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青光眼

目录

1 拼音

yuán fā xìng qīng guāng yǎn

2 英文参考

primary glaucoma[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3 西医·青光眼

青光眼(glaucoma)是一组威胁和损害视神经视觉功能,主要与病理性眼压升高有关的眼病[1]。即当眼压超过了眼球内组织,尤其是视网膜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将给眼球内各组织尤其是视神经视功能带来损害,最典型、最突出的表现是视神经乳头的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的特征性缺损缩小,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视野可以全部丧失,终至失明[1]

青光眼可以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和发育性青光眼[1]。其中最常见的是原发性青光眼(primary glaucoma)[1]。原发性青光眼一般双眼发病,但两眼的发病可有先后,严重程度也有差异[2]。根据前房角解剖结构的差异和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在原先就存在的异常虹膜构型的基础上而发生的前房角被周边虹膜组织机械性阻塞,导致房水流出受阻造成眼压升高的一类青光眼[2]。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小梁网途径的房水外流排除系统病变和(或)房水外流阻力增加所致眼压升高的一类青光眼[2]

据我国部分地区统计,发病率为0.89%~2.6%之间,致盲率达19.62%。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解剖因素是基本原因,但情绪不稳、过劳、用眼时间过度等均为诱发因素。西医多采用手术和缩瞳药物治疗,但迄今为止尚不能使已遭器质性损害的视神经和视功能再度恢复。

3.1 闭角型青光眼

3.1.1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以往称为急性充血性青光眼,为原发性青光眼的一种,是老年人常见眼病之一。临床上多见于虹膜膨隆型的明显窄房角眼,相对性瞳孔阻滞较重,房角呈“全”或“无”关闭,眼压升高明显[3]。分为临床前期、发作期、间歇缓解期、慢性进展期[3]

3.1.1.1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病因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理主要与虹膜膨隆,瞳孔阻滞、房角狭窄、闭锁等因素有关。

3.1.1.1.1 解剖因素

闭角型青光眼多发于远视眼,小眼球,小角膜,晶状体相对较大,晶状体与虹膜间的间隙较窄,虹膜膨隆,止端靠前,睫状体厚而短,因而房角窄,前房浅。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增大,进一步引起晶体一虹膜膈向前移位,前房则更浅,房角更窄。正常情况下晶状体与虹膜有接触面,形成生理性瞳孔阻滞,当后房压力增加时,此接触面开放房水间歇性地进入前房。当接触面增大时,房水从后房流经晶状体为虹膜之间的阻力就会增大,产生病理性瞳孔阻滞,导致后房房水的压力升高,特别是当瞳孔轻度散大(约4-5mm)时存在瞳孔阻滞,周边虹膜又比较松弛,因此周边虹膜被推向前,与小梁网相帖,以致房水排出受阻,引起眼压升高。这就是虹膜膨隆型青光眼眼压升高的机理。

3.1.1.1.2 诱发因素

一般认为与血管神经的稳定性有关。闭角型青光眼的发作,往往出现在情绪波动如悲伤、愤怒、精神刺激、用脑过度、极度疲劳、气候突变,以及暴饮暴食等情况下。引时血管神经调节 中枢发生故障致使血管舒缩功能失调,睫状体毛细血管扩张,血管渗透性增加,房水增多,后房压力升高,并在有解剖因素的基础上,睫状体充血水肿使房角阻塞加重,眼压急剧升高,导致青光眼的急性发作。

3.1.1.2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
3.1.1.2.1 临床前期

一眼已发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另一眼前房浅,房角窄,但眼压正常,无自觉症状,属临床前期。

3.1.1.2.2 前驱期

在急性发作之前,患者往往在情绪波动、脑力或体力过度疲劳,阅读过久或看电视、电影之后,感觉有轻度头痛、眼胀、恶心、视朦、一时性虹视,休息后自行缓解,称为前驱期。以后这样小发作越来越频繁,最后终于急性大发作。

3.1.1.2.3 急性发作期

(1)症状:由于眼压突然上升,患者突然感到剧烈的眼胀痛、头痛。视力显著下降,仅眼前指数,光感或无光感。由于迷走神经反射,可伴有恶心、呕吐、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或颅内疾患。应详细询问病史及检查,加以鉴别。

(2)混合充血明显,伴有结膜表层血管充血怒张,有时有轻度眼睑和结膜水肿。

(3)角膜水肿,呈雾状混浊,有时上皮发生水泡,知觉减退或消失,角膜后可有色素沉着。

(4)前房甚浅,前房角闭塞。房水中可见细胞色素颗粒飘浮,甚至有纤维蛋白性渗出物。

(5)瞳孔散大,呈竖椭圆形,对光反应消失,是由于支配瞳孔扩约肌的神经麻痹所致。因屈光间质水肿,瞳孔呈青绿色反应,故名青光眼或绿内障。

(6)眼压急剧升高,多在6.65kpa(50mmHg)以上,最高可达9.31-10.64kpa(70-80mmHg)以上,触诊眼球坚硬如石。

(7)虹膜瘀血肿胀,纹理不清,病程较久者,虹膜大环的分支被压,血流受阻,虹膜色素脱落,呈扇形萎缩,或称节 段性虹膜萎缩。

(8)眼底因角膜水肿不能窥见,滴甘油2-3滴后,角膜水肿暂消退,可见视盘充血,静肪充盈,视盘附近视网膜偶尔有小片状出血,有时可见动脉搏动。

(9)滴甘油后作前房角镜检查,可见前房角全部关闭,虹膜与小梁网紧贴。

(10)晶体的改变:由于眼压急剧上升,晶体前囊下可出现灰白色斑点状,棒状或地图状的混浊,称为青光眼斑。眼压下降也不会消失,作为急性发作的特有标志而遗留。青光眼斑、虹膜扇形萎缩、和角膜后色素沉着,称为青光眼急性发作后的三联征。

