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最后修订于2016/1/28 15:59:21)[共100字]
摘要:《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为书名。6卷(即《医宗金鉴》卷50~55)。本书以七言歌诀加注的形式介绍诊察儿科病证的要领及小儿初生后各种杂病的证治。论述比较简要,选方切于实用;并附面部望诊图、虎口三关脉纹图等。......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医宗金鉴》:[卷四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二二四]四诊总括
儿科自古最为难,毫厘之差千里愆,气血末充难据脉,神识未发不知言,惟凭面色识因病,再向三关诊热寒。听声审病兼切脉,表里虚实随证参。[注]儿科一道,自古为难,盖以小儿形质柔脆,易虚易实,调治少乖,则毫厘之失遂致千里之谬,气血末充者,气血尚未充盈也,难据脉者,脉无定准,不可只以脉为主也,神识未发者,茫然无知识也,不知言者,不能言其疾苦也,诊小儿之病,惟凭察面部形色,识其因何而生也,三关者,手虎口处风气命
- 《医宗金鉴》:[卷四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二二四]听声
诊儿之法听五声,聆音察理始能明,五声相应五藏病,五声不和五藏情,心病声急多言笑,肺病声悲音不清,肝病声呼多狂叫,脾病声歌音颤轻,肾病声呻长且细,五音昭着证分明,啼而不哭知腹痛,哭而不啼将作惊,兹煎不安心烦热,嗄声声重感寒风,有余声雄多壮厉,不足声短怯而轻,多言体热阳府证,懒语身冷阴藏形,狂言焦躁邪热盛,谵语神昏病热凶,鸭声在喉音不出,直声无泪命将倾,虚实寒热从声别,闻而知之无遁情。[注]小儿之病,
- 《医宗金鉴》:[卷四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二二四]切脉
小儿过岁当切脉,位小一指定三关,浮脉轻取皮肤得,沉脉重取筋骨间,一息六至平和脉,过则为数减迟传,滑脉如珠多流利,涩脉滞涩往来艰,三部无力为虚脉,三部有力作实言,中取无力为孔脉,微脉微细有无间,洪脉来盛去无力,数缓时止促结占,紧脉左右如转索,弦则端直张弓弦,浮为在表外感病,沉为在里内伤端,数为在府属阳热,迟为在藏乃阴寒,滑痰洪火微怯弱,弦饮结聚促惊痫,孔主失血涩血少,沉紧腹痛浮感寒,虚主诸虚不足病,
- 积嗽
积嗽 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即食积咳嗽。详该条。作者:
- 感冒夹惊
感冒夹惊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症见身热烦躁,面色青赤,神志不宁,睡卧不安。小儿神气怯弱,遭受外感后,又被外界异声异物所惊吓,或邪热刺激所致。初起,治宜清热散邪,用《医宗金鉴》疏解散;继用《小儿药证直诀》凉惊丸清热止惊。作者:
- 感冒夹热
感冒夹热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症见初起恶寒,随即发热,面红,唇焦,口鼻干燥,口渴喜冷,并见心神烦躁,谵妄,二便闭结不通等。多因小儿平素阳盛或食积化热,外感风邪所致。治宜解表清里,宜防风通圣散。如服药后,汗出便痛,症状减轻,而仍显热象者,用凉膈散加减。作者:
- 脐寒泻
脐寒泻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又名脏寒泻。症见粪便清白,腹痛肠鸣。由婴儿断脐失护,风冷乘入,传于脏腑所致。治宜温散寒邪,温补脾胃。用和气饮散寒,继服调中汤补脾。作者:
- 脐粪
脐粪 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指婴儿出生后第一次排出的粪便,一般呈青绿色。如果超过一天没排胎粪,多为胎热所致。治宜清热通便,用大连翘饮加减。作者:
- 小儿头痛
小儿头痛 病证名。小儿头痛,虚证较少。《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分头痛为风寒头痛与内热头痛两类。外感风寒,必先疏散,邪去就可痛除;里热熏蒸,必须清解,热去火降,病身可愈。参见风寒头痛、内热头痛条。作者:
- 小儿暑病
