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须

目录

1 拼音

yù mǐ xū

2 英文参考

stigmata maydi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玉米须

玉米须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1]

3.1 别名

棒子毛、玉麦须[1]

3.2 来源

禾本科植物玉蜀黍Zea mays L.的花柱[1]

3.3 性味

甘,平[1]

3.4 功能主治

功在利水,通淋,止血,降血压[1]。主治急、慢性肾炎水肿,尿路结石,乳糜尿,糖尿病,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吐血,衄血,血崩,高血压[1]

3.5 用法用量

煎服:15~30g[1]

3.6 运用

民间晒干作烟吸,治脑漏[1]

玉蜀黍根、玉蜀黍叶,亦有利尿通淋作用[1]

3.7 化学成分

玉米须含苦味苷、皂苷、生物碱、树脂、挥发油(内含香荆芥酚)、维生素C、维生素K、肌醇、尿囊素等[1]

3.8 药理作用

有较弱的利尿、利胆及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亦有降血糖、降压、抗肿瘤作用[1]

4 《全国中草药汇编》·玉米须

4.1 拼音名

Yù Mǐ Xū

4.2 别名

玉蜀黍须、蜀黍须、包谷须

4.3 来源

禾本科玉蜀黍属植物玉米Zea mays L.的花柱和花头。秋季收获玉米时采收,晒干或烘干。

4.4 炮制

晒干用。

4.5 性味

甘、淡,平。

4.6 归经

归膀胱、肝、胆经。

4.7 功能主治

利尿消肿,平肝利胆。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急、慢性肝炎,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鼻窦炎,尿路结石,胆道结石,小便不利、湿热黄胆等症。并可预防习惯性流产。

4.8 用法用量

0.5~2两,煎服。

4.9 备注

(1)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可配合冬瓜皮、赤小豆等同用;用治湿热黄胆疸,可配茵陈、平地木等同用。此外,本品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上有所发展,常用于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胆道结石、鼻炎及哮喘等病症。

4.10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中华本草》·玉米须

5.1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5.2 拼音名

Yù Mǐ Xū

5.3 英文名

Corn Stigma

5.4 别名

玉麦须、玉蜀黍蕊、棒子毛

5.5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和柱头。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ea mays L.

采收和储藏:于玉米成熟时采收,摘取花柱,晒干。

5.6 原形态

玉蜀黍,高大的一年生栽培植物。秆粗壮,直立,高1-4m,通常不分枝,基部节处常有气生根。叶片宽大,线状披针形,边缘呈波状皱折,具强壮之中脉。在秆顶着生雄性开展的圆锥花序;雄花序的分枝三棱状,每节有2雄小穗,1无柄,1有短柄;每1雄小穗含2小花,颖片膜质,先端尖;外稃及内稃均透明膜质;在叶腋内抽出圆柱状的雌花序,雌花序外包有多数鞘状苞片,雌小穗密集成纵行排列于粗壮的穗轴上,颖片宽阔,先端圆形或微凹,外稃膜质透明。花、果期7-9月。

5.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喜高温。

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5.8 栽培

性喜高温,需水较多,适宜疏松肥沃的土壤,以农作物在全国各地有栽培。

5.9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常集结成疏松团簇,花柱线状或须状,完整者长至30mm,直径约0.5mm,淡绿色、黄绿色至棕红色,有光泽,略透明,柱头2裂,叉开,长至3mm,质柔软。以柔软、有光泽者为佳。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乳白色,气微味淡。①薄壁细胞长方形,长34-41μm,宽约14μm,壁略厚。②导管主为螺纹和环纹导管,直径为7-10μm,导管常伴有微黄色的薄壁纤维,直径7-10μm。

5.10 化学成份

本品含脂肪油2.5%、挥发油0.12%,树胶样物质3.8%、树脂2.7%、苦味糖甙1.15%、皂甙3.18%、生物碱0.05%。还含隐黄素(cryptoxanthin)、维生素C、泛酸(pantothenic acid),肌醇(inositol),维生素K、谷甾醇(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苹果酸(malic acid))枸椽酸(citr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草酸(oxalic acid)等。此外,还含大量硝酸钾(KNO3),a-生育醌(a-tocopheryl quinone)。

5.11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玉米须对人或家兔均有利尿作用,可增加氯化物排出量,但作用较弱。其水浸膏甲醇不溶部分经过透析者(甲)利尿作用最强,无论口服、皮下或静脉注射均有显着效果。利尿作用主要是肾外性的,对肾脏的作用很弱。

2.对循环系统的作用:麻醉犬静脉注射煎剂有显着降压作用,但对慢性颈动脉皮桥狗,每日服药,连续3周,并无降压作用。甲在低浓度时对末梢血管有扩张作用。

3.降低血糖作用:玉米须的发酵制剂对家兔有非常显着的降低血糖作用。

4.利胆、止血作用:玉米须制剂能促进胆汁排泄,降低其粘度,减少其胆色素含量,因而可作为利胆药用于无并发症的慢性胆囊炎、胆汁排出障碍的胆管炎患者。它还能加速血液凝固过程,增加血中凝血酶元含量,提高血小板数,故可作为止血药兼利尿药应用于膀胱及尿路结石。

5.12 毒性

毒性甲的毒性很小,对兔的致死量约为250mg/kg(静脉注射),利尿有效剂量约为1.5mg/kg,故安全范围较大,在此剂量时对心脏、血压、呼吸、末梢血管、肠肌等几无作用。

5.13 鉴别

理化鉴别,取本品2g,加乙醇50ml,水浴上加热提min,滤过,滤液供如下试验:(1)取滤液1ml,蒸干,残渣ml醋酐中加入硫酸1滴,醋酐层呈绿色。(检查皂甙、甾体或三萜)(2)将试液滴于硅胶G-CMC薄层板上,滴加4%磷钼酸乙醇液,加热至110℃,显蓝色。

(3)将试液滴于硅胶G-CMC薄层板上,滴加1%香草醛硫酸液,显红色。(检查挥发油、甾体)

5.14 炮制

将原药除去杂质、衣壳(总苞片)及灰屑,晒干或烘干即得。

5.15 性味

味甘;淡;性平

5.16 归经

肾;胃;肝;胆经

5.17 功能主治

利尿消肿;清肝利胆。主水肿;小便淋沥;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糖尿病;乳汁不通

5.18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60-90g;或烧存性研末。外用:适量,烧烟吸入。

5.19 注意

煮食去苞须;不作药用时勿服。

5.20 附方

治黄疸方《四川省药志》:治湿热黄疸;治劳伤吐血方《四川中药志》:虚劳吐血。

5.21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乳汁不通,红肿疼痛,怕冷发热,头痛体困。

2.《岭南采药录》:和猪肉煎汤治糖尿病。又治小便淋沥砂石,苦痛不可忍,煎汤频服。

3.《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对肾脏病、浮肿性疾患、糖尿病等有效。又为胆囊炎、胆石、肝炎性黄疸等的有效药。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能降低血压,利尿消肿。治鼻血、红崩。

5.《河北药材》:治水肿性脚气。

6.《浙江民间草药》:开胃,平肝,祛风。

7.《四川中药志》:清血热,利小便。治黄疸,风热,出疹,吐血及红崩。

5.22 摘录

《中华本草》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