3.1.1.2.4 缓解期

急性发作的病例,大多数经过治疗,或者极少数未经治疗,症状消失,关闭的房角重新开放,眼压降至正常,病情可以得到暂时缓解,局部充血消失,角膜恢复透明,视力部分或完全恢复。个别短期无光感的病列,若及时降低眼压,尚可恢复一些有用视力。但这些情况只是暂时的,如不及时进行手术治疗,随时仍有急性发作的可能。此期称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缓解期,若及时施行周边虹膜节 除术,可防止急性发作。

3.1.1.2.5 慢性期

慢性期是由没有缓解的急生发作期迁延而来。眼局部无明显充血,角膜透明,瞳孔中等度散大,常有程度不同的周边虹膜前粘连,眼压中度升高4.66-6.65kpa(35-50mmHg),晚期病例可见视盘呈病理性凹陷及萎缩,部分病例可见动脉搏动,视力下降及青光眼性视野缺损。

3.1.1.2.6 绝对期

一切持久高眼压的病例最终均可导致失明。

3.1.1.3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主要根据病史、手电或裂隙灯检查、眼压测量进行诊断[3]

3.1.1.3.1 临床前期的诊断

①浅前房、窄房角;②具有明确的另一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史或明确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家族史;③尚未发生青光眼[3]

3.1.1.3.2 发作期的诊断

(1)典型大发作:①眼痛、头痛、视力下降;②眼压急剧升高,眼球坚硬如石;③结膜混合充血,角膜雾状水肿,瞳孔扩大,对光反应消失;④前房浅。晶体前囊下可见灰白色斑点,虹膜脱色素或呈节段性萎缩[3]

(2)不典型发作:①患者仅有轻度的眼部酸胀、头痛,雾视虹视发作;②虹膜膨隆,前房较浅;③眼压升高;④发作时间短暂,经休息后自行缓解[3]

3.1.1.3.3 间歇缓解期的诊断

①有明确的小发作史;②房角开放或大部分开放;③不用药或单用一种降眼压滴眼液,眼压能稳定在正常水平[3]

3.1.1.3.4 慢性进展期的诊断

①房角大部分或全部粘连;②眼压持续升高;③出现视乳头逐渐凹陷萎缩,视野受损缩小,最后失明[3]

3.1.1.4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
3.1.1.4.1 临床前期的治疗

临床前期治疗目的为预防发作[3]。周边虹膜切除术或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是首选的解除瞳孔阻滞的治疗方案[3]。对于患者暂时不愿手术者或无条件进行手术的地区,可选用1%毛果芸香碱,一日2~3次滴眼,并定期随访[3]

3.1.1.4.2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急性发作期治疗目的为挽救视功能和保护房角功能,应作急诊全力抢救,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高眼压[3]。需要促进房水引流、减少房水生成和高渗脱水药物联合应用[3]

乙酰唑胺

乙酰唑胺是通过减少房水生成控制眼压[3]。服药后1~2小时开始出现降眼压作用,持续4~12小时[3]。血浆半衰期为4小时。可与毛果芸香碱和噻吗洛尔联合治疗青光眼[3]

用法用量:乙酰唑胺125~250mg,口服,每日2~4次,日总剂量不超过1g[3]

全身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味觉改变、食欲减退、恶心、腹泻、手足口周感觉异常。部分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肾结石,可给予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个别病例服药后产生再生障碍性贫血。[3]

乙酰唑胺禁忌证:包括肾上腺功能不全、肾结石、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糖尿病酮症,磺胺药物过敏患者。应避免与阿司匹林并用。[3]

0.5%噻吗洛尔滴眼液滴眼

噻吗洛尔是非选择性的β受体阻断剂,对于正常跟压眼和高眼压跟均具有降低眼压的作用,对视力调节和瞳孔大小无明显影响,用药开始后30~60分钟眼压开始下降,最大作用多出现在用药后2小时左右,作用持续24~48小时,与碳酸酐酶抑制剂具有协同抑制房水生成的作用[3]。噻吗洛尔对于睡眠期间的生理性房水分泌减少无作用[3]。如无特殊禁忌,噻吗洛尔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首选药物[3]

用法用量:0.5%噻吗洛尔滴眼液滴眼,一日2次,每次1滴[3]

噻吗洛尔应用禁忌证:包括急性心力衰竭、心动过缓、Ⅱ度或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哮喘发作。对于有哮喘病史和严重干眼症患者慎用。[3]

噻吗洛尔的副作用:眼部副作用包括眼眶痛、干眼,角膜上皮损害少见。全身副作用包括:①轻度低血压和脉搏减慢;②支气管哮喘、痉挛;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甘油三酯升高。[3]

1%毛果芸香碱滴眼液滴眼

毛果芸香碱滴跟1小时后开始发挥降眼压作用,持续4~8小时,具有与其他类型抗青光眼药物β受体阻断剂、碳酸酐酶抑制剂等协同控制眼压的作用[3]。毛果芸香碱在急性闭角型青光跟发作期短期使用可以收缩瞳孔括约肌、拉紧虹膜、减少周边虹膜组织在房角的堆积,有助于开放房角[3]。当眼压超过50mmHg时,瞳孔括约肌缺血,对毛果芸香碱反应不明显,可选用噻吗洛尔滴眼和碳酸酐酶抑制剂口服以及甘露醇静脉滴注使眼压下降至瞳孔括约肌对毛果芸香碱有反应后再应用毛果芸香碱缩瞳[3]。在开角型青光眼治疗中,毛果芸香碱可以促进睫状肌收缩,牵拉巩膜突,改善小粱网结构,促进房水外流从而降低眼压[3]

用法用量:1%毛果芸香碱滴眼液滴眼,每15分钟1次,至眼压下降后或瞳孔恢复正常大小后逐渐减少用药次数,保持在一日4次[3]

毛果芸香碱常见的眼局部副作用[3]

1)泪滥、结膜充血、结膜和睑缘刺激症状。

2)眼睑痉挛。

3)治疗初因虹膜括约肌和睫状肌过度收缩引起的眼痛。

4)因调节痉挛引起的视力下降,青年人明显。

5)致白内障作用。

6)因晶体厚度增加或睫状体水肿,以及晶体或虹膜隔向前移位、悬韧带松弛,缩瞳后可增加虹膜与晶体接触,加重瞳孔阻滞,引起房角关闭。特别是在高眼压眼,当睫状肌持续收缩时,虹膜括约肌对缩瞳药无反应,容易引起晶体虹膜隔前移,加重房角关闭,引起眼压进一步升高。

