蚰蜒皮炎

目录

1 拼音

yóu yán pí yán

2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3 疾病概述

蚰蜒俗称“蓑衣虫”、“草鞋虫”、“多足虫”,属多足纲,蚰蜒科。种类颇多,我国常见的大蚰蜒或称花蚰蜒,分布在南方各省。蚰蜒多在夏秋季节活动,爬行速度较快,常栖居房屋内外阴暗潮湿处,爬行于墙壁、蚊帐、家具、床下,以捕捉小昆虫为食。蚰蜒刺伤后数小时内使皮肤发生条索状红斑、水疱,初为半透明的水疱,以后变为浑浊的脓液或血液,周围有明显的红晕,疱壁常被抓破或擦破形成糜烂面,若有继发感染很类似坏疽性带状疱疹,有瘙痒和疼痛感。毒虫的毒液经测定pH6.3~7,为弱酸性或中性,致病因素并非强酸的刺激而是毒素所致。国内报告的病例尚未发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者。如无继发感染,一般3~5d即愈,留有色素沉着。

4 疾病描述

蚰蜒俗称“蓑衣虫”、“草鞋虫”、“多足虫”,属多足纲,蚰蜒科。种类颇多,我国常见的大蚰蜒或称花蚰蜒,分布在南方各省。蚰蜒多在夏秋季节活动,爬行速度较快,常栖居房屋内外阴暗潮湿处,爬行于墙壁、蚊帐、家具、床下,以捕捉小昆虫为食。

5 症状体征

蚰蜒刺伤后数小时内使皮肤发生条索状红斑、水疱,初为半透明的水疱,以后变为浑浊的脓液或血液,周围有明显的红晕,疱壁常被抓破或擦破形成糜烂面,若有继发感染很类似坏疽性带状疱疹,有瘙痒和疼痛感。毒虫的毒液经测定pH6.3~7,为弱酸性或中性,致病因素并非强酸的刺激而是毒素所致。国内报告的病例尚未发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者。如无继发感染,一般3~5d即愈,留有色素沉着。

6 疾病病因

蚰蜒呈灰白色,成虫长约0.5~2 cm,宽0.3~0.5 cm,虫体呈节状,约10~15节,每节有细长足1对,最后一对较长,背部从头至尾有1条线状黑斑,腹部灰白色,头尾各1对触须,两侧有1对黑色眼点,毒颚较大,末端有毒爪,与体内的毒腺相通。

7 病理生理

蚰蜒爬到人体皮肤若受到拍击时,头部的毒颚可咬伤皮肤,末端的毒爪也能刺伤皮肤,同时释放出体内的毒汁,引起皮肤症状。

8 治疗方案

给予消炎止痒的外用药涂搽,咬伤处可用3%硼酸溶液清洗,外涂消炎的药膏或药水,如含有1%酚或1%薄荷炉甘石洗剂。亦可用南通季德胜蛇药片或上海蛇药,用水调成稀糊状外涂,数日即愈。若有继发感染,给予抗炎治疗,症状明显者可使用抗组胺药。

9 预后及预防

保持室内清洁干燥,在阴暗潮湿处可喷洒杀虫药。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