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窦血栓形成

目录

1 拼音

yǐ zhuàng dòu xuè shuān xíng chéng

2 疾病分类

神经内科

3 疾病概述

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是伴有血栓形成的乙状窦静脉炎,右侧较多见,为常见的耳源性颅内并发症。

病因:本症多由于中耳乳突化脓性病变所致。

临床症状:1、全身症状:典型者先有畏寒、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0°C以上,数小时后大量出汗,体温骤降至正常。体温下降后症状缓解。由于大量抗生素的应用,此种体温变化可变得不典型,表现为低热。病期较长可出现严重贫血、精神萎靡。2、局部症状及体征:感染波及乳突导血管、颈内静脉及其周围淋巴结时,出现患侧耳后,枕后及颈部疼痛,乳突后方可有轻度水肿,同侧颈部可触及索状肿块,压痛明显。

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脊液常规检查。2、Tobey-Ayer试验。3、眼底检查。

4 疾病描述

常由化脓性乳突炎或中耳炎引起,婴幼儿常见。

5 症状体征

约50%为溶血性链球菌性败血症引起,皮肤、粘膜出现瘀点或淤斑。发病时发热、寒战及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婴儿可因颅内高压引起颅缝分离,常见嗜睡和昏迷,可发生抽搐;头皮及乳突周围静脉怒张,颈类静脉触痛。如颈静脉孔影响IX、X、XI脑神经,出现颈静脉孔综合征(吞咽困难、饮水发呛、声音嘶哑及副神经受累)。如血栓扩展至直窦等,颅内压增高更明显,出现昏迷、瘫痪和癫痫发作。压颈实验患侧压力不升,压健侧压力迅速升高,CSF细胞数和蛋白增高。

6 疾病病因

常由化脓性乳突炎或中耳炎引起。

7 诊断检查

同“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

8 治疗方案

1、本组疾病治疗首先是脱水降颅压、控制痫性发作,可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脓毒性血栓形成,抗凝剂和溶栓药可用于治疗无菌性血栓形成,可能促使静脉再通和改善临床预后,但疗效未完全证实;因可能诱发颅内出血,应严格选择病例,密切观察和检测病情。

2、抗感染。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