7)血管扩张,血-房水屏障通透性增加。

8)虹膜后粘连。

9)虹膜括约肌强直收缩,多见于长期使用缩瞳药后。

10)偶见致视网膜脱离。

毛果芸香碱的全身副作用:包括引起疲劳和不适,引起胃肠、呼吸道黏膜分泌增加,心动过缓等[3]

毛果芸香碱使用禁忌:毛果芸香碱禁用于活动葡萄膜炎患者。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消化道溃疡、心动过缓、周边视网膜格子样变性、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史明确的患者慎用。[3]

20%甘露醇溶液

甘露醇通过增加血液渗透压,减少玻璃体容积,促进眼压下降[3]。静脉滴注后30~45分钟降眼压作用最大,降眼压作用持续4~6小时[3]

用法用量:20%甘露醇溶液,一日1.0~1.5g/kg,分2~3次,快速静脉滴注[3]

甘露醇的副作用主要包括:尿潴留、头痛、胸背痛、恶心、呕吐、精神错乱、低血钾、低血钠。对于肾衰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慎用。对于老年患者,伴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以及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应严密监护血压、电解质情况。[3]

转诊

如果采用上述治疗措施治疗2小时后眼压仍持续在50~60mmHg以上,应立即考虑转送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3]。对于不典型发作,在发作期可以选用以上1~3种治疗,眼压下降后可逐步减少至停用1~2种药物[3]。如眼压控制,可转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术或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治疗[3]

3.1.1.4.3 间歇缓解期的治疗

暂不愿进行手术者,选用1%毛果芸香碱一日2~3次滴眼,加强随访;有条件者可转送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术或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治疗[3]

3.1.1.4.4 慢性进展期的治疗

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眼压,应在使用急性发作期0.5%噻吗洛尔滴眼液滴眼、1%毛果芸香碱滴眼液滴眼、20%甘露醇溶液治疗的同时转送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进行眼外滤过性引流手术[3]

3.1.2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原发性青光眼的一种,其房角粘连是逐步发展的,眼压水平随着房角粘连范围缓慢扩展而逐步上升,—般不会急性发作[4]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可发生于成年人的各年龄组,无明显性别差异。眼局部解剖特点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相似。情绪紊乱,过度疲劳,可为眼压升高的诱因。

3.1.2.1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

1.症状: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病史。其特点是有不同程度的眼部不适,发作性视朦与虹视。冬秋发作比夏季多见,多数在傍晚或午后出现症状,经过睡眠或充分休息后,眼压可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少数人无任何症状。

2.通常眼局部不充血,前房常较浅,如系虹膜高褶则前房轴心部稍深或正常,而周边部则明显变浅。

3.前房角:病眼均为窄角,在高眼压状态时,前房角部分发生闭塞,部分仍然开放。早期病例,当眼压恢复正常后,房角可以完全开放,但是反复发作后,则出现程度不同的周边虹膜前粘连。至晚期房角可以完全闭塞。

4.眼压:病人眼压升高为突然发生。开始一段时间的发作具有明显的时间间隔,晚上仅持续1-2小时或数小时,翌日清晨,眼压完全正常,随着病情发展,这种发作性高眼压间隔时间愈来愈短,高眼太持续时间愈来愈长。一般眼压约为5.32-7.98kpa(40-60mmHg),不像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那样突然升得很高。但是在多次发作后,基压就逐渐升高。

5.眼底改变:早期病例眼底完全正常,到了发展期或晚期,则显示程度不等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视盘凹陷扩大及萎缩。

6.视野早期正常,当眼压持续升高,视神经受损,此时就会出现视野缺损。晚期出现典型的青光眼视野缺损。

3.1.2.2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

具有典型表现病例的诊断并不困难。症状不典型时,关键在于观察高眼压下的前房角状态。当眼压升高时房角变窄,周边虹膜前粘连在各象限程度不一致,甚至在部分房角依然开放,而眼压下降至正常时,房角就变宽了。因此观察高眼压和正常眼压下的前房角状态,将有助于与开角型青光眼的鉴别。只有在具有正常眼压,视盘与视野,而房角窄但完全开放的可疑开角型青光眼,需要选择暗室试验、俯卧试验、散瞳试验等激发试验以助诊断。

1.具有浅前房、房角较窄的解剖特点[4]

2.发作程度较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轻,瞳孔阻滞不明显[4]

3.中晚期出现青光眼视野损害[4]

4.眼压升高[4]

5.眼底有典型的青光眼性视乳头凹陷萎缩[4]

3.1.2.3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
3.1.2.3.1 药物治疗

药物可使高眼压暂时缓解,但不能阻止病变的继续发展,有些病人甚至在坚持用缩瞳剂治疗情况下,仍会出现眼压急性升高。

早期患者的治疗

早期患者治疗原则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间歇缓解期和临床前期,应将患者转送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4]

周边虹膜切除术或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是首选的解除瞳孔阻滞的治疗方案。对于患者暂时不愿手术者或无条件进行手术的地区,可选用1%毛果芸香碱,一日2~3次滴眼,并定期随访[5]

暂不愿进行手术者,选用1%毛果芸香碱一日2~3次滴眼,加强随访;有条件者可转送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术或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治疗[5]

中晚期患者的治疗

对于中晚期病例,给予噻吗洛尔和碳酸酐酶抑制剂治疗的同时转送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进行眼部滤过性引流手术[5]

0.5%噻吗洛尔滴眼液滴眼,一日2次,每次1滴[5]

乙酰唑胺125~250mg,口服,每日2~4次,日总剂量不超过1g[5]

