华洋医书,力主临床验证;唐宗海类比中外学理,倡导互证折衷。张锡纯《衷中参西录》,破解汇通疑难;恽铁樵《群经见智录》,疾呼西为中用。先行者,文化自觉如醍醐灌顶;继承人,国医振兴要跬步前行!作者:原所贤暴连英
- 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
附子乃阴证要药,用之得当功效非凡,然用之不当则为患不浅,故近代名医恽铁樵云:“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物。古代医家中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在其所注《伤寒杂病论》一书(后世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附子的论述共有51条,33方(附方除外),为附子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就有关附子的功用、配伍及运用事宜作一浅析,以便提高我们运用附子的能力。 附子的功用与主治 根据仲景方
- 千年越医底蕴深
后的另一绍派大家胡宝书提出“竖读伤寒,横看温病,何等气势。民国中医存废之争中,余云岫是主张废除中医的第一人,其所著《灵素商兑》是鼓吹废止中医的重要理论工具,当时全国虽有无数文章应战,惟恽铁樵《群经见智录》方旗鼓相当。越医杨质民《内经之哲学的检讨》提出“吾人欲讨论《内经》之真价,宜以哲学的眼光衡量之,不当以自然科学的见解批评之。“《内经》之最高理论维何?曰辩证法
- 成如容易却艰辛——医案絮语之一
,往往录而存之,以自验学力之深浅。”(《杏轩医案初集·自序》)像这样早年动手,集腋成裘,后才裒然成集者,比比皆是。也有诊时虽未留底稿,但精诚所至,病案方药,储于胸中,一旦搦管铺纸,便可—挥而就,如恽铁樵《临证笔记》即一例。还有火之尔隅,桑榆未晚,林佩琴暮年,不辞辛劳,收集就医者所服药方,择其要者写成医案。亦有医名远播,就诊者众,户限为穿而无暇著述者,如叶天士,可他门墙下桃李争荣,《临证指南医案》
- 麻黄重剂应用探讨
半夏、苏子、牛蒡子)。同样道理,在外感病用麻黄汤时,张锡纯主张,凡阴分不足、内有蕴热者,宜加知母,是为麻黄加知母汤;气虚者则可酌加益气药。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足资临证用药参考。延伸阅读医案精选恽铁樵之四公子病伤寒。发热,无汗,而喘。遍请诸医家,真所疏方,仍不外乎历次所用之豆豉、山栀、豆卷、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象贝等味。服药后,热势依然,喘益加剧。先生乃终夜不寝,绕室踌躇。迨天微明,
- 中医药展现的画卷
的如王献之《鸭头丸帖》、张旭《肚痛帖》、杨凝式《神仙起居法》、苏东坡《覆盆子帖》、黄庭坚《方药墨迹》、傅山《三垣兄方》等,都是书法艺术中的瑰宝。近代擅长书法的名医有范文甫、谢利桓、丁甘仁、萧龙友、恽铁樵、王仲奇、施今墨、顾筱岩、徐小圃、秦伯未、程门雪等,他们的书法皆臻上境,留下的方笺被人们当作书法墨宝收集珍藏,其书法作品多表现出“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崇高理想与济世活人的高尚医德。作者
- 刘弼臣:名医的文学史学修养很重要
分。例如张仲景“勤学古训,博采众方”而著《伤寒杂病论》称为“医圣”;华佗曾“游学徐士,兼通数经”而成外科鼻祖;陶弘景“读书万卷,善琴棋,工隶书”;孙思邈“博览群书,研究医药”后世尊为“药王”。近代恽铁樵早年从事文学,曾主办《小说月报》中年后弃文从医,而自成一家。任应秋在学医之前,就通读经书诗文,打下良好的古汉语基础,为后来研学医理奠定雄厚实力,而成为一代中医学理论大家。 由于文学是医学的基础,
- 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
我在中医教学、临床工作中,宗恽铁樵“医术之精粗,在能辩证;辩证之真确,在能明理之论,以临证、立法、用方为中医临证之三大关键,治学力求汇集诸家,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泥古,在理解和运用中医学理论及前人的经验中,有所领悟,有所创新,对于治疗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形成了“脾胃为本,脾胃为基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此即“医之为道,必志虑渊微,机颖明发之谓也。乙癸同源,法在肝肾同
- 试论海派中医
