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状角化不良瘤

目录

1 拼音

yóu zhuàng jiǎo huà bú liáng liú

2 英文参考

warty dyskeratoma

3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4 疾病概述

重要病理改变:(1) 皮损中央一大的杯状凹陷,(可能为极度扩大的毛囊)其中充满角质物质;(2)角栓下可出现裂隙,内有棘层松解细胞及假性绒毛(由很多衬以单层基底细胞的真皮乳头伸入腔隙内形成)。

一般病理改变:(1) 皮损中央一大的杯状凹陷,其中充满角质物质。角栓下可出现裂隙,内有棘层松解细胞及假性绒毛;(2)近皮面边缘处粒层明显增厚,往下逐渐变薄,近凹陷底部可以消失;(3)可见到角化不良细胞,如圆体及谷粒细胞;(4)病变周围有结缔组织包绕;(5)血管周围中度炎性浸润,可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少量嗜酸性细胞及浆细胞。

临床特点:(1) 多见于男性老年人;(2)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3)皮损为单发略高于皮面的黄至黑色或肉色结节或囊肿,直径3mm~8mm,顶部中央有脐形窝,内含角质物质,并有脓性分泌物及恶臭。

5 疾病描述

由Szymanski于1957年首先描述,曾被称为孤立性Darier病,假性Darier病,孤立性毛囊角化不良病(isolated dyskeratosis follicularis)等。Jablonska等主张用“角化不良瘤”的名称以强调本病角化不良的特点。曾有人认为因本病病理变化类似毛囊角化病,故认为本病即后者的孤立性损害,但本病不会演变成为广泛性毛囊角化病,也非其前驱表现,临床表现也不同,故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目前一般认为本病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皮肤肿瘤。

6 症状体征

本病好发于面、颈和头皮部(占80%左右),少数见于非露出部位如腋下,偶见于口腔粘膜(腭部或牙槽嵴)。最常见为棕红色、褐色的丘疹或结节,中心呈脐形凹陷,并有一黄色柔软的角栓,与毛囊角化病的孤立性皮损不同。结节中等硬度,表面粗糙,常无炎症,但可有渗出或出血,易被误为表皮癌、乳头状瘤、囊肿或光线性角化症。皮损达到一定大小即不变化,多数无主观症状,少数可有瘙痒、疼痛或灼热感。

本病良性,无恶变的报道,84%的患者年龄在30~69岁之间。

7 疾病病因

病因不明。有人认为可能与好侵犯毛囊、皮脂腺的某种病毒感染有关。

8 病理生理

表皮角层角化过度和结痂,在凹入部填充有角栓,产生一杯状凹陷,角栓下方有裂隙,内有棘刺松解细胞和假性绒毛、圆体和谷粒细胞。

9 诊断检查

可根据临床表现再结合病理变化进行诊断。需与毛囊角化病、角化棘皮病、基底细胞癌、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和光线性角化症等相鉴别。

10 治疗方案

最好将皮损作外科手术切除。也可用搔刮术、电干燥法或X线照射治疗,但可能复发。

11 相关出处

现代皮肤病学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