3.1.2.3.2 手术治疗

早期,周边虹膜后粘连出现之前,采用周边虹膜切除术。晚期,当房角在大部分闭塞时,应作小梁切除术或滤过性手术。

3.2 开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是原发性青光眼的一种,病程进展较为缓慢,而且多无明显症状,不易早期发现[6]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当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轻度眼胀、视力疲劳和头痛,视力一般不受影响,而视野逐渐缩小。晚期视野缩小呈管状时,出现行动不便和夜盲。有些晚期病例可有视物模糊和虹视。因此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强调对可疑病例作相关检查。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因尚不完全明了,可能与遗传有关,其特点是眼压虽然升高,房角始终是开放的,即房水外流受阻于小梁网-Schlemm管系统。组织学检查提示小梁网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变性,内皮细胞脱落或增生,小梁网增厚,网眼变窄或闭塞,小梁网内及Schlemm管内壁下有细胞外基质沉着,Schlemm管壁内皮细胞的空泡减少等病理改变。

3.2.1 疾病分类

眼科

3.2.2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病因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病因尚不完全明了,可能与遗传有关。

3.2.3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病理改变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特点是眼压虽然升高,房角始终是开放的,即房水外流受阻于小梁网-Schlemm管系统。组织学检查提示小梁网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变性,内皮细胞脱落或增生,小梁网增厚,网眼变窄或闭塞,小梁网内及Schlemm管内壁下有细胞外基质沉着,Schlemm管壁内皮细胞的空泡减少等病理改变。

于虹膜与晶状体前表面接触紧密,房水越过瞳孔时阻力增加,后房压力相对高于前房,并推挤虹膜向前膨隆,使前房变浅,房角进一步变窄,这就是ACG的瞳孔阻滞机制。随年龄增长,晶状体厚度增加,前房更浅,瞳孔阻滞加重,ACG的发病率增高。一旦周边虹膜与小梁网发生接触,房角即告关闭,眼压急剧升高,引起急性发作。

3.2.4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

3.2.4.1 症状

发病隐匿,除少数人在眼压升高时出现雾视、眼胀外,多数病人可无任何自觉症状,常常直到晚期,视功能遭受严重损害时才发觉。

3.2.4.2 眼压

早期表现为不稳定性,有时可在正常范围。测量24h眼压较易发现眼压高峰和较大的波动值。总的眼压水平多较正常值略为偏高。随病情进展,眼压逐渐增高。

3.2.4.3 眼前段

前房深浅正常或深前房,虹膜平坦,房角开放。除在双眼视神经损害程度不一致的病人可发现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外,眼前段多无明显异常。

3.2.4.4 视盘改变

主要表现为:

①视盘凹陷进行性扩大和加深;

②视盘上下房局限性盘沿便窄,垂直径C/D值(杯盘比,即杯直径与视盘直径比值)增大,或形成切迹;

③双眼凹陷不对称,C/D差值>0.2;

④视盘上或盘周浅表线状出血;

⑤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乏。

3.2.4.5 视功改变

(1)视野缺损:为青光眼诊断和病情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典型的早期视野缺损,表现为孤立的旁中心暗点和鼻侧阶梯。旁中心暗点多见于5°-25°范围内,生理盲点的上、下方。随病情进展,旁中心暗点逐渐扩大和加深,多个暗点相互融合并向鼻侧扩展,绕过注视中心形成弓形暗点,同时周边视野亦向心性缩小,并与旁中心区缺损汇合,形成象限型或偏盲型缺损。发展到晚期,仅残存管状视野和颞视岛。采用计算机激动视野计作光阈值定量检查,可发现较早期青光眼视野改变,如弥漫性或预局限性光阈值增高,阈值波动增大等等。根据临床观察,多数青光眼病人视盘形态学改变出现在视野缺损之前,这种形态改变和功能改变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现有视野检查尚不够敏感。近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探讨更为敏感的视野检测方法,如蓝黄色视野检查、图形分辨视野检查、倍频视野检查,以期发现更为早期的视野缺损。

(2)黄斑功能改变:过去认为青光眼对中心视力的影响不大,因为部分晚期、甚至仅存光状视野的青光眼病人,中心事视力仍可保留在1.0左右。然而近年发展,除视野改变外,青光眼也损害黄斑功能,表现为获得性色觉障碍、视觉对比敏感下降,以及某些点生理指标,如图形视网膜电图、视诱发点位等的异常,但这些指标的异常,不如视野变成那样具特异性。 POAG一般为双眼性,但通常因双眼发病时间不一,表现为双眼眼压、视盘、视野改变以及瞳孔对光反射的不对称性。

3.2.5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

3.2.5.1 诊断要点

1.两眼中至少一只眼眼压持续升高[6]

2.房角开放,具有正常外观,没有与眼压升高相关的病因性眼部或全身其他异常[6]

3.存在典型的青光眼性视神经乳头和视野损害[6]

4.辅助检查

视野检查,典型的青光眼视野损害如下[6]

(1)中心视野损害:早期改变最常见的是旁中心暗点,在注视点周围10度范围内。早期改变还包括鼻侧阶梯,是指鼻侧视野水平分界线附近等视线的上下错位或压陷。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典型的弓形暗点,弓形暗点可延伸至鼻侧的中央水平分界线。上下方两个弓形暗点相接形成环形暗点。[6]

(2)周边视野损害:多于中心视野出现暗点损害的同时或稍后发生,通常为鼻侧周边视野缩小,随后出现周边部颞侧楔形或扇形缺损,最终表现为向心性缩小,可仅剩中央5~10度的视野或颞侧残留小片岛状视野。[6]

(3)直接眼底镜检查:主要是视神经乳头的形态学改变,表现为视杯扩大,盘沿变窄或缺损。正常眼底杯,盘比大多不超过0.6,双眼差距不超过0.2。正常盘沿形态宽度遵循下方最宽,上方、鼻侧次之,颞侧最窄的原则。如发现上述改变或视盘表面或其周围小的线状、片状出血,建议转送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进一步检查。[6]

3.2.5.2 主要诊断指标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多无自觉症状,早期极易漏诊,很大程度上依靠健康普查来发现,其主要诊断指标有:

