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

目录

1 拼音

yī yǎng huà tàn

2 英文参考

carbon monoxide

3 国标编号

21005

4 CAS号

630-08-0

5 中文名称

一氧化碳

6 英文名称

carbon monoxide

7 分子式

CO

8 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臭气体

9 分子量

28.01

10 蒸气压

309kPa/-180℃ 闪点:<>

11 熔点

-199.1℃ 沸点:-191.4℃

12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种有机溶剂

13 密度

相对密度(水=1)0.79;相对密度(空气=1)0.97

14 稳定性

稳定

15 危险性

一氧化碳为易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可成为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容易导致人畜一氧化碳中毒,重者有生命危险

15.1 爆炸极限

12.5%-74.2%,

15.2 引燃温度

610℃,

15.3 最大爆炸压力

0.720MPa

15.4 最易引燃浓度

30%。

15.5 危险标记

4(易燃气体)

16 主要用途

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光气等,用作精炼金属的还原剂

17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18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面色潮红、口唇樱红、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意识模糊,可有昏迷。重度患者昏迷不醒、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加,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等。深度中毒可致死。慢性影响:长期反复吸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可致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

急性毒性:LC502069mg/m3,4小时(大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吸入0.047~0.053mg/L,4~8小时/天,30天,出现生长缓慢,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增高,肝脏的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受到破坏。猴吸入0.11mg/L,经3~6个月引起心肌损伤。

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150ppm(24小时,孕1~22天),引起心血管(循环)系统异常。小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125ppm(24小时,孕7~18天),致胚胎毒性。

污染来源:一氧化碳污染主要来源于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钢、炼铁、矿井放炮,化学工业的合成氨、合成甲醇,碳素厂石墨电极制造。汽车尾气、煤气发生炉以及所有碳物质(包括家庭用煤炉)的不完全燃烧均可产生CO气体。

危险特性: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燃烧(分解)产物:二氧化碳。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①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器:固体热传导式、定电位电解式、一氧化碳库仑检测仪、红外线一氧化碳检测仪;

②常用快速化学分析方法:五氧化二碘比长式检测管法、硫酸钯-钼酸铵比色式检测管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万本太主编

气体速测管(北京劳保所产品、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

监测方法来源类别 非分散红外法 GB9801-88 空气 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HJ/T44-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 气相色谱法 WS/T173-1999 作业场所空气 气相色谱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空气 硫酸钯-钼酸铵检气管比色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空气 中国(TJ36-79)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30mg/m3中国(TJ36-79)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3.00mg/m3(一次值)

1.00mg/m3(日均值)

中国(GB3092-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一级二级 三级 日平均 4.00 4.00 4.00 1小时平均 10.00 10.00 20.00 中国(GWKB3-2000) 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焚烧炉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150mg/m3(小时均值)

19 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亦称煤气中毒。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分子式CO。分子量28.01,相对密度0.793(液体),熔点-205.O℃,沸点-191.5℃,自燃点608.89℃,与空气混合物爆炸限12%~75%。在水中的溶解度低,但易被氨水吸收,易于忽略而致中毒。常见于家庭居室通风差的情况下,煤炉产生的煤气或液化气管道漏气或工业生产煤气以及矿井中的一氧化碳吸入而致中毒。在空气中燃烧呈蓝色火焰。遇热、明火易燃烧爆炸。在400℃~700℃间分解为碳和二氧化碳。[1]

19.1 临床表现

[2]

1.轻度中毒

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视物模糊、耳鸣、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心动过速、短暂昏厥。血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达10%~20%。

2.中度中毒

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口唇、指甲、皮肤黏膜出现樱桃红色,多汗、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心率加速、心律失常、烦躁、一时性感觉和运动分离(即尚有思维,但不能行动)。症状继续加重,可出现嗜睡、昏迷。血中碳氧血红蛋白约在30%~40%。经及时抢救,可较快清醒,一般无并发症和后遗症。

3.重度中毒

患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初期四肢肌张力增加,或有阵发性强直性痉挛;晚期肌张力显著降低,患者面色苍白或青紫、血压下降、瞳孔散大,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经抢救存活者可有严重合并症及后遗症。

