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论

目录

1 拼音

yuán zǐ lùn

2 英文参考

Atomism

3 注解

原子论是古代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原予构成的一种唯物主义学说。创始人为公元前5~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他们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原子是一种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颗粒,绝对充实,没有空隙,不可穿透,各种原子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大小、形状和位置的差异;虚空也是实在的,不过它是空的,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和条件。原子在虚空中运动,它们集合时形成物体,分离时则物体消灭;物体“投射”出来的形象(影像)与人的感官接触就引起色、声等感觉,感觉是认识的基础。古希腊晚期的哲学家伊壁鸠鲁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原子有重量,作垂直平行降落运动,同时有偏斜运动,承认原子的运动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后来古罗马的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把原子论思想归纳为两条基本规律:没有任何事物能从无产生出来,一切东西都是从一定种子(原子)产生的;也没有任何事物消灭后归于无,物质是永恒存在的。文艺复兴后,伽桑狄(1592~1055)恢复了原子论,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原子论的观点被引入自然科学研究。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1766~1844)提出原子一分子论,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单位。现代科学和哲学已经证明,古希腊人设想的原子纯粹是一种猜测,化学上的原子也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其内部结构现已证实了几个层次。原子论的思想是唯物的,但带有机械的性质,对近代西方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产生较深影响,成为实物中心论和还原论的重要思想基础,在医学领域也有一定反映。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