3.2.5.2.1 眼压升高

应注意在疾病早期,眼压并不是持续性升高,约有50%的青光眼单次眼压测量低于22mmHg,因此不能依靠一两次正常眼压值就认为眼压不高,测定24h时眼压救助与发现眼压高峰值及其波动范围。在某些巩膜硬度偏低的病人,如高度近视者,常规Schiotz压陷式眼压及所测之眼压往往比实际眼压偏低,须用压平式计测量或测校正眼压,以了解此类病人的真实眼压

3.2.5.2.2 视盘损害

视盘凹陷进行性加深扩大,盘沿宽窄不一,特别是上下方盘沿变窄或局部变薄,视盘出血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都属于青光眼特征性视神经损害。此外,双眼视盘形态变成的不对称,如C/D差值>0.2,也有诊断意义。

3.2.5.2.3 视野缺损

可重复性的旁中心暗点或鼻侧阶梯,常系青光眼早期视野损害的征象。采用Goldmann视野计超阈值静点检查或计算机自动视野计阈值定量检查,较容易发现早期视野缺损视盘损害和视野缺损有密切对应关系,如两者相互吻合,其结果可互相印证。眼压升高、视盘损害、视野缺损三大诊断指标,如其中二项为阳性,分角检查属开角,诊断即可成立。尚有一些辅助指标,如房水流畅系数降低,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获得性色觉异常、对比敏感度下降、某些视觉点生理的异常,以及阳性青光眼家族史等,对OAG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虽然青光眼普查可发现早期病例,但由于单次眼压测量的不可靠性,对大规模人群进行复查耗时的视盘和视野检查尚难有可行性。因此,目前POAG早期诊断主要集中在对青光眼病人直系亲属和高眼压人群的密切随访。正常眼压青光眼(NTG)具有特征性青光眼视盘损害和视野缺损,但眼压始终在统计学正常值范围,可诊断为NTG。一般认为,NTG是由于视神经本身存在某种异常,如供血不足,视神经对眼压的耐受性降低,即使在正常眼压下,视神经也受到损害。与POAG比较,NTG患者可伴有血流动力学危象、心血管疾病、血管痉挛性疾病,如低血压,偏头痛、Raynoud现象、缺血性血管疾病。视盘出血、盘沿下方或颞下方切迹、视盘周围萎缩在NTG也更为多见,视野缺损也更为局限性,更接近固视点。本病应注意与缺血性视盘病变、先天性视神经异常,以及某些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视神经萎缩相鉴别。此外,一部分中央角膜厚度偏薄的POAG病人,因测量眼压低于实际眼压,也可误诊为NTG。NTG的治疗包括视神经保护性治疗和采用药物或手术将眼压进一步降低。 NTG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或仅仅是属于POAG中一部分眼压未超过统计学正常上限的病人,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眼压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并无绝对的正常异常之分,例如18mmHg压力在某人是正常眼压,但在另一人又可能属异常眼压,因此有人提出是否应该废弃NTG这一诊断术语。

3.2.6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方案

治疗的目的是使眼压控制在目标眼压水平,尽可能阻止青光眼病程进展,减少视神经节细胞的丧失,以保持视觉功能的生理需要[6]。药物治疗若能利用1~2种药物使眼压稳定于安全水平,视野和眼底改变不再进展,患者可以耐受定期复查,则可长期选用药物治疗[6]。如联合1~2种药物不能控制眼压或阻止视野损失进展,则应转送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调整药物或手术治疗[6]

治疗方法包括:

①降低眼压;

0.5%噻吗洛尔滴眼液滴眼,每日2次,每次1滴[6]

1%毛果芸香碱滴眼液滴眼,每次l滴,一日3次,多作为噻吗洛尔不能较好控制眼压时的联合用药[6]

乙酰唑胺125~250mg,口服,一日2~4次,日总剂量不超过1g[6]。多作为局部用药不能良好控制眼压的短期用药补充,或手术前用药,剂量和时间均不宜过大过长,以免引起全身更多不良反应[6]

②视神经保护性治疗。

常用抗青光眼手术:

1、接触瞳孔阻滞手术

2、解除小梁网阻塞的手术

3、建立房水外引流通道的手术

4、减少房水生成的手术。

3.2.7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日常保健

1、注意补充营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忌喝酒及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

2、另外要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做到心情舒畅、劳逸结合,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感染。

3、有糖尿病、低血压、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以及用糖皮质激素类滴眼后眼压升高等情况时,须注意罹患开角型青光眼的可能,应定期找眼科医生检查,以免漏诊或误诊。

4、可以通过合理、慎重使用激素类眼药水来加以预防。

3.2.8 相关出处

眼科学第六版

3.3 绝对期青光眼

1.如无痛苦,可不必治疗。

2.如有疼痛,可做睫状体电凝或冷凝术。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同外眼手术常规。术中注意凝固不可过强。电凝时一般系用40mA,每点相距2-3mm,每次范围不超过二个象限。做冷凝术时,巩膜须作标志点,以免重复或遗漏。

3.可用60%酒精1ml作球后注射。

3.4 护理

1.急性发作时,卧床休息,进半流食。

2.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情绪波动。

3.注意大便通畅,戒烟酒,饮茶每日不超过一杯,适当限制进水量。

4.间歇缓解期亦应减轻视力疲劳,不能持续阅读太久。

4 中医·青光眼

青光眼属中医学之“五风”内障,包括青风内障、绿风内障、黄风内障Ⅲ乌风内障及黑风内障,以前二者多见。 青光眼中医称为“绿风内障”,是因风、火、痰等邪气导致气血失和,气机受阻,目中津液滞积而造成的一种眼病[7]

临床上以初起头痛,眼胀,视力稍减,视物不清,有阵发性雾状感,虹视,瞳孔散大,呈淡绿色;继之则头痛剧烈,伴有恶心呕吐,结膜充血,角膜浑浊,最终导致眼压升高,眼底视神经萎缩而失明[7]