4.后遗症

中、重度中毒患者有神经衰弱、震颤麻痹、偏瘫、偏盲、失语、吞咽困难、智力障碍、中毒性精神病或去大脑强直。部分患者可发生继发性脑病。

19.2 诊断

一氧化碳中毒的诊断要点为[3] :

1.中毒史,有发生中毒的环境和条件。

2.中毒的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测定血液碳氧血红蛋白(HbCO)阳性。

19.3 治疗

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疗要点为[3] :

1.改善组织缺氧,保护重要器官

(1)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空气新鲜处,解开领扣,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冬季应注意保暖。

(2)吸氧:以加速碳氧血红蛋白的离解。有条件者行高压氧治疗,效果最佳。鼻导管吸氧的氧流量为8~10L/min。

(3)保护心、脑等重要器官:可用细胞色素C 30mg静脉滴注(用前做皮肤试验),或将三磷酸腺苷20mg、辅酶I(辅酶A)50U、普通胰岛素4U加入2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

(4)有脑血管痉挛、震颤性麻痹者,可用阿托品或654-2静脉注射。

2.防治脑水肿

应用高渗脱水剂,如20%甘露醇与高渗葡萄糖液交替静脉滴注或并用利尿剂及地塞米松。脑水肿多出现在中毒后2~4h。

3.纠正呼吸障碍

可应用呼吸兴奋剂如洛贝林等。重症缺氧、深昏迷24h以上者可行气管切开,呼吸停止者立即人工呼吸,必要时气管插管,加压给氧,使用人工呼吸器。

4.纠正低血压

发现休克征象者,立即抗休克治疗。

5.对症处理

惊厥者应用苯巴比妥、地西泮(安定)镇静;震颤性麻痹服苯海索(安坦)2~4mg,3/d,瘫痪者肌注氢溴酸加兰他敏2.5~5mg,口服维生素B族和地巴唑,配合新针、按摩疗法。

6.预防感染

对长期昏迷者给抗生素治疗。

7.其他治疗

如高压氧疗法,放血疗法等。

19.4 预防

[3]

1.加强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卫生宣传,对取暖用的煤炉要装好烟囱,并保持烟囱结构严密和通风良好,防止漏烟、倒烟。

2.认真执行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煤气发生炉和管道要经常检修以防漏气,产生一氧化碳的工作场地必须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并须加强对空气中一氧化碳的监测。

3.加强个人防护,进入高浓度一氧化碳的环境工作时,要戴好特制的一氧化碳防毒面具,两人同时工作,以便监护和互助。

20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21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自吸过渡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别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睛。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验。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22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23 一氧化碳浓度测定

23.1 原理

一氧化碳对红外线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值与一氧化碳浓度呈线性关系。根据吸收值确定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

23.2 试剂

(1)变色硅胶:于120℃干燥2h。

(2)无水氯化钙:分析纯。

(3)霍加拉特(Hopcalite)氧化剂:10~20目颗粒。

(4)一氧化碳标准气体:30ppm,贮于铝合金钢瓶中。

(5)氮气:纯度99.99%。

23.3 操作方法

(1)样品采集:用聚乙烯薄膜采气袋,抽取现场空气冲洗3~4次,采气500ml,密封进气口,带回实验室分析。也可将仪器带到现场间歇进样,或连续测定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

(2)仪器校准:仪器接通电源后,稳定1h,将氮气或空气经霍加拉特氧化管和干燥管进入仪器进气口,进行零点校准。用一氧化碳标准气体(30ppm)连接在仪器进样口,进行终点校准。零点和终点校准应重复2~3次,使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样品测定:将内装空气样品的聚乙烯薄膜采气袋,接在装有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的过滤器和仪器的进气口相连接,样品被自动抽到气室中,表头指示一氧化碳的浓度(ppm)。如果仪器带到现场使用,可直接测定现场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若仪器接上记录仪,可长期监测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

附注:

(1)霍加拉特氧化剂主要成分为氧化锰和氧化铜,它的作用是将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二氧化碳,用于仪器调零。此氧化剂在100℃以下的氧化效率应达到100%。为保证其氧化效率,在使用和存放过程中应保持干燥。

(2)一氧化碳红外线气体分析仪的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测量范围:0~30ppm;0~100ppm两档。

