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yōng

2 英文参考

carbuncl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bscess (diseas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痈(abscess (disease)[1])为病名[2]。又称“外痈”。是指生长于皮肉之间,以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范围多在6~ 9cm大小,发病迅速,易肿、易溃、易敛,或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2]。见《五十二病方》。痈为急性化脓性疾患的总称[2]

痈是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有“内痈”与“外痈”之分。内痈生在脏腑,外痈生在体表。由于发病部位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生于颈部的,称颈痈;生于腋下的,称腋痈;生于脐部的,称脐痈;生于胯腹的,称胯腹痈;生于委中穴的,称委中毒。

《灵枢·痈疽》云:“痈者,其上皮薄以泽。此其候也。……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

痈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4 痈的特点

痈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肿胀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多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筋伤骨,也不会造成陷证。

5 痈的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灵枢·痈疽》:“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泣通涩)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曰痈。”

多因外感六淫,饮食失宜,外伤染毒等致营卫不和,邪热凝聚,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2]

6 痈的分类

因其发病部位之不同,痈之名称很多,总括为内痈、外痈两大类[2]

内痈生在脏腑,外痈生在体表。

由于发病部位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生于颈部的,称颈痈;生于腋下的,称腋痈;生于脐部的,称脐痈;生于胯腹的,称胯腹痈;生于委中穴的,称委中毒。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7 痈的临床表现

痈呈一片稍隆起的紫红色浸润区,质地坚韧,界限不清,在中央部的表面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以后,中央部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其内含有脓液和大量坏死组织。痈易向四周和深部发展,周围呈浸润性水肿,局部淋巴结有肿大和疼痛。除有局部剧痛外,病人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食欲不佳、白细胞计数增加等。痈不仅局部病变比疖重,且易并发全身性化脓性感染。唇痈容易引起颅内的海绵静脉窦炎,危险性更大。

8 病理改变

由于皮肤厚,感染只能没阻力较弱的皮下脂肪柱蔓延至皮下组织,沿着深筋膜向四周扩散,侵及附近的许多脂肪术,再向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具有多个“脓头”的痈(图2)。糖尿病病人较易患痈。因为他们的白细胞功能不良,游动迟缓。

图2 痈

9 痈的辨证分型

9.1 热毒蕴结

痈·热毒蕴结证(abscess with heat- toxin amassment pattern)是指热毒蕴结,以局部突然肿胀,光软无头,皮肤焮红,少数病例皮色不变,到酿脓时才转为红色,灼热疼痛,日后逐渐扩大,变成高肿发硬,重者可伴有恶寒发热、头痛、泛恶、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洪数等症状为常见症的痈证候[2]

9.2 热盛酿脓

痈·热盛酿脓证(abscess with pattern of suppuration due to heat exuberance)又称“痈·热胜酿脓证”,是指热盛酿脓,以红热明显,肿势高突,疼痛剧烈,痛如鸡啄,溃后脓出则肿痛消退,舌质红,舌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痈证候[2]

9.3 气血两虚

痈·气血两虚证(abscess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气血两虚,以病程日久,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色淡红而不鲜或暗红,愈合缓慢,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少,舌质淡胖,舌苔少,脉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痈证候[2]

10 痈的中医治疗

详见颈痈、腋痈、胯腹痈、委中毒、脐痈条。

11 痈的西医治疗

11.1 全身治疗

病人应适当休息和加强营养。必要时用镇痛剂。可选用磺胺甲硝唑加甲氧嘧啶或青霉素、红霉素等抗菌药物。如有糖尿病,应根据病情同时给予胰岛素及控制饮食等治疗。

11.2 局部处理

初期红肿阶段,治疗与疖同。已有破溃者,可用八二丹掺入伤口中,外敷太乙膏。如红肿范围大,中央部坏死组织多,或全身症状严重,应作手术治疗,但唇痈不宜采用。一般用“+”字或“++”字形切口,有时亦可作“|||”形。切口的长度要超出炎症范围少许,深达筋膜,尽量剪去所有坏死组织,伤口内用纱布或碘仿纱布填塞止血(图1)。以后每日换药,并注意将纱条填入伤口内每个角落,掀起边缘的皮瓣,以利引流。伤口内用生肌散,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如分晓面过大,待肉芽组织健康时,可考虑植皮。亦有直接作痈切除术,肉芽组织长出后即植皮,可缩短疗程。

图1 痈的切开引流

12 日常保健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治疗疖,以防止感染扩散。

13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7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