小儿暑病 病证名。小儿夏季感受暑邪的病证。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症见高热口渴,多汗,倦怠,甚者卒然昏倒。暑多挟湿,故伴有困倦、食欲不振、呕吐、便溏、脉濡、苔腻等。张凤逵治“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的经验,可以借鉴。常见的暑病包括有中暑、伤暑、暑痉和暑厥。详见各条。作者:
- 纹向外弯
纹向外弯 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即小儿食指络脉弯向大指旁。主痰热。参诊指纹条。作者:
- 中寒泻
中寒泻 病证名。出《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症见面色淡白,四肢厥冷,饮食懒进,时腹疼痛,大便清澈清冷,小便清长色白。因中焦脾胃虚寒所致。治宜温中止泻,用理中汤。作者:
- 伤乳食泻
伤乳食泻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由乳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而致腹胀肠鸣泄泻,粪腥臭且夹乳瓣或未消化的食物,疼痛啼叫,口渴尿赤。治宜和中消滞,用保和丸。作者:
- 巴豆贴脐法
巴豆贴脐法 水肿的外治法。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用巴豆、水银粉、硫黄,共研匀成饼,先用新棉一片,包药,贴脐上,外用纱布缚约一时许,自然泻下恶水,待下三、五次,去药。食粥调补止泻。适用于湿盛,水肿腰以下为重,或男儿阴囊皆肿,兼有腹痛者。作者:
- 内热头痛
内热头痛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指胃中郁热引起的头痛。症见鼻干目痛,上至头额,下至齿颊,痛无定时。因小儿脾胃脆嫩,过食肥甘厚腻食物,引起脾胃消化功能失调,积滞化热,热极生火,火性上炎,循足阳明胃经上行所致。治宜疏风清热。用菊花茶调散。作者:
- 《医宗金鉴》:[卷四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二二四]察色
欲识小儿百病源,先从面部色详观,五部五色应五藏,诚中形外理昭然,额心颏肾鼻脾位,右腮属肺左属肝,青肝赤心黄脾色,自为肺色黑肾颜,青主惊风赤火热,黄伤脾食白虚寒,黑色主痛多恶候,明显浊晦轻重参,部色相生为病顺,部色相克病多难,相生实者邪助病,相克虚者正难堪,天庭青暗惊风至,红主内热黑难痊,太阳青惊人耳恶,印堂青色惊泻缠,风气青惊紫吐逆,两眉青吉红热烦,鼻赤脾热黑则死,唇赤脾热白脾寒,左腮赤色肝经热,
- 《医宗金鉴》:[卷四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二二四]虎口三关部位脉纹形色
大指,主感寒,针形者,直若悬针微短,枪形者,直射如枪微长,皆主痰热透,关射指射甲者,其纹直射指甲指端,主脾气大败,病危不起,二者俱属不治,乙字纹似乙字,主惊风抽搐,二曲如□,主伤生冷,三曲如虫,主伤硬物,水纹形似水字,主咳嗽,环形联系如环,主疳病,曲虫纹如弯虫,主积滞鱼骨,纹如鱼刺,主惊热,纹形如乱虫者,主蛔虫缠扰,习幼科者,必以此形色合参,留衶诊察,始不误矣。%《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
- 《医宗金鉴》:[卷四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二二四]审病
审儿之病贵详参,要在安烦苦欲间,能食不食渴不渴,二便调和通秘勘,发热无汗为表病,内热便□作里看,安烦昼夜阴阳证,若欲冷暖定热寒,能食不食胃壮弱,渴与不渴胃热干,便稠粘秽为滞热,尿清不赤乃寒占,耳尻肢凉知痘疹,指梢发冷主惊痫,肚腹热闷乃内热,四肢厥冷是中寒,眉皱曲啼腹作痛,风热来临耳热缠,腹痛须按软与□,喜按不喜虚实参,欲保赤子诚心辨,对证施方治不难。[注]小儿有病,贵乎详审,先问起居安烦苦欲何知,
- 初生无皮
初生无皮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小儿生下无皮,除由早产发育未全所致者外,多由父母素患梅毒遗传而来。症见上半身或下半身赤烂,甚至色带紫黑,尤以鼻沟、肛门、阴囊等处更为明显。若属早产者,多为遍身红嫩光亮,面色发白,四肢不温。治宜调补气血,用当归饮,外用糯米粉扑之。梅毒遗传者,宜清解胎毒,用换肌消毒饮,外敷清凉膏、鹅黄散。作者:
- 第四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中,已提出了背偻、多汗、齿迟、发稀等与本病相似的证候,并提出了·数见风日”的预防措施。《小儿药证直诀》中已有本病胸骨与脊柱畸形的证候记载,称“龟胸”、“龟背”。《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中则提出气血虚亏可导致“筋骨软弱步难移,牙齿不生发疏薄,身坐不稳语言迟”等症状。[病因病机]发病原因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失宜,脾肾虚亏所致。胎养失宜怀孕期间孕妇的饮食起居,精神调摄,
- 肛肿
肛肿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又名翻肛。即肛门红肿翻出。多因小儿积热太盛,下移大肠,流注肛门,或因大便困难,便时努张所致。治宜清热通便。用调胃承气汤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外用荆芥、生葱煎水洗净后,再以蟠龙散涂敷局部。作者:
- 纹向内弯
纹向内弯 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即小儿食指络脉弯向中指旁。主外感风寒类病证。参见诊指纹条。作者:
- 妇科儿科临证歌诀
秘方·方剂歌诀》十二、《张氏妇科·四物汤加减法歌》十三、《医学入门·妇科病证、用药、方剂歌诀》十四、《针灸聚英·妇科针灸歌诀》附录妇科常用中成药临床应用简表下篇儿科临证歌诀精华一、《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二、《幼科集成·儿科歌诀》三、《活幼心书·诀证诗赋》四、《万氏秘传儿科歌赋》五、《幼科折衷·病证歌诀》六、《明医指掌·儿科歌诀》七、《医宗金鉴·处科心法要诀·小儿肿疡歌诀》八、《外科正宗·儿
- 御篡医宗金鉴(全三册)
六至三十三)中册 编辑四诊心法要诀(三十四) 编辑运气要诀(卷三十五) 编辑运气要诀(卷三十六至卷三十八) 编辑伤寒心法要诀(卷三十九至卷四十三) 编辑妇科心法要诀(卷四十四至卷四十九) 编辑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卷五十至卷五十五) 编辑痘疹心法要诀(卷五十六至卷五十九) 编辑幼科种痘心法要旨(卷六十)下册 编辑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一至卷七十六) 编辑眼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七至卷七十八) 编辑刺炙心法要
- 中医必读歌诀10种
忌第4章方剂歌诀汤头歌诀第5章内科歌诀 第一节病证歌诀 第二节杂病心法要诀 第三节伤寒心法要诀 第四节温病条辨症方歌括第6章针灸推拿歌诀 第一节刺法灸法 第二节十四经要穴主治 第三节针灸治疗歌第7章外科歌诀 第一节外科心法要诀 第二节外科三字经第8章妇科歌诀 第一节妇科心法要诀 第二节傅氏女科歌诀第9章儿科歌诀 第一节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第二节万氏儿科歌赋第10章五官歌诀 第一节眼科心法要诀 第二
- 感冒夹食
感冒夹食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指感冒夹有食积。症见发热,恶寒,头疼身痛,常伴脘闷嗳气,口臭,呕吐酸馊及未消化之食物,腹胀,甚或腹痛,便秘,脉滑,指纹沉滞。表里俱实,发热而二便不通者,宜表里双解,清热通便,用防风通圣散。寒重兼呕吐,宜疏化和中,用藿香正气散。表邪既解,积滞已通,应以调理脾胃为主,用平胃散加减。作者:
- 王业龙:中医四小经典适于初学
府广为流传的医学教科书。本书将中医内容分门别类,采精发蕴,编成医书15种:《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幼科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剌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诀》。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的辨证论治,理论深入浅出,圆机活法,语言简明扼要,切合临床