4.1 古人论述

早在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中,即有绿翳青盲的叙述,并认为系“眼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也”。至宋代《太平圣惠方》,具体记载了青、绿、乌、黑风内障的治疗方药。约成书于宋元时代的我国著名的眼科专著《秘传眼科龙木论》,首次提出了五风变内障之名,并分别就病因病机、临床症候、治疗方药(包括针刺)均加以详论,特别是肝风为本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明清时期,医家们对本病的认识更趋深人。明代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中指出本病病因:“阴虚血少之人,及竭劳心思、忧郁忿恚、用心太过者,每有此症。”对症候描述颇为细致,如青风内障:“瞳神内有气急昏朦,如青山笼淡烟也,然目视尚见,但比平时光华则昏矇日进。”在治疗上,均强调早治,“急宜治之,免变绿色,变绿色则病甚而光没矣”(《证治准绳·七窍门》)。如丧失时机,“若神耗散尽,总为不治之症”(《秘传眼科七十二全》)。古人在本病用药上也作了探究,早在金元时代《东垣十书》中于瞳子散大症指出,火主散溢,致瞳神散大,茺蔚子辛散,辛主火,故不宜用;青葙子助火,亦不宜用。明代的《证治准绳》也有类似记载。总之,古代医家所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4.2 中医治疗青光眼近现代研究

现代中医治疗本病,首篇临床文献见于1956年,系以针灸治疗单纯性青光眼的个案报告,而应用中医药的资料则晚至60年代中期。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开始大样本观察的基础上,对原发性青光眼进行中医分型的探讨和治疗。自70年代中期起,有关报道迅速增多,内容涉及亦广,除辨证论治,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外,还试用传统的针拨术治疗恶性青光眼。近年来,辨证分型渐趋统一,强调从肝论治,专方治疗受到重视。在治疗范围上,还进一步扩大到抗青光眼术后并发症的中医药辨治。在药物方面,发掘了槟榔碱和丁公藤碱制剂等,成为有前途的局部用药药物。针灸治疗,除体针外,还配合耳针,或应用冷冻针灸等,不仅有较好的效果,而且无药物的副作用。目前中医针灸治疗本病的总有效率在75%~80%之间。这些年还开展了实验研究,包括对四子(牛蒡子、车前子、女贞子、青葙子)降眼压的药理研究,对丁公藤大样本临床研究等,以及通过青光眼患者眼血流图的变化,探索针刺治疗机理等。

4.3 青光眼的中医病因病机

青光眼的病因,古今医家认识比较一致。多因悲郁暴怒等情志内伤所诱发,而劳倦,特别劳瞻竭视亦是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尚与外感风寒之邪有关。其病机有以下几个方面:

4.3.1 风热上扰

素有痰热,外感风邪,风为陌邪,善行于上,引动痰热,致风、痰、热相结,循肝经上攻于目而发为本病。

4.3.2 肝邪气逆

多因情志不舒,愤郁不伸,意志不遂,以致肝气郁结,气机失调,升降不利,致目内气机阻滞,玄府闭塞,神水积留为患。

4.3.3 肝肾阴虚

常系劳瞻竭视,耗伤精阴,致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济阳,阳失所制,阳亢火动,虚火上炎,为患于目。

4.3.4 气虚血瘀

劳力过度,脾胃受伤,中气不足,气机不畅,推动乏力,血瘀不通,血水并蓄,神水受伤而发病。

4.3.5 肝邪脾虚

情志内伤,抑郁伤肝,思虑伤脾,脾胃虚寒,肝气上逆,伤及神水,发为五风内障。

5 辨证分型

青光眼分型颇杂,少则三型,多则十型,近年已渐趋统一,并已体现从肝论治的特点。

5.1 疗效标准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标准,据各地报道,拟订如下:

临床痊愈:视力达1.0或提高5行以上,眼压正常,其他症状消失。

显效:视力提高3行以上,眼压下降10毫米汞柱或以上,其他症状消失。

有效:视力提高1~3行,或从光感、手动提高到0.04以上,眼压下降5毫米汞柱或以上,症状改善。

无效:视力、眼压治疗后未见明显变化或未达到有效标准,症状未见改善。

5.2 青光眼的中医辨证治疗

5.2.1 肝经风热

5.2.1.1 症状

头痛,眼珠胀痛,白睛混赤,抱轮红赤尤甚,黑睛混浊,瞳神散大,伴恶心呕吐,面红口苦,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或弦硬。

5.2.1.2 方药治疗

治法:搜风清热,利湿化痰。

处方:羚羊角0.3~1克(如无,以山羊角15克代替),玄参15克,知母10克,龙胆草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僵蚕6克,白菊花10克,细辛3克,川芎5克,半夏10克,茯苓20克,车前子20克。

加减:眼压极高加大黄、玄明粉;呕吐甚加竹茹、半夏;昏蒙甚加石决明、牛膝。

用法:羚羊角可用5~10剂的总剂量一起煎煮,分次兑服。余药水煎,每日服2次。

常用成方:绿风羚羊饮、羚羊钩藤汤、将军定痛丸、龙胆泻肝汤等。

5.2.2 肝郁气逆

5.2.2.1 症状

头痛,眼珠胀痛,视物模糊,或视灯火有红绿圈,抱轮红赤,瞳神散大,眼珠胀硬,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嗳气呃逆,恶心呕吐。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5.2.2.2 方药治疗

治法:疏肝解郁,降逆理气。

处方:香附10克,青皮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川芎5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车前子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夏枯草10克,甘草5克。

加减:头痛甚加白芷、珍珠母;失眠多梦加酸枣仨、夜交藤;瞳神散大明显加五味子、青葙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丹栀逍遥散等。

5.2.3 肝肾阴虚

5.2.3.1 症状

瞳神气色混蒙或散大,白干涩昏花,由苦咽干,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失眠多梦,遗精腰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5.2.3.2 方药治疗

治法:滋阴潜阳,补益肝肾。

处方:生地、熟地各30克,石决明20克,知母、柴胡、麦冬、白芍、黄柏、黄芩、当归、山萸肉、茯苓、丹皮各10克,川芎、甘草各5克。

加减:纳差加鸡内金;盗汗加龙骨;便秘加麻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知柏地黄丸、地黄汤等。

5.2.4 气虚血瘀

5.2.4.1 症状

视物昏蒙,瞳神气色浊而不清,目睛干涩,体倦乏力,心悸气短,食欲不振,面色咣白或萎黄。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少苔,脉弱或细涩。