重现性:≤±0.5%满刻度。

零点漂移:≤±2%满刻度/4h。

跨度漂移:≤±2%满刻度/4h。

线性偏差;≤±1.5%满刻度。

启动时间:30min。

二氧化碳干扰:500ppm CO2≤±2%满刻度。

抽气流量:500ml/min左右。

响应时间:指针指示到满刻度的90%<15s。

(3)环境空气中非待测组分,如甲烷、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能影响测定结果。但是采用串联式红外线检测器,可以大部分消除以上非待测组分的干扰。

(4)由于水蒸气有干扰,在测定时。应使空气样品经胶管干燥后,再进入仪器测定。

(5)仪器可连续测定,用聚四氟乙烯管将被测空气导入仪器中,接上记录仪,可进行24h或长期监测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

(6)仪器启动后。必须充分预热,稳定1h以上。再进行样品测定,否则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7)本法检出下限浓度为1ppm。

24 一氧化碳医学检查

24.1 检查名称

一氧化碳

24.2 分类

血液生化检查 > 血气分析

24.3 一氧化碳的测定原理

一氧化化碳对红外线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值与一氧化化碳浓度呈线性关系。根据吸收值确定空气中一氧化化碳的浓度。

24.4 试剂

(1)变色硅胶:于120℃干燥2h。

(2)无水氯化钙:分析纯。

(3)霍加拉特(Hopcalite)氧化剂:10~20目颗粒。

(4)一氧化化碳标准气体:30ppm,贮于铝合金钢瓶中。

(5)氮气:纯度99.99%。

24.5 操作方法

(1)样品采集:用聚乙烯薄膜采气袋,抽取现场空气冲洗3~4次,采气500ml,密封进气口,带回实验室分析。也可将仪器带到现场间歇进样,或连续测定空气中一氧化化碳的浓度。

(2)仪器校准:仪器接通电源后,稳定1h,将氮气或空气经霍加拉特氧化管和干燥管进入仪器进气口,进行零点校准。用一氧化化碳标准气体(30ppm)连接在仪器进样口,进行终点校准。零点和终点校准应重复2~3次,使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样品测定:将内装空气样品的聚乙烯薄膜采气袋,接在装有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的过滤器和仪器的进气口相连接,样品被自动抽到气室中,表头指示一氧化化碳的浓度(ppm)。如果仪器带到现场使用,可直接测定现场空气中一氧化化碳的浓度。若仪器接上记录仪,可长期监测空气中一氧化化碳的浓度。

24.6 正常值

全血测定:

非吸烟者:HbCO部分<0.02 (<2%HbCO)

吸烟者: HbCO部分<0.10 (<10%HbCO)

24.7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中毒:HbCO部分>0.20 (>20%HbCO)

致死:HbCO部分>0.50 (>50%HbCO)

24.8 附注

(1)霍加拉特氧化剂主要成分为氧化锰和氧化铜,它的作用是将空气中的一氧化化碳氧化成二氧化化碳,用于仪器调零。此氧化剂在100℃以下的氧化效率应达到100%。为保证其氧化效率,在使用和存放过程中应保持干燥。

(2)一氧化化碳红外线气体分析仪的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测量范围:0~30ppm;0~100ppm两档。

重现性:≤±0.5%满刻度。

零点漂移:≤±2%满刻度/4h。

跨度漂移:≤±2%满刻度/4h。

线性偏差;≤±1.5%满刻度。

启动时间:30min。

二氧化化碳干扰:500ppm CO2≤±2%满刻度。

抽气流量:500ml/min左右。

响应时间:指针指示到满刻度的90%<15s。

(3)环境空气中非待测组分,如甲烷、二氧化化碳、水蒸气等能影响测定结果。但是采用串联式红外线检测器,可以大部分消除以上非待测组分的干扰。

(4)由于水蒸气有干扰,在测定时。应使空气样品经胶管干燥后,再进入仪器测定。

(5)仪器可连续测定,用聚四氟乙烯管将被测空气导入仪器中,接上记录仪,可进行24h或长期监测空气中一氧化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

(6)仪器启动后。必须充分预热,稳定1h以上。再进行样品测定,否则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7)本法检出下限浓度为1ppm。

25 参考资料

  1. ^ [1]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346.
  2. ^ [2]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346-347.
  3. ^ [3]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34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