- 玉屏风散在儿科应用体会
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患儿汗出较多是表虚之象:纳食不振、形体消瘦,是脾虚失运之候。治疗汗证必先明察其营卫之盛衰,审因论治,平调阴阳之达和,则不止汗而汗自止。《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云:“表虚溅溅自汗,玉屏风散主之。用玉屏风散补肺脾之气、祛风固表。时值暑令,每多夹湿,故配以藿香、佩兰、谷芽、麦芽、陈皮、茯苓、鸡内金、白豆蔻化湿健脾之品,脾土得运,食欲好转;再
- 自拟宣肺调水汤治疗小儿急性肾炎80例
常,尿中红细胞及隐血明显减少,尿蛋白(±~+)为好转共6例。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及急进性肾炎转上级医院治疗为无效,共3例。 3体会 小儿水肿分阴水、阳水两大类,而临床以阳水居多。《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云:“小儿水肿,皆因水停于脾肺二经”[3]。小儿形气未充,风邪外犯皮毛,侵及肺卫,使肺气失其宣肃,致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功失健而水液蓄积;湿热下注,侵犯肾脏,肾失封藏之功,开阖失司,精微物质随
- 《杂病心法要诀》
《杂病心法要诀》 内科著作。五卷(即《医宗金鉴》卷三十九-四十三)清·吴谦等撰。本书正文以七言歌诀的形式重点论述内科杂病(包括中风、类中风、痉病等四十余种病证)的证治。并用注释加以说明与补充,内容比较简要,选方切于实用。作者:
-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白话解(第3版)
版次:3a内容提要:《医宗金鉴》系清代吴谦等人所编,是清代学习中医的教科书,也是现代学习中医的一部重要读物,特别是其中各科的心法要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朗朗上口,便于记育,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杂病心法要诀》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讨论了中医内科多种急慢性疾病,如中风、虚劳、黄疸、消渴等40余种,内容涉及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本次白话解主要是对原文逐句语译,对其中比较难解的名词术语,
- 赖新梅,林端宜:海峡两岸中医师执业规范对比分析
要诀》);⑦中医眼科学与中医伤科学(《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伤科大全》);⑧中医妇科学与中医儿科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小儿药证直诀》、《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⑨中医外科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外科正宗》)。⑦一⑨为选试科目。3就业前景对比分析大陆中医在国际具有领先的学术地位,受国际认同;相关WHO会员国可以依规考核
- 第三节五迟、五软
。3.婴儿应合理喂养,注意防治各种急、慢性疾病。’二、护理1.重视功能锻炼,加强智力训练教育。2.加强营养,科学调养。3.用推拿法按摩萎软肢体,防止肌肉萎缩。[文献摘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小儿五迟之证,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要皆肾气不足之故。先用加味地黄丸滋养其血,再以补中益气汤调养其气。又足少阴肾之经,其
- 医宗金鉴上册
行于清乾隆七年(1942),是当时政府编篡的一部医学丛书。本书包括《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幼科种痘心示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示要诀》、《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旨》等14个部分。由于本书的内容,切合实际,简明扼要,因此,二百
