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棘溪蟾

目录

1 拼音

yóu jí xī chán

2 中文名

疣棘溪蟾

3 拉丁名

Torrentophryne tuberospinia Yang and Liu,1996

4 中文目名

无尾目

5 中文科名

蟾蜍科

6 中文属名

溪蟾属

7 采集描述

杨大同、饶定齐,云南两栖爬行动物,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P.59-62

8 形态

疣棘溪蟾体型中等大小,雄蟾体长52~66mm。雌蟾体长79~85mm。头宽略大于头长,为体长的0.3倍;吻棱显著成角状;吻端不超出下颌;头顶平坦;鼻孔位于吻棱之下,吻眼间的中点;鼻间距等于眼间距,小于上眼睑宽;眼径约为头长的1/3;上眼睑外缘具隆起的腺体;瞳孔水平椭圆形,虹彩灰黄色;颊区倾斜至颌缘;耳后腺平扁,发育良好;无鼓膜;无耳柱骨;听囊不成听泡状;舌骨前角与听泡在内侧相接;无上颌齿,无犁骨齿;舌长椭圆形,后端无缺刻。头、体和四肢背、腹面被覆圆形和长椭圆形疣粒,疣粒顶部均有黑色或棕色角质刺,体侧疣粒略大,腹部的最小;掌、跖腹面疣粒稀疏。

9 鉴别特征

疣棘溪蟾体色浅棕或棕黑色,脊线可见。腹面一般为灰棕色具有棕黑色斑纹;疣粒顶部有黑色刺。背脊有灰色或灰黄色脊纹;四肢背面有或不显横纹;前臂有3道横纹;体背呈灰白色者斑纹为红棕色,横纹亦为深棕色。通身具较大而密集的疣粒,其上被以刺粒。前肢明显长,雌蟾尤其明显。雄蟾成体内侧3指有婚垫;无声囊,无雄性线。

10 地理分布

疣棘溪蟾分布于云南。

11 生态生物学资料

疣棘溪蟾的蝌蚪生活在海拔2000~2600m的山涧没水的石块上,以腹吸盘吸附在石上,并觅食着生在石上的苔藓或藻类。

12 有毒/泌毒部位

皮肤腺

13 毒素类型

混合毒素

14 毒性

蟾蜍的皮肤毒腺和耳下毒腺能分泌蟾酥,主要由生物原胺、蟾毒配基和蟾蜍毒三大类组成。生物原胺中的一些成分具有强力致幻作用,令人产生幻觉症;还有一些成分能使人血管收缩身高血压的作用。蟾毒配基是其皮肤分泌物的主要成分,能增强心脏收缩力,治疗心衰。蟾蜍毒中含有心脏毒成分。蟾蜍毒和蟾毒配基均具有强烈的局部麻醉作用。此外,在蟾蜍中还发现了一些具有溶血作用的抗菌肽。

15 中毒途径

误食、带有疣棘溪蟾分泌物的器皿进食

16 数据来源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