5.2.4.2 方药治疗

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窍。

处方:黄芪20克,当归、川芎、赤芍、地龙、茯苓、山茱萸、五味子各15克,桂枝、楮实子、车前草各12克,甘草8克。

加减:纳差加谷芽、麦芽;腹泻加白术、陈皮;瘀重加丹参、泽兰。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加味通窍活血汤等。

5.2.5 肝邪脾虚

5.2.5.1 症状

瞳神散大,头目疼痛,干呕吐涎,呕恶不纳,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苔薄或无苔,脉沉细而迟。

5.2.5.2 方药治疗

治法:温肝降逆,健脾散寒。

处方:吴茱萸6克,党参10克,制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20克,枳壳10克,生姜3克,大枣5枚,白蜜100克(冲)。

加减:胁痛加柴胡、枳壳。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吴茱萸汤加味等。

疗效:以上述分型共治疗349例,计530只眼,结果临床痊愈166只眼,显效145只眼,有效178只眼,无效41只眼,总有效率为92.2%。

5.3 治疗青光眼的专方

5.3.1 绿风安丸

组成:芦荟50克,丁香50克,黑丑50克,磁石10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混匀,装人空心胶囊内。根据病情,每日早晚各服3~5粒(重2~4克),饭后1小时服用。

疗效:以本方治疗原发性青光眼37例,计71只眼,显效41只眼,有效17只眼,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1.7%。其中开角型有效率为86.6%,闭角型为80.9%。

5.3.2 泻肝解郁汤

组成:茺蔚子9克,车前子9克,夏枯草30克,芦根30克,防风9克,黄芩9克,香附9克,甘草3克,桔梗9克。

加减:头痛头晕加石决明、钩藤、牛膝;行抗青光眼术后眼压不降酌加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大便干燥加番泻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29例,计51只眼,包括开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及其他青光眼患者,用上方治疗均有一定效果,且发现以开角型青光眼疗效较佳。

5.3.3 复方五苓散

组成:泽泻15克,茯苓、猪苓各18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木通、车前子、桑白皮、大腹皮各15克,龙胆草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一般以4剂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方共治疗5例,计8只眼,结果全部获临床痊愈。其中3例,随访半年至1年未见复发。

5.3.4 青光眼方

组成:全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6克,茯苓12克,白术6克,薄荷(后人)6克,丹皮10克,栀子(炒)8克,车前子(包)10克, 炒枣仁(打)12克,枸杞12克,香附10克,珍珠母(先下)30克。

加减:据不同症候选加红花6克,菊花10克,山药10克,远志6克,黄芩8克,胆草6克,夏枯草10克,陈皮6克。

用法:开始治疗时以主方水煎服。待病情稳定后,可将主方加减部分的药物,按比例为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日服用此丸。服丸过程中如出现眼压控制不理想时,可改用煎剂,同时配合用西药缩瞳剂(匹罗卡品),缩瞳剂浓度及滴眼次数,随症情好转递

减乃至停用。西药完全减掉之后,仍须服中药3个月至半年左右。

疗效:以本方共治疗13例患者,显效8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100%。

5.3.5 丁公藤碱滴眼液

组成:0.05%丁公藤碱Ⅱ苯甲酸盐滴眼剂。

用法:每次1滴,每日滴眼3~4次。眼压超过40毫米汞柱者,每2小时滴眼1次。

疗效:共观察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93例,计442只眼,发现有明显缩瞳、降眼压的效果,且能改善房水流畅系数,无明显副作用。其降压有效率为96.7%,缩瞳有效率为92.6%,药后房水流畅系数较用药前增加29.4%。

5.4 老中医治疗青光眼经验

韦文贵医案

袁××,女,25岁。门诊号:69118。1964年2月26日初诊。主诉右眼胀痛两年半。患者于两年半前因眼胀痛经诊断为青光眼,曾作抗青光眼手术,术后眼压尚稳定。近半年来眼压又有波动,伴虹视、头痛、眼胀、恶心,疲劳后加重,视野亦有改变。左眼亦有类似症状。经某医院检查,确诊为慢性单纯性青光眼。近来时有偏头痛,性情急躁,大便干结,月经量多,约40天1次。查:左右眼视力分别为0.3和1.0。右眼压7.5/3=35.76毫米汞柱,左眼压7.5/5=25.81毫米汞柱。右眼视乳头有病理性凹陷扩大,左眼大致正常。右眼鼻侧视野缩小25~30度,颞侧在60度。脉弦细,舌稍红,苔薄带黄。诊断为双眼青风内障,予青光眼三方。

处方:石决明24克,白蒺藜10克,决明子15克,防风6克,羌活6克,蝉蜕6克,密蒙花6克,白术10克,白芷6克,细辛3克,生地20克。14剂。石斛夜光丸,每日1丸。

3月23日二诊:药后眼胀头痛减轻,虹视已基本消失,昨夜看电影后又出现虹视。二天来食欲不佳,夜寐不安。脉细弦,舌苔薄。查:右眼压5.5/3.5=22.38毫米汞柱,左眼5.5/4.5=18.86毫米汞柱。

原方加炒谷芽25克,车前子10克(包煎)。石斛夜光丸,每日1丸,并配合滴缩瞳眼药水。

6月5日三诊:服上药50剂后,自感眼胀已减,虹视偶尔出现,有时头沉,胃纳进步。脉弦细,舌质略红。以青光眼三方加减。

处方:生地22克,白术6克,白芷6克,防风6克,白蒺藜10克,蝉衣3克,密蒙花10克,羌独活各5克,决明子12克,生石决明25克(先煎),细辛3克,黄芩6克,车前子12克(包煎),杜仲10克,丹皮12克。隔日1剂,另予明目地黄丸早晚各1丸,和汤药交替服。

7月17日(四诊):上药服20剂后,视力增进,眼压亦降,头痛、眼胀已消,虹视亦消失。缩瞳眼药水已停用,纳可,二便调畅。脉细,舌稍红,苔薄。查:右、左眼矫正视力分别为1.0和1.2,双眼眼压为5.5/5=17.30毫米汞柱,已正常,遂停药。