- 《杂病心法要诀》:[卷三]肿胀总括
卫气并脉循分肉,内伤外感正邪攻,外邪客脉为脉胀,邪留分肉肤胀生。【注】经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阴阳相随,何病之有?若其人内伤七情,外感六气,饮食失节,劳役过度,则邪正相攻,荣卫失和。卫气与风寒之邪客于脉中,则为脉胀。卫气与风寒之邪留于分肉,则为肤胀也。《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644-1911年
- 《杂病心法要诀》:[卷三]诸脉胀单腹胀肤胀鼓胀
脉胀筋起络色变,久成单腹末脱清,肤胀初不硬,缠绵气鼓胀膨膨。【注】脉胀之证,腹筋起,络色变,久而不已,则成单腹胀,四末脱瘦清冷也。肤胀之证,然初不坚硬,缠绵不愈,则成气鼓胀满,膨膨急硬也。《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644-1911年
- 《杂病心法要诀》:[卷一]周痹
周痹患定无歇止,左右不移上下行,似风偏废只足手,口眼无斜有痛疼。【注】周痹,或痛、或肿,或手、或足,患有定处,痛无歇止。或从上病及于下,或从下病及于上,而不似众痹痛有歇止,左右相移流走也。周痹,或两手,或两足,或只手足,或偏废不仁不用,而似中风,但不口眼斜,身有痛疼也。《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644-1911年
- 《杂病心法要诀》:[卷一]香港脚总括
香港脚风寒湿热病,往来寒热状伤寒,腿脚痛肿热为火,不肿不热是寒干。【注】香港脚乃内有湿热,外感风寒,相合为病,故往来寒热,状类伤寒。两脚腿痛肿热如火者,是火盛也,不肿不热而痛者,是寒盛也,名曰干香港脚。《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644-1911年
- 《杂病心法要诀》:[卷二]消渴生死
三消便硬若能食,脉大实强尚可医,不食舌白传肿泻,热多舌紫发痈疽。【注】三消,饮水多不能食,若能食大便硬,脉大强实者,为胃实热,下之尚可医也。若不能食,湿多舌白滑者,病久则传变水肿泄泻。热多舌紫干者,病久则发痈疽而死也。《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644-1911年
- 《杂病心法要诀》:[卷五]小便闭遗尿死证
呕哕尿闭为关格,若出头汗命将倾,伤寒狂冒遗尿死,尿闭细涩不能生。【注】上为呕哕不入,下为小便不通,则阴阳之气关格,若出头汗,则为阳绝,故命倾也。伤寒狂冒属阳邪盛,遗尿属阴不守,若尿闭脉细涩,知阴亦竭,故俱死也。《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644-1911年
- 《杂病心法要诀》:[卷四]五色痢休息痢治法
五色休息皆伤脏,涩早滞热蕴于中,补之不应脉有力,日久仍攻余法同。【注】五色、休息二痢,皆因用止涩药早,或因滞热下之未尽,蕴于肠胃伤脏气也。用一切补养之药不应,则可知初病非止涩太早,即下之未尽也。诊其脉若有力,虽日久仍当攻也。其余治法,与诸痢同。《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644-1911年
- 《杂病心法要诀》:[卷三]喘吼总括
喘则呼吸气急促,哮则喉中有响声,实热气粗胸满硬,虚寒气乏饮痰清。【注】呼吸气出急促者,谓之喘急。若更喉中有声响者,谓之哮吼。气粗胸满不能布息而喘者,实邪也,而更痰稠便硬者,热邪也。气乏息微不能续息而喘者,虚邪也,若更痰饮清冷,寒邪也。《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644-1911年
- 《杂病心法要诀》:[卷四]积聚难证
积聚牢坚不软动,胃弱溏泻不堪攻,奔豚发作状欲死,气上冲喉神怖惊。【注】积聚牢固不动,坚硬不软,则病深矣。胃弱食少、大便溏泻,不堪攻矣。五积之中,奔豚最为难治,若更发作,正气虚不能支,其状欲死,从少腹起,气上冲喉,神色惊怖,皆恶候也。《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644-1911年
- 《杂病心法要诀》:[卷四]疝证同名异辨