火神派,以擅用附子得名,源于四川。郑钦安,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园通》;云南吴佩衡,据《麻疹发微》记载,吴佩衡曾在上海行医,时间不长。祝味菊可为代表,徐小圃后亦从之。中西汇通派,前有王宏翰,后有恽铁樵、陆渊雷等。综上所述,中医领域中的主要学派,在上海均有所展示,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海派中医的主要特征“海纳百川,兼容乃大尽现于上海的中医药历史长河中,只有广阔的兼容性,才
- 名医佳话:即论书法亦传人
排。这一理论至今在书坛上仍有影响。他的草书外表飘逸,内涵倔强。小楷最精,极为古拙。今太原汾河岸边有碑林公园,所收俱是青主墨宝。近代名医而善书法者更如群星灿烂,光耀杏林,比如范文甫、谢利桓、丁甘仁、恽铁樵、王仲奇、肖龙友、施今墨、顾筱岩、徐小圃、秦伯未、程门雪、严苍山、陈道隆等,书法皆臻上境,他们留下的方笺,都被人们当作书法墨宝收集诊藏。浙江名医范文甫有“诗、书、医三绝”之誉,以诗书驰骋士林。毕生
- 即论书法亦传人——名医书法佳话
排。这一理论至今在书坛上仍有影响。他的草书外表飘逸,内涵倔强。小楷最精,极为古拙。今太原汾河岸边有碑林公园,所收俱是青主墨宝。近代名医而善书法者更如群星灿烂,光耀杏林,比如范文甫、谢利桓、丁甘仁、恽铁樵、王仲奇、肖龙友、施今墨、顾筱岩、徐小圃、秦伯未、程门雪、严苍山、陈道隆等,书法皆臻上境,他们留下的方笺,都被人们当作书法墨宝收集诊藏。浙江名医范文甫有“诗、书、医三绝”之誉,以诗书驰骋士林。毕生
- 凝结在翰墨间的中医情——评《名老中医处方墨宝》
熔为一炉的书法艺术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述。东晋著名医家葛洪,翰墨传世;南朝名医陶弘景,丹青照人;药王孙思邈,被誉为医中书法巨擘;医家傅青主,被尊为“清初第一写家”……近代名医中,兼长书法者更大有其人,恽铁樵、萧龙友、曹颖甫、秦伯未、程门雪、施今墨等曾留下柳体颜骨雅风;现代名医中,善于书法者也不胜枚举,任应秋、姜春华、关幼波、邓铁涛、路志正、颜德馨等也写出龙飞凤舞神韵。处方书法墨宝所展现出的中医药学家
-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常用中药处方及药对分析
归肝经,功为祛风镇痉解毒,能通经络而熄肝风。蜈蚣脊柱特别发达,以通达督脉见长;全蝎的足爪既多且发达,能走四肢。AS多由风寒湿侵袭,致使局部气滞血瘀、筋脉痹痛。蜈蚣与全蝎配伍,可搜风通络,以解痹痛。恽铁樵说:“此数种虫药之中,亦有等级,蜈蚣最猛,全虫最平,有用全虫、蝎尾不能制止之风,用蜈蚣则无有不制止者。 3.3黄芪与当归 黄芪甘温,入脾、肺经;当归甘辛温,入心、肝、脾经。黄芪是补气
- 《临证指南医案》导读
常用虫类搜剔之品,使“血无凝滞,气血宣通”,较之一般理气逐血之法显然有较大的发展,亦为多种沉疴痼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方法。后世名医章次公用虫类药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恽铁樵用止痉散加入平肝熄风药治疗热甚动风之抽搐,都不能说与叶氏的思想无关。现代的中医已经把活血通络法作为一条重要的治则,广泛地运用于各科临床,每每取得满意疗效。《临证指南医案》中诸如此类的理论,如通补奇
- 治分缓急对药助效
结,通络止痛之功。蜈蚣脊柱特别发达,以通达督脉见长,张锡纯说:“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蜈蚣入药不必去其头足,去掉头足反而影响药力(恽铁樵语)。朱良春老中医认为全蝎“并擅窜筋透骨,对于风湿痹痛,久治不愈者,更有佳效。两药相配,外达经络,内走筋骨,有祛风除湿,散寒祛瘀,化痰定痛之效。强直性脊柱炎各期均可配用。 僵蚕配地鳖
- 附子重剂应用探讨
湿痹证;或大热伤阳耗阴,阴不敛阳,阳气将脱,阴阳离绝之危证。剂量与安全性吴佩衡使用附子,对一般性虚寒证,附子用量通常为20~100克,急性阴阳格拒、阴盛阳虚之危候,则为60~250克。民国时期名医恽铁樵用附子经验,凡亡阳之证和阳虚重候当用50克以上。有人总结王子泉老中医应用附子经验:一般证候用量可在25~30克,重症可至50~60克,少数危急重症可至100克以上。有人提出,服药后判附子增减进退有
- 还中医药理论本来面目
分的,变动态为地域,变时间为空间,这样的“文化”已经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中医的“藏象”讲的是天地自然五行之象在人体的表现,《黄帝内经》讲“各以其气命其藏”,自然界有五行之气,故人有“五藏”。近贤恽铁樵先生讲中医之五藏是“四时之五藏”,也强调了五藏的时态概念。现在将基于时间的藏象学说代之以基于空间解剖实体的脏腑器官,如何在藏象研究中继承发扬天人相应的思想,又如何体现中医学的文化特色?中药讲究的是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