按:本例证属肝肾阴虚,外风夹内风上扰空窍。系韦老所创制之青光眼三方之适应证。本方以石决明、白蒺藜、决明子平肝、清肝而明目,据韦老经验,三药有降眼压作用,为本方之主药;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祛风邪而止痛;密蒙花、蝉蜕疏风清热,兼有退翳明目之功;另用生地滋阴明目,白术健脾扶正,加之配合石斛夜光丸和明目地黄丸补益肝肾之阴,故获显著效果。

5.5 中医治疗青光眼用药规律

鉴于青光眼临床分型颇多,相对地说,涉及用药面较广。经对15篇报道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仍有一定规律可寻。现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200

≥10

车前子、茯苓、当归。

100~199

5~8

川芎、石决明、龙胆草、生地、白芍、栀子、甘草、夏枯草、白菊花、防风、黄芩。

50~99

3~6

熟地、枸杞子、香附、吴茱萸、山萸肉、柴胡、羚羊角、玄参、泽泻、木通、丹皮、大黄、磁石、青皮、钩藤、荆芥。

30~49

2

知母、僵蚕、赤芍、枳壳、五味子、半夏、猪苓、羌活、党参、白术。

在15篇报道中,共用药104种,应用得较多的如上表所列计40种。鉴于青光眼的关键病机为神水积滞,故以利水渗湿之药应用最多,当归则有和血明目之功。其次,青光眼多从肝论治,故平肝清肝之药,亦占主导地位。中医治疗的青光眼,以慢性者常见,滋补肝肾之阴,以达明目目的药物,选用颇多。另外,清泄肝火,平肝潜阳,舒肝健脾之药也为临床所常用。从所归纳的药物看,基本上符合本病的辨治规律。

5.6 青光眼的其他疗法

5.6.1 针灸治疗

5.6.1.1 体针

取穴:主穴:睛明、行间、还睛。配穴:①颊车、下关,头痛加头维或太阳,眠差加神门或内关,眼压过高加阳白或水泉;②眼、目1、目2、肾、肝、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太阳(均为耳穴)。

还睛穴位置:上臂三角肌下端前沿,臂濡穴前5分处。

操作:一般仅取常用穴,如效不显,酌加配穴。睛明穴用30号毫针,进针0.5~1寸,得气即可,刺激宜轻;行间穴以28号毫针,略向踝部方向进针,以提插加小捻转之法,使针感明显,刺激宜重,运针半分钟后去针;还睛穴以透天凉手法(一进三退),余穴均为平补平泻法。除行间外,均留针30分钟。取针后,在一侧耳穴,用王不留行子贴敷,并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每穴1~2分钟。针刺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耳穴贴敷3日1次,双耳轮换。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408例,有效率在54.6%~95.4%之间。

5.6.1.2 冷冻针灸

取穴:主穴:太阳、风池、印堂、鱼腰。配穴:光明、太冲、内关、肾俞。

操作:以常用穴为主,酌加配穴1~2个。采用半导体冷冻针灸仪治疗。第一疗程灸柄温度为上15℃~ ̄20℃,每次20分钟;第二、三疗程,灸柄温度为-5℃~-10℃,每次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二个疗程,无效者宜改用他法。

疗效:共治疗41例。治前眼压增高者35例,共53只眼,治后双眼均达正常值者12例,单眼达正常值者23例,无效6例,按眼数计算,有效率为88.7%;治前视力下降39例,治后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18例,按例数计,其有效率为53.2%。

5.6.2 艾灸疗法

5.6.2.1 方一

[8]

取穴:太阳、阳白、翳风、合谷穴。

配穴:热邪甚者加曲池穴;肝肾不足者加肝俞、三阴交穴;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穴。

灸法:采用艾条悬灸法,点燃艾条,置于所选穴位上,距皮肤2~3cm施灸,灸至皮肤稍有红晕为度。每穴灸5~10分钟,每日1~2次。

5.6.2.2 急性期

[8]

症状:起病急,偏头痛,心烦,呕吐,兼有寒热,眼部胀痛,瞳孔散大,视力锐减。

选穴:风池、攒竹、鱼腰、太冲、太溪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穴位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应长期坚持治疗。

5.6.2.3 慢性期
5.6.2.3.1 症状

经常反复发作,目微胀,瞳孔散大,呈明显淡绿色,视力或仅见少许亮光,精神疲惫[8]

5.6.2.3.2 方一

[8]

选穴:肝俞、肾俞、足三里、光明、合谷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穴位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应长期坚持治疗。

5.6.2.3.3 方二

[8]

选穴:肝俞、肾俞、三阴交、太阳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穴位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应长期坚持治疗。

5.6.3 气功疗法

功法:以放松功为主。并辨证施功,肝经风热者配保健功、鸣天鼓;肝肾阴虚者配鸣天鼓、擦腰;肝郁脾虚者配叩齿、搅海;肝郁气逆者,配贯气法。

疗效:共观察20例,计36只眼,结果练功2周后,临床痊愈25眼,显效2眼,有效4眼,无效5眼,总有效率为86.1%。

5.7 医案

梁某,男,59岁,干部。两眼不红不肿,只觉昏蒙,入夜见灯光有彩虹圈。取风池、攒竹、鱼腰、肝俞、肾俞、至阳熏灸,灸后觉眼见清朗,停灸后6小时后,又觉昏蒙如故,再灸后又觉清朗,以后随灸治次数增多,有效时间逐渐延长,共灸16次,症状减轻而停灸。[8]

5.8 青光眼患者注意事项

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眼部疲劳[8]

可做眼保健操,按摩局部穴位[8]

饮食尽量清淡,忌食酸辣等刺激性及煎炸食物[8]

6 参考资料

  1. ^ [1]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06.
  2. ^ [2]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06-307.
  3. ^ [3]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07-309.
  4. ^ [4]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09-310.
  5. ^ [5]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07-308.
  6. ^ [6]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10-311.
  7. ^ [7]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8. ^ [8] 林琳,战雅莲,李红珠编.灸疗治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