血疝便毒溃鱼口,气坠筋即疳,水疝胞痹皆癃疝,冲似小肠腰痛连。【注】有谓血疝者,其证即便毒鱼口也。疝者,其证即疝也。气疝者,即偏坠也。筋疝者,即下疳也,水疝小便不通,胞痹即膀胱气,皆癃疝也。冲疝证似小肠气,而更连腰痛也。《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644-1911年
- 《杂病心法要诀》:[卷二]失血死证
失血身凉脉小顺,大疾身热卧难凶,口鼻涌出而不止,大下溃腐命多倾。【注】大疾,脉大疾也。卧难,不能卧也。大衄、大下,血出如涌泉不止,内溃腐尸之气,则命倾也。《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644-1911年
- 《杂病心法要诀》:[卷二]内伤总括
内伤劳役伤脾气,饮食伤胃伤其形,伤形失节温凉过,气湿热暑火寒中。【注】劳役伤气,伤元气也。饮食伤形,伤胃腑也。伤气宜补,有热中、湿热。暑热、火郁、寒中之不同。伤形宜消,有饮食失节、过于温凉之不一也。《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644-1911年
- 《杂病心法要诀》:[卷四]疟昼夜作
卫不循经行脉外,阳会昼发阴夜发,邪退自然归阳分,病进每必入阴家。【注】营气循经而行脉中。卫气不循经而行脉外,惟日行于三阳,夜行于三阴。故邪在三阳之浅者,则昼发。邪在三阴之深者,则夜发。病邪将退者,夜发退为昼发,此为去阴就阳,则病欲已也,病邪渐进者,昼发进为夜发,此为去阳入阴,则病益甚也。《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644-1911年
- 《杂病心法要诀》:[卷一]痿痹辨似
痿病足兮痹病身,仍在不疼痛里分,但观治痿无风药,始晓虚实别有因。【注】痿痹之证,今人多为一病,以其相类也。然痿病两足痿软不痛,痹病通身肢节疼痛。但观古人治痿,皆不用风药,则可知痿多虚,痹多实,而所因有别也。《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644-1911年
- 轮滑运动对太原幼师附幼幼儿身体形态、机能的影响
【关键词】轮滑运动太原幼师附幼幼儿身体形态机能 轮滑运动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它带有明显的周期性动作特征,能改善和提高运动者身体形态机能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近年来,轮滑运动的爱好者呈逐年上升趋势,包括幼儿教学,其覆盖率已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本研究即在对国内各大中小城市幼儿园轮滑教学的整体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轮滑对幼儿身体形态、机能存在的影响,对幼儿园轮滑教学的开展以及对幼儿时
- 轮滑运动对太原幼师附幼幼儿身体素质的影响
【关键词】轮滑运动太原幼师附幼幼儿身体素质 轮滑运动是一项较适合幼儿生长、发育的新兴体育活动,它能改善和提高运动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呼吸、血液循环系统等内脏器官的功能,特别是对提高人体协调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改善有一定作用。近年来,轮滑运动的爱好者呈逐年上升趋势,包括很多幼儿园的体育教学内容,其覆盖率已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但目前对幼儿身体素质等方面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和论证。本研究把轮滑运动和幼儿身
- 《杂病心法要诀》:[卷三]浊带总括
,即炒黑姜、炒黄柏、滑石,青黛、炒神曲、炒椿皮、蛤粉也。黑锡丹黑锡上盛下虚冷,精竭阳虚火上攻,上壅头痛痰气逆,下漏浊带白淫精,骨脂茴香葫芦巴,肉蔻桂附木金樱,沉香阳起巴戟肉,硫铅法结要研明。【注】赤白浊带下属虚寒者,及虚阳上攻,头痛喘嗽,痰壅气逆,俱宜黑锡丹。即补骨脂、小茴香、葫芦巴、肉蔻、附子、肉桂、木香、金樱子、沉香、阳起石、巴戟,硫黄、黑铅也